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两个世代的杂交与近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良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奶牛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并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结果表明,杂交使得幼虫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稚贝的生长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中亲生长优势为(0.95±1.23);F23杂种优势为(0.36±0.59),F32杂种优势为(1.56±1.96)。稚贝表现为杂种劣势,中亲生长劣势为(-2.90±3.20);F23稚贝杂种劣势为(-4.60±3.21),F32稚贝杂种劣势为(-0.75±10.13)。幼虫和稚贝均表现为存活优势,中亲存活优势分别为(9.43±4.41)、(8.66±12.25);F23存活优势分别为(0.77±3.60)、(6.70±8.81);F32存活优势分别为(20.93±7.92)、(10.94±16.28)。杂交效应主要受到交配方式的影响,母本效应主要作用于幼虫期。近交使得世代F22、F33的生长性状得到了改良,但两个世代的存活性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世代 F22、F33幼虫期生长性状表现为近交衰退,衰退率分别为(5.17±4.38)、(4.99±2.72);稚贝期生长性状未表现出近交衰退现象,其衰退率分别为(-0.79±13.66)、(-0.93±12.85)。对于存活性状而言,两个世代均出现近交衰退现象,世代F22及F33幼虫和稚贝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0.16±5.82)、(9.98±10.04),(19.33±11.28)、(13.08±16.17)。表型性状的近交效应主要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通过上选、杂交与近交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良了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2.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双列杂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摘要:于2006年秋,利用“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ZW、WR、RW组成。研究了子一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变态、存活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阶段,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同。浮游期间,各杂交组幼虫生长的杂种优势随着日龄而增大,存活的杂种优势与日龄几乎无相关性,其值分别为Hg =6.20±2.43,Hs =14.83±0.28。W×Z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w×z =8.50 ±2.79,Hs w×z =20.59±0.98, 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变态期间:杂交有效的提高了变态率,缩短了变态时间;变态率的杂种优势为Hm =15.84,平均缩短变态时间2天。室内培育期间,刚刚完成变态的稚贝,很快表现出生长优势,而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存活优势,其值分别为Hg =8.98±2.91,Hs =8.11±8.18;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为Hg w×z =15.93±6.47、Hs w×z =8.78±8.76,Hg w×z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Hs w×z与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养成期间,表现出稳定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12.77±1.20,Hs =49.85±1.93;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 w×z =20.92±1.98,Hs w×z =61.60±1.38,与其它杂交组的显著性差异程度与稚贝期相同。从总体水平上分析,幼虫、稚贝、幼贝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5.06、17.4、15.77,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大小顺次为Jp>Yp>Lp;综合各阶段的杂种优势,3个杂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次为:W×Z>R×Z>W×R。R×Z、W×Z、W×R的子一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红斑马、白斑马(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中红(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且正反交的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表现形式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3.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F2的表型性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2007年9月,对选育的菲律宾蛤仔不同壳色品系(C:对照组;Tr:两道红品系;Tw:两道白品系;Ab:玛瑙黑品系;Or:海洋红品系;Pw:珍珠白品系;Z:斑马蛤品系;W:波纹蛤品系)F1和F2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F1的壳长以Pw最大,与Tr差异不显著(P>0.05),明显大于对照组及其它品系,Z壳长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C的壳长明显小于Tw、Ab((P<0.05),但与Or、W差异不显著((P>0.05);F1鲜重也以Pw最大,Z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Tr、Tw、Ab和Or鲜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大于C((P<0.05);F1产卵量Pw、Tr明显高于其它品系,Z、C明显小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和W彼此差异不显著((P>0.05);F2的表型性状,C的孵化率低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Tw无显著差异((P>0.05),各壳色品系间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结束时(9日龄),W与Z幼虫壳长明显大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Pw、Z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虫存活率大小顺序为,Ab、Z>Or、W>Tw、Pw >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变态时间和变态规格各品系间无显著差异((P>0.05),变态率大小的顺序为Ab>Z>Tw>Or>Pw>W>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室内培育阶段结束时(240日龄),Ab壳长最大,但与Or、Tr差异不显著,Z壳长最小,但与C、W差异不显著((P>0.05),C与Pw、W,Tr、Tw、Or之间,以及Tw与Pw差异也不显著;Z的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除Ab外的其它品系,C的存活率最低,明显低于除Tr、Tw外的其它品系,W>Or>Pw,彼此差异显著((P<0.05)。360日龄时,Pw壳长和鲜重最大,显著大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壳长和鲜重显著小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的存活率高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Or、Pw差异不显著((P>0.05),Or存活率高于C((P<0.05),其它各品系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从相对产量上看,Z(678.63%±56.80%)>Ab(554.88%±69.42%)>Or(527.23%±76.21%)>W(475.97%±90.25%)>Pw(405.90%±55.19%)>Tw(224.89%±47.85%)>Tr(178.50%±34.50%)>C(100.00%±22.10%)。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蛤仔2个壳色品系群体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0月,以F1代海洋红(R)和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2个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系的群体杂交。试验由RR(R♀×R♂)、ZZ(Z♀×Z♂)、RZ(R♀×Z♂)和ZR(Z♀×R♂)组成。结果表明,2个壳色品系亲贝壳长、重量和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元显著差异(P〉0.05),但杂交组孵化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RZ和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63±0.81)%和(2.58±0.67)%;生长速度分别为(8.64±0.32)和(8.67±0.31)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10.30±1.92)%和(16.30±1.04)%。室内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RZ、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1.25±2.98)%和(20.31±2.10)%;生长速度分别为(9.88±1.45)和(10.79±1.32)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40.85±9.90)%和(57.08±11.98)%。  相似文献   

5.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的双列杂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ZW、WR、RW组成,研究了子一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变态、存活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阶段,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同.浮游期间,各杂交组幼虫生长优势(Hg)随着日龄而增大,存活优势(Hs)与日龄几乎无相关性,其值分别为Hg=6.20±2.43,Hs=14.83±0.28.W×Z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w×z=8.50±2.79,Hs w×z=20.59±0.98, 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杂交有效地提高了变态率,缩短了变态时间;变态率的杂种优势为Hm=15.84,平均缩短变态时间2d.室内培育期间,刚刚完成变态的稚贝很快表现出生长优势,而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存活优势,其值分别为Hg=8.98±2.91,Hs=8.11±8.18;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为Hg w×z=15.93±6.47、Hs w×z=8.78±8.76,Hg w×z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Hs w×z与W×R杂交组差异显著(P <0.05).养成期间,幼贝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12.77±1.20,Hs=49.85±1.93;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 w×z=20.92±1.98,Hs w×z=61.60±1.38,与其它杂交组的显著性差异程度与稚贝期相同.从总体水平上分析,幼虫、稚贝、幼贝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5.06、17.40、15.77,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综合各阶段的杂种优势,3个杂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次为:W×Z>R×Z>W×R.R×Z、W×Z、W×R的子一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红斑马、白斑马(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中红(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且正反交的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表现形式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6.
培育密度对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试验密度为5,10,15,20个/ml,各组幼体的平均日生长速度依次为18 7,12 1,11 2,8 3μm,成活率依次为88 0%,82 0%,79 8%,50 4%。综合分析认为,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在生产中育苗密度以10个/ml,15个/m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蛤仔亩放养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齐秋贞 《水产学报》1987,11(2):111-119
本文主要采用室内人工催产和培育方法,连续观察菲律宾蛤仔自受精卵至蛤苗(壳长7毫米)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并结合观察自然海区蛤苗生长发育的周年变化,详细而系统地描述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根据精子与蛤苗的形态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福建海水养殖的杂色蛤仔(Rudi tapes Variegota Sowerby),订正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 Reeve)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4~6月,对胶州湾内的菲律宾蛤仔连续取样,将性腺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组织切片4~6μm,H.E染色,显微照相显示菲律宾蛤仔卵巢和精巢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性腺在4月初开始进入繁殖初期的快速发育,4月中和4月底生殖细胞已明显增大,至5月上旬染滤已被成熟的生殖细胞充满,5月中旬前后生殖细胞被分批排放,5月下旬和6月上旬性腺进入休止状态,至此,形成了一个繁殖期,在繁殖期内,高龄贝比低龄贝发育  相似文献   

10.
家系内大、小两种规格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长为标准,在菲律宾蛤仔生长速度快的家系中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蛤仔,上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下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分别建立AB、Ab、aB、ab4组近交家系。测量并统计分析各近交家系的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及变态情况。结果表明:近交家系的生长顺序为AB>Ab>aB>ab,除9日龄外,AB与ab的壳长生长差异显著(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AB逐渐体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在90日龄时与其它三个家系的生长差异明显(P<0.05)。杂交组Ab的生长优于aB,表明菲律宾蛤仔前期的生长也受母本效应的影响。从6日龄起,各近交家系开始附着变态,AB的变态率为71.12%1.53%,与Ab、aB差异不显著(P>0.05),与ab(41.6%1.33%)差异显著(P<0.05)。家系内近交改变了蛤仔附着变态时期的壳长生长分布频率,上选组AB壳长分布趋于大型化,而下选组ab壳长分布趋于小型化,Ab,aB两家系近似正态分布。研究表明,在家系内上选生长性状优良个体进行逐代选育是培育蛤仔速生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对虾混养菲律宾蛤仔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繁殖与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广东省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的产卵季节、壳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等的研究结果。汕尾港的菲律宾蛤仔有别于我国其他海区的菲律宾蛤仔.其产卵期长达7~8个月(增加了4~5个月).长成商品规格只需15个月。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菲律宾蛤仔的受精卵孵化、蛤苗培育至成贝生长等阶段的发育生长速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系统地记述了菲律宾蛤仔的胚胎发育、浮游幼虫培育、幼苗至成贝诸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生长特点以及亲蛤的繁殖能力。经1978—81年三年暂养试验表明,9月底将亲蛤暂养于池塘内并适当地控制生态条件,能使亲蛤的性腺保持三个月不排放精卵,从而可延长繁殖期,做到有计划地分批催产和育苗。1至3龄亲蛤都能繁殖后代,但以3龄亲蛤为好。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蛤仔两道红与白斑马品系的三元杂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强的斑马蛤(Z)杂交产生的二元品系。试验由RR(♀R×)、RWZ(♀R×)、WZR(♀WZ×R)、WZWZ(♀WZ×WZ)4个试验组组成。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RWZ、WZR,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的杂种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正交组RWZ的生长与存活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良;WZR的存活性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从生长上看,在浮游期,RWZ、WZR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70、-2.92;双亲生长优势为-0.68,主要受到卵源与配对策略交互作用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在稚贝培育期,RWZ的单亲生长优势为+9.71,WZR单亲生长劣势为-6.57,总体上尚未表现出双亲生长优势,其大小仅为+0.90。从存活上看,RWZ、WZR在浮游期的单亲存活优势分别为+4.47、+3.05;双亲存活优势为+3.60,主要受到配对策略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正反交组在稚贝阶段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3.09、+7.30;双亲存活优势为+9.00。R×R、R×WZ、WZ×R、WZ×WZ子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两道红、两道红白斑马、两道红白斑马、白斑马;白斑马自交后代仍然为白斑马,未出现壳色分离,且三元正反交的子代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为非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15.
2005-2006年度,两年共利用800 kg亲贝进行了4批育苗,获得受精卵2.33×1010粒,D形幼虫15 734×1010粒,平均孵化率68.8%。受精卵经22~25 d的培育,稚贝规格达210~296μm,2005、2006年度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1.315×106粒/m3、2.797×106粒/m3,出池稚贝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5μm、228μm。分别采用干露法和用常温阴干刺激加流水法进行催产,平均每千克亲贝所获得的受精卵、D形幼虫及孵化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5%、20.32%和60.6%。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盐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及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及发育的影响。蛤仔稚贝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其中以25℃为最好。在此温度范围内,稚贝生长迅速,成活率高达80%以上。稚贝对10℃以下的低温有强的忍耐性,也能忍耐35℃的高温,其死亡的临界温度在40℃左右。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14.0—33.5‰,最适盐度是20.5‰左右。在此盐度范围内,稚贝发育整齐,成活率高达85%以上。生长的盐度下限和上限分别为7.5‰和40.0‰左右。幼虫变态的适宜盐度在20.5~33.5‰之间,在此盐度范围内,幼虫成活率为65%以上。盐度在27‰时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达到92.5%。幼虫变态的盐度下限为7.5‰左右,而上限则在于40.0—46.5‰之间。  相似文献   

17.
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开展了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的单因子急性毒性研究。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0.95mg/L,0.125mg/L、0.075mg/L和0.0583mg/L,96h的安全质量浓度为0.649μg/L。在短时间(24h-96h)内,菲律宾蛤仔体中溴氰菊酯积累量的高低主要受控于其曝露时间的长短,并非取决于水体中溴氰菊酯浓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育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在约80 hm2土池进行了菲律宾蛤仔中间育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水温20~25℃的条件下,放养密度3.0×104~5.0×104枚/m2,放养规格>1.5 mm,平均生长速度>80μm/d,最高可达250μm/d,成活率>80%;不适时肥水、追肥、清池,放养规格又偏小(壳长<0.4 mm)条件下,平均生长速度为26.6μm/d,成活率只有30%。表明放养规格、肥水、追肥、清池及适时疏苗是影响中间育成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周颖 《河北渔业》2014,(5):14-15
<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es)是我国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受饵料影响很大,目前主要采用单胞藻作为养殖菲律宾蛤仔的饵料,湛江等边金藻、球等边金藻、小球藻、盐藻等都是菲律宾蛤仔的最佳饵料。养殖场在繁育和养殖菲律宾蛤仔苗种过程中,需要培育大量单胞藻,培育单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日本对虾与菲律宾蛤仔混养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试验池投入产出比为1:3.7,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