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年第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  相似文献   

2.
正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年第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相似文献   

3.
, 《中国蚕业》2012,33(4):77-77
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4期,P.111~130),名:“The‘russahSilkwoi’117”,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20万字),该书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后叉荣获全国第二届科普优秀作品二等奖;1983年,承担国家级著作《中国农业科技史》分类专业史“蚕业”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年第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20万字),该书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蚕业》2012,(2):57
正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20万字),该书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二等  相似文献   

6.
<正> 我校是一所具有75年历史的全日制蚕丝业中等专业学校。自1913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先生创建我校以来,许多蚕丝界知名人士都曾来校任过教。前辈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形成了我校的优良传统,使我校赢得了“历史久远,成绩卓著的中等蚕校”之盛誉(见《中国蚕丝教育史》)。大半个世纪里,在历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培养出了众  相似文献   

7.
书讯     
《蚕业史论文选》出版古老的中国,自从有原始农业出现,先民们就发现了蚕丝利用的奥秘,数千年来“农桑并举”维护着古老的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养育着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人群;“男耕女织”也推动着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20…  相似文献   

8.
由湖州师范学院、《中国蚕业》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蚕丝绸文化桐乡论坛于2022年6月26—28日在浙江省桐乡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和文学书写、蚕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为进一步形成更为专业而广泛的蚕丝绸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推动湖州师范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与各方的密切合作,增强蚕丝绸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年第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20万字),该书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后又荣获全国第二届科普优秀作品二等奖;1983年,承担国家级著作《中国农业科技史》分类专业史"蚕业"部分,该  相似文献   

10.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蚕业界几代人熟知的《蚕桑通报》已走过了六十个年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古老蚕丝文化的孕育和现代蚕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下,1954年8月以陆星垣先生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在杭州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有关蚕丝科技方面的刊物--《蚕丝通讯》,1959年初更名为《蚕桑通报》,融学术性与科普性为一体的《蚕桑通报》创办,为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开辟了学术交流新园地,为蚕桑新技术的推广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广大青年学子和农技人员的蚕桑专业知识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年第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20万字),该书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后又荣获全国第二届科普优秀作品二等奖;1983年,承担国家级著作《中国农业科技史》分类专业史"蚕业"部分,该书出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者  相似文献   

12.
正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年第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20万字),该书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后又荣获全国第二届科普优秀作品二等奖;1983年,承担国家级著作《中国农业科技史》分类专业史"蚕业"部分,该书出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者  相似文献   

13.
蚕是有益于人类的变温动物。自我们祖先发明蚕丝以来,相传已有五千年历史。迄今还流传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佳话. 清代卫杰在他的《蚕桑萃编》中就有“天子亲耕,皇后亲蚕”的记载.前人对整个蚕丝生产技术颇有研究,在当时,精湛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配合我省蚕桑生产的发展和进一步搞好《广东蚕丝通讯》出版工作,中国蚕学会广东分会于六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在广州举行理事会扩大会议,有中国蚕学会广东分会理事和《广东蚕丝通讯》的编委参加了这次扩大会议。这次理事会扩大会议的讨论中心着重在如何积极开展下半年的学会活动,并就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 据东京消息,带有蚕丝成分的巧克力、煎饼、化妆品、浴液等商品在日本接踵面市,被越来越多的日本消费者所接受。 蚕丝商品何以在日本如此受宠?且看日本人的看法。 日本人坚信,蚕丝具有较强的污浊吸附性,穿着蚕丝织成的内衣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用蚕丝香皂洗身可达到去污健身之功效,食用含有蚕丝成份的食品不仅口感好,而且有助于解毒。  相似文献   

16.
<正> 据东京消息,带有蚕丝成分的巧克力、煎饼、化妆品、浴液等商品在日本接踵面市,被越来越多的日本消费者所接受。 蚕丝商品何以在日本如此受宠?且看日本人的看法。 日本人坚信,蚕丝具有较强的污浊吸附性,穿着蚕丝织成的内衣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用蚕丝香皂洗身可达到去污健身之功效,食用含有蚕丝成份的食品不仅口感好,而且有助于解毒。  相似文献   

17.
1刊名 1954年8月创刊,刊名为《蚕丝通讯》; 1955-1958年更改刊名为《蚕丝通报》; 1959年再次更改刊名为《蚕桑通报》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随着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高档化与多样化 ,对水果与蔬菜等农产品的贮藏保鲜 ,也亟待需要研究 ,开发出与之相对应的保鲜技术。过去 ,也常听说用蚕丝织物和无纺布贮藏果蔬 ,可以延长如桃那样难于贮藏的果蔬的保鲜期。而本人所在的“日本蚕丝昆虫农业技术研究所”进行的“蚕丝原纤维化与包装用绢纸的开发研究”项目中所制成的、以丝为素材的果蔬保鲜膜 ,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还将继续开发在蚕丝与再生纤维素的复合膜中固定了抗菌物质成分的保鲜材料 ,为进一步提高果蔬的贮藏保鲜期创造条件。丝与再生纤维素复合膜的开发采用不能缫丝的下茧…  相似文献   

19.
造福人类的蚕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已被世人公认。然而,对于传世久远的蚕丝业迄今仍未找到源头,蚕丝业的起源成为业界学者一直追踪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年届七旬的周晦若先生(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总工程师)和年方二十的陈建先生(现任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潜心搜集、梳理客观史料的基础上,以生物、文物、神话传说、文化、技术和对外传播等方面的追溯为逻辑起点,粗略勾勒出蚕丝起源的轮廓,著述《蚕丝溯源》,这对于继续研究蚕丝起源,厘清蚕丝业形成机制,诠释中华蚕丝文化得以绵延数千年的缘由以及了解世界蚕丝业的兴起和发展,无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本刊将连载《蚕丝溯源》的主要内容,期望以此引导业界年轻学者参与该领域的研究,使21世纪我国蚕丝起源与文化的研究成果能与快速发展的蚕业科学技术交相辉映,共同促进蚕丝产业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桑茶的制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桑叶,历来专用于养蚕,是被举世称为“纤维皇后”蚕丝的物质基础。五千年前起源于中国的蚕丝事业,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据《本草纲目》、《中国蚕丝大全》和《中医学新编》、《中草药手册》等资料载:桑叶、桑枝、桑皮,桑椹、桑根等又都是中药。桑叶性味甘、辛、寒,入肺经、肝经。功能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聪耳,消炎退肿,镇静神经,清上焦、润肺热。治劳热咳嗽、手足麻木、赤眼涩痛、头发不长。解蛇虫毒,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下气。可代茶止渴,利五脏,通关节。李时珍云:桑叶乃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故桑叶可长服,称“神仙叶”。有利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