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2.
利用阜新市53年雷暴等资料,通过Morlet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重标极差R/S等方法对雷暴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阜新市53年雷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趋势变化的转折时间出现在2006年;雷暴夏季最多,春季次之;雷暴的天气类型为:副高西北部、高空冷涡、高空冷槽、西北气流和局地热对流;雷暴初日4月最多,6月最少;雷暴的主周期为21~24年;雷电天气往往同时伴有短时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统计1959~2008年抚顺市冰雹天气,分析冰雹气候规律和天气形势环流特征,总结冰雹对农业影响。结果表明:抚顺地区50年冰雹年变化趋势明显减少。冰雹出现在每年的4~11月,5、6月出现频率最高。冰雹地理分布特点西部地区最多,北部地区次之,南部地区最少。冰雹出现次数与平均气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温年与多雹年对应年份较多,高温年与少雹年对应年份较多。冰雹天气500hPa环流分为冷涡及冷涡后部型、高空槽型和槽后西北气流型。冰雹出现对农业带来严重危害,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海西州中东部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和短临预报指标。[方法]利用1960~2010年海西中东部6个气象站的冰雹资料,分析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06~2010年30次冰雹个例的高空实况资料,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分析该区冰雹天气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归纳出冰雹天气形成的短期环流形势和短临预报特征。[结果]海西中东部冰雹天气出现在4~9月,5~8月最多,主要集中在14:00~20:00。天峻地区降雹次数最多,乌兰最少。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乌兰和天峻地区。冰雹天气的500 hPa环流形势有3个类型,其中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多,新疆东移小槽型次之,蒙古低槽型最少。冰雹一般发生在西北气流下,且短波槽、冷中心或冷温槽、急流核三者必居其一。冰雹多产生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相配置的形势下,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水汽通量的辐合是形成冰雹的重要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产生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  相似文献   

6.
袁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3-2245,230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历史分型、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009年6月洛阳地区一次比较典型的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洛阳市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和西南气流型;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和低层切变线的相互配置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雹云的形成和发展;K指数、SI指数、CAPE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层结的稳定度;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只要雷达监测到具有中气旋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时,就可以确定未来将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甚至会出现冰雹天气;该过程中VIL、POSH、POH的变化对指示冰雹的发生有很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54-2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0—2014年盘锦地区出现的12次冰雹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地区出现冰雹天气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5—11月,其中10月最多。主要天气类型可以分为3类:冷涡型、低槽型及偏西气流型。从大尺度形势特征来看,盘锦地区冰雹日各层均有动力辐合系统,并且整层系统配置近似垂直或略前倾。冰雹天气的发生并不需要较强的湿度条件,地面风场、0℃层温度、-20℃层温度、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及TT指数等对冰雹天气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空、地面等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2年6月4—7日影响吉林省辽源市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冷涡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的发展与成熟阶段,类似于中间涡暴雨形势特征。冷涡降水具有日变化特征,午后极易发生强对流天气。暖锋的发展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初始扰动。干空气下摆侵入,增强不稳定层结,促使风雹天气发生。VIL值的跃增和减小与冰雹的出现和消散相对应。VIL高值不能说明大冰雹是否出现,还应与VIL高值维持时间相联系,维持时间越短,越不利于大冰雹的产生,这对冰雹直径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3—2022年阜新市逐日雷暴资料,对阜新市雷暴活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70 a阜新市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递减率为-0.10 d/a,此趋势将在25 a后发生反转,并由减少趋势变为增多趋势;阜新市的雷暴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69.9%)和7月(26.1%),雷暴初日在4月最多(65%),雷暴终日在10月最多(56%),雷暴日变化呈单峰双谷形,峰值主要集中13:00~22:00(95.1%);雷暴日数存在准24年、准44年、准70年等3个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06年阜新市雷暴天气规律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005—2019年雷暴天气造成的重灾多出现在夏季(占比87.5%),伴随大风、暴雨、冰雹出现的灾害频率分别为87.5%、75.0%、75.0%;阜新市雷暴天气主要受西北气流、高空冷槽、高空冷涡、副高西北部5个环流形势影响,此外还受到13个环境场物理量因子影响,按拟合率大小排序为:TT指数、CIN、sweat、CAPE、△T850-500与SSI指数、Tg与A指数、Tdd850与Td850、LI指数、S...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和政县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和政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5年7月16日18:30发生在和政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和政县是甘肃省临夏州冰雹多发地带,出现冰雹天气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7—8月,其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多。主要天气类型可以分为3类:冷涡型、低槽型及偏西气流型。从大尺度形势特征来看,和政地区冰雹日各层均有动力辐合系统,并且整层系统配置近似垂直或略前倾。冰雹天气的发生并不需要较强的湿度条件,地面风场、0℃层高度、-20℃层高度、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等对冰雹天气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淄博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7~2006年的降雹资料,对淄博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冰雹集中出现在4~10月,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14:00~16:00;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1~15 min,冰雹直径一般在40 mm以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利用Dos的SHELL命令、系统文件调用功能、ConnnDialog控件的事件和属性,使用VB6.0计算机语言编程,初步建立阜新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平台,并投入业务使用,旨在加强阜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规范化、集约化管理,共享气象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为科学、安全、有效地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防御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1~2006年黄河三角洲的气象观测资料,对黄河三角洲近36年的冰雹气候特征及形成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的冰雹年均2.6 d,最多12 d;主要集中在4~10月,6月最多;其中西部利津最多,南部广饶最少;就年代分布而言,20世纪7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历年逐日冰雹发生频次最高的时间来看,主要出现在下午的13:00~21:00。同时提出了冰雹气候防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阜新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研究了多级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根据矿业城市的特点,结合阜新市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实际需要,对阜新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识别,归纳出总体规划方案中涉及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主题,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规划中各个环境主题对环境影响的贡献,以区域性本底背景及科学的研究判断标准为依据,确定了评价标准,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环境影响级别特征值为1.941,阜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II级,其规划方案可能对环境造成比较小的影响。自然环境保护对环境影响最大,为了减缓环境影响应从自然环境着手,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刘晓亮  李波  梁颖  王三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52-17253,17285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镇开展低丘坡地水土保持对策研究。介绍北碚复兴镇坡地利用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低丘坡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包括林地间种草篱模式和果树-蔬菜-草间套种模式等,并对水土保持研究对策的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利用柳州气象站1951-2016年降水、大风、冰雹、雷暴、大雾等资料,对柳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日数年代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90年代,21世纪00年代为相对多发期,20世纪70-80年代相对较少,柳州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4 d,多集中出现在4~8月,以6月最多;柳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61.2 d,3~9月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7 d,最多月份为7月,月平均大风日数为0.5 d;年平均冰雹日数为0.1 d,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4月份;年平均雾日数为5.3 d,主要出现在1-4月份;从年变化趋势看,柳州市年平均雷暴、大风、冰雹,雾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雾日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概率分布模型的北京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地面气象台站1951-2006年的冰雹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台站冰雹日数在作物生长季4-10月的不同月份及年度发生的风险概率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北京地区不同时段不同雹日数的冰雹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各台站雹日数在不同时段的发生具有明显的POSSION分布特点;从年度分布来看,风险概率随着年雹日的增多逐渐降低,各台站年雹日≥1、2、3、4 d的风险概率分别在50%、18.8%、4.6% 和0.9%以上.从空间来看,北京地区冰雹风险具有明显的山区高于城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山区又以西北部最大、东部和西部次之、南部最小;西北部山区佛爷顶附近冰雹年发生概率高达98.1%,6月冰雹风险概率也在60%以上,是北京地区冰雹的主灾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天水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产生雹暴天气的背景条件和气象要素上入手,分析2015年5月30日天水地区发生的一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其产品的特征和环境场的特点。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是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冷锋过境产生的;冷锋、露点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强回波有明显的回波悬垂结构;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层的垂直风切变是产生强回波的前兆,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