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森林法》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基本国策出发,规定了广大干部和群众保护、培育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行动准则,也为国家对违法毁林行为进行法律制裁提供了保证。每个公民,箉是各级领导,都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宣传,了解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国家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共分七章、四十二条。其基本内容突出强调了稳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确定了林业建设必须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规定了对现有森林实行合理利用、限额采伐,对发展林业给予更多的经济扶持,对集体、个人造林给予长期贷款以及建  相似文献   

3.
森林法是依法兴林、依法治林的重要保障文/史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98年4月29日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并于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署第三号主席令公布,自1998年7月1日起施行,同时...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森林法》颁布十年来,邵阳市各级部门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在林业生产中依法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日前,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夺群率领的市人大执法工作考察团对该市执行《森林法})情况进行了考察,对该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1766万亩,占总面积的56%,是全省四大林区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资源一度遭到了严重破坏。1985年,《森林法》颁布后,该市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森林法》,再现昔日山绿林茂景观的热潮。他们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张贴标语、出版墙报、进行专题讲座、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盼望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于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并正式颁布了。这是林业战线的一件大喜事,是建国三十五年来,我国重要的林业法制建设。它的颁布实行,对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是振兴林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为使各行各业、各类生产对象在营林活动中享有“谁造谁有”的权益,《森林法》分别作了具体规定。属于全民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由林业和其它主管部门组织造林,林权属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即国有,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的规定支配林木收益;属于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支配林木收益;农村牧区居民、城镇居民和职工在法律规定地点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全民所有和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护个人植树造林的合法权益,《森林法》规定: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个人承包荒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或按承包合同执行。并强调要保护个人植树造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国家鼓励个人植树造林,特别是鼓励农民经营好自留山、责任山和承包荒山造林。中央还明确规定,个人所有的林木和承包权可以继承,可以转  相似文献   

8.
《森林法》是发展和保护首都林业的有力武器北京市林业局局长李永芳伴随着春天到来的脚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这部调研、起草历时五年有余,饱含着全国林业战线几百万干部职工热切期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  相似文献   

9.
《森林法》把我国的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五类,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从森林的效益出发,按培育森林的目的和主要用途不同而分类。例如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和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分别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划分为防护林和用材林。其次是把森林分成五类,有利于制定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各种措施。如保护措施的制定,植树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  相似文献   

10.
《森林法》是国家大法,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各行各业都应重视执行。梭梭荒漠林管护如何实施?现仅从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梭梭荒漠林角度浅淡己见,望批评指正! 一、梭梭荒漠林是干旱荒漠区的特种用途林。 梭梭荒漠在我国天然分布于西北地区,据统计其分布面积为11,667,200公倾,准噶尔盆地为7,956,800公倾,占我国分布面积的68.2%。显然梭梭荒漠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  相似文献   

11.
“万木葱茏果香飘,中原大地铺锦绣”。这是近年来人们称赞河南林业的一句口头禅。这些年来,人们都说河南变了,变得风沙少了,水果多了,昔日的光山秃岭披上了绿装,盐碱、沙丘不毛之地变成了林带缠绕的碧野良田,气候也变得湿润宜人了。这些都与我省林业的发展、森林植被的增加分不开。历史上我们这个自然灾害频繁的贫林省,其林业何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在《森林法》实施10周年之际,笔者走访了省林业厅厅长马新高。  相似文献   

12.
以法兴林依法治林─—《森林法》颁布十周年镇江市林业建设成就镇江市多管局陈凤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自1984年9月20日颁布实施至今十年间,我市在部省主管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全面贯彻实施《森林法》“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  相似文献   

13.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部规范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这部法律对森林资源培育、采伐、保护、发展和利用做出了一系列规定,使我国林业建设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相似文献   

14.
《森林法》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个基本法律。它的颁布施行,为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提供了法律保证。随着林业改革的深入,集体林区如何实施好《森林法》,使之既推动木材放开经营,搞活林区经济,又加强森林宏观控制,防止乱砍滥伐,进而推动群众大力造林、护林,是当前普及《森林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福建省顺昌县的实践来看,开展林业综合治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一、问题的提出去年,南方实行了木材开放政策,一方面给林区增添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林区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渠道增多,竞争激烈。全县经营木材单位共300余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我国《森林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的规定,违反《森林法》可能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或被追究刑事责任。森林公安作为兼有行政执法权和刑事执法权的主体,在依据《森林法》查处行政违法行为时获取的证据能否在刑事执法中使用,过去一直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为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7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治理:1.严格执行采伐限额,控制森林资源的计划外消耗;2.健全林政制度,实行木材产、运、销全过程的管理;3.查处毁林案件;4.积极调处山林权纠纷;5.做好森林防火工作;6.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消长动态;7.健全乡镇林业站,加强基层林业队伍建设,从而使林政、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森林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现代林业已从单纯地获取木材发展到培育扩大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综合发展阶段,林业已成为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在《实施办法》中明确地规定了“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要求把林业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来办。《实施办法》中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组织植树造林职责,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确定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组织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履行完成植树造林规划确定的任务”。这说明植树造林已不是一般的工作问题,而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和工矿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每个公民依照法律、法规应当履行植树造林义务和完成造林任务的问题。 (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一、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我省森林覆盖率仅有8.9%,既低于世界平均覆盖率2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13.92%的水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措施,就是运用人工造林的手段,大力造林育林,增加森林资源,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在《实施办法》中,用立法措施明确规  相似文献   

18.
1984年,我国颁布了《森林法》,它把党和国家多年来成熟的林业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此使林业建设走上了法制化道路。10年来,我省围绕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这个中心,认真贯彻实施《森林法》,使全省林业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林业法规体系。结合我  相似文献   

19.
珍视森林──人类理性的回声──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十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黄采艺森林,不仅作为人类赖以成长的摇篮,更是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迈出森林之后,人类毁林事件的频繁发生,已使世界范围内的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环境危机,和人口危机...  相似文献   

20.
全国森林防火工作以1987年“5·6”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为转机,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森林防火条例》和国务院(1987)91号文件,采取许多有力措施,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预防措施、灭火手段、设施建设、协作联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森林火灾大幅度减少,总的形势确实很好。但必须看到,森林火灾在极大程度上受着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我们的预防和扑救能力仍然很薄弱;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在广大乡村和基层尚未落到实处;改变群众野外用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难度很大,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