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使畜禽寄生蠕虫形态学分类更加方便、简捷,采用Visual Basic可视化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绦虫纲、吸虫纲、线虫纲和棘头虫纲的各目、科和属的虫体形态特征建立数据库,通过资料查询系统,可方便快捷的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同时模拟寄生虫形态学分类检索的步骤,以虫体名称与虫体形态双向检索,建立分类检索系统。本系统对从事畜禽疫病防治、公共卫生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海关进出口检疫以及市场检验等项工作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任何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其品种的特性.优良品种是作物高产的内因。因此要夺取农作物高产。必须在因地制宜选好品种的基础上.组装配套各种高产栽培措施。同样.小麦高产的各种措施都要在选好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围绕着调整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光合生产率来进行。要使小麦高产,必须解决好植株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矛盾、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的矛盾、个体内部的矛盾。处理好促进与控制的辨证关系。既要保证有足够的苗、茎、叶、穗、粒。又要使植株壮而不倒。  相似文献   

3.
1986年经连云港市、县农业局及科委等单位验收,海头镇南朱皋村1,012亩济南13号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74公斤。土质为砂壤土,前茬夏玉米单产552公斤,据化验:0~20厘米土层含有机质0.87~  相似文献   

4.
5.
棉籽壳栽培双孢菇优质高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双孢菇生产的不断发展,常规配料——粪草栽培料的生产应用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粪草原料不足、畜禽粪便污染与掺杂、堆肥发酵时间长、产量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等,已严重阻碍了双孢菇产业化发展。近几年,随着山东省棉籽壳原料的丰富价廉.很多地方开始利用棉籽壳试种双孢菇。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更加的向往,在物质上也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小麦作为我国三大谷物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因此小麦的产量、质量都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成为保证小麦增产的重要技术。文章简要分析了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以供有关人士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运胜 《作物杂志》1995,11(4):27-28
棉茬蚕豆高产栽培途径张运胜(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415600)间作、套种是在我国国情下发展食用豆类(包括蚕豆)的一条重要途经,蚕豆与棉花套种这种方式在长江流域秋播蚕豆有悠久历史,尤其是在棉花生育后期套播蚕豆,在蚕豆收获后再栽营养钵棉花,两种作物的季节矛...  相似文献   

8.
于田青 《种业导刊》2009,(12):32-33
根据巩义市试验田的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我们自2001年以来对小麦的高产潜力及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实现小麦高产丰收,根据小麦种植的实际情况及其生产规律,并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总结技术经验之后,将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给农民。  相似文献   

10.
鲁研502小麦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果 《种子科技》2011,29(12):43-44
鲁研502是由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成,以航天突变系“9940168”为母本,济麦19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首次2010~2011年度在我县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内试验示范,经实打,  相似文献   

11.
运用营养生长积温对冬小麦分蘖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C、N、P代谢状况进行分组研究表明:①京郊小麦生产中分蘖的有效营养生长积温临界值约为250℃,营养生长积温不足175℃的冬前、春生蘖群很难成穗。②分蘖发育成穗及其穗部性状的改良与起身拔节阶段分蘖体内的C、N代谢水平密切相关。在良好N素代谢基础上增加拔节期间分蘖体内的糖分积累既有利于分蘖成穗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分蘖穗部性状的改善。③不同蘖群间,C素代谢优势始终表现为大蘖群>中蘖群>小蘖群;P素营养返青初为小蘖群>中蘖群>大蘖群,拔节后呈大蘖群>中蘖群>小蘖群,返青—拔节为优势转化阶段;N素营养的优势转化期同P素相比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12.
灌浆期短暂高温对小麦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了灌浆期高温对弱、中筋两个小麦品种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从25℃升至30℃有利于籽粒总淀粉积累,当灌浆温度超过30℃时,温度升高,总淀粉含量下降,40℃时总淀粉含量最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麦淀粉的形成以花后第25~27天高温胁迫影响最大,花后第33~35天高温胁迫影响最小。当温度超过25℃时,随温度的升高,剑叶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SPS酶活性呈下降趋势。40℃处理使SS、SBE酶活性最低,峰值在25~30℃之间。40℃高温胁迫下,弱筋小麦扬麦9号籽粒淀粉粒呈椭圆型,与蛋白质鞘结合较疏松,角质化程度低;中筋小麦扬麦12籽粒淀粉粒受到伤害,呈扁圆形,并出现裂纹,说明灌浆期短暂高温胁迫对扬麦12的影响大于对扬麦9号。  相似文献   

13.
品种类型与营养生长积温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品种具有各自不同的穗、粒、重间的协调平衡关系。以高产为目标,最适穗容量平衡点呈多穗型>中间型>大穗型。营养生长基础对群体穗粒重的效应为多穗型>大穗型>中间型。穗粒数的增加是提高穗粒得的有效途径,增加小穗数/穗对高结实率品种 有效,减少不孕小穗数/穗对环境敏感型品种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淮平原冬小麦分蘖成穗动态与气候生态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黄淮平原冬小麦分蘖消长的一般规律是:“两个盛期,一个高峰,越冬不停,集中死亡”.用白天平均温度积温(∑Tid)作生物学时间,代替自然天文时间,通过对本区冬小麦分蘖动态与气候生态关系的研究,黄淮平原冬小麦分蘖成穗随气温、土壤湿度等气候生态环境而变化的规律是:(1)最高群体以前:f=y_m/(1+e~(a-b∑Tid)·f_s·f_a-f_m (∑Tid相似文献   

15.
小麦精播“三高”栽培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麦精播“三高”栽培技术的研究,依据了小麦的生物学原理,针对淮北小麦分蘖成穗、穗分化、籽粒灌浆特征,从减少播量,降低基本苗,精细播种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调控优化技术的实施,提高群体质量,促进库容发育挖掘单株综合生产潜力,从而达到群体高质量,个体高素质,种植高效益的“三高”目的,形成了完善的精播“三高”栽培体系。  相似文献   

16.
小麦花后高温对籽粒胚乳细胞发育及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试验探讨了花后高温对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发育及粒重的影响, 结果表明: 花后高温时间对 籽粒 发育及粒重影响表现为: 20~22天>12~14天>5~7天>1~3天>28~30天>对照。 高温短时 间内提高籽粒胚乳细胞分裂速率, 但由于胚乳细胞分裂时间明显缩短, 而减少最终胚乳细 胞数, 显著降低粒重。 局部高温处理对籽粒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植株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合自然低温下田间冻害情况及产量表现等,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返青期-12℃以下时品种的抗寒性急剧下降;播期间小麦植株的抗寒性表现为:晚播>适播>早播;电解质渗出率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地域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不同区域育成品种抗寒性强弱表现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筛选出一批抗寒高产品种,如‘良星66’、‘山农20’、‘济麦22’、‘烟农19’等,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早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8.
2011-2012和2012-2013年小麦生长季, 利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花后土壤渍水、高温及其复合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面粉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花后渍水、高温及其复合胁迫均导致小麦粒重的下降, 2011-2012年度使郑麦366千粒重分别下降10%、23%和16%, 而郑麦004 分别下降7%、27%和32%, 处理间差异显著; 2012-2013年度粒重变化与上一年度趋势一致, 但降幅较小。渍水使两品种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降低, 高温使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增加。渍水和高温复合胁迫对两品种的影响不同, 郑麦004籽粒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两年度均显著增加, 而郑麦366在2011–2012年度无显著影响, 在2012–2013年度显著下降。在3种胁迫条件下, 郑麦366面粉亮度分别下降0.9%、1.2%和1.9%, 郑麦004面粉亮度分别下降0.2%、2.1%和1.7%; 郑麦366红度分别增加15%、33%和43%, 郑麦004红度分别增加0.3%、77.0%和42.0%; 郑麦366灰度分别增加4%、2%和11%, 郑麦004灰度分别增加4%、7%和8%。相关分析表明, 籽粒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含量与面粉亮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而与红度和灰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小麦叶与非叶器官抗氧化系统对灌浆期高温胁迫的反应特征,探讨不同品种和不同器官耐热性差异机制,以小麦强耐热品种石家庄8号和弱耐热性品种河农341为材料,于灌浆期用塑料膜搭棚进行增温处理(花后第8天至第22天),研究高温胁迫对旗叶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旗叶和非叶器官中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高温处理下,两品种Pn比正常温度下(对照)低18.7%~24.9%,叶绿素含量低5.7%~6.2%;旗叶、旗叶鞘、穗下节、颖片和籽粒的MDA含量和Pro含量均升高,其中MDA升高幅度为旗叶非叶器官,Pro升高幅度为非叶器官旗叶。旗叶、颖片、籽粒的SOD活性和旗叶、旗叶鞘、籽粒的CAT活性以及旗叶、旗叶鞘、颖片的POD活性在高温胁迫初期即诱导增强,而其他器官的抗氧化酶活性则在高温持续一段时间后诱导增强,之后随着高温的持续各器官抗氧化酶活性多表现为低于对照,高温解除后旗叶鞘、穗下节、颖片的SOD活性和旗叶、颖片、籽粒的POD活性有恢复迹象,高温对其他器官的SOD和POD活性以及所有器官的CAT活性造成不可逆影响;总体来看,非叶器官持续抗氧化能力和耐热性强于叶片。石家庄8号叶与非叶器官细胞膜稳定性、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河农341,显示其整株耐热性强于河农341,这是石家庄8号在高温胁迫下产量下降幅度低于河农341的重要生理基础。因此认为,非叶器官在小麦适应灌浆期高温逆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辉  荆奇  戴廷波  姜东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7,33(12):2021-2027
以2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扬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了花后高温和水分逆境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显著受温度、水分和温度×水分互作的影响,且温度的影响大于水分及温度×水分的影响。高温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降低了谷/醇比。无论高温或适温下,干旱胁迫均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谷/醇比在适温干旱下升高,高温干旱下降低;渍水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谷/醇比。籽粒蛋白质含量在高温干旱下最高,适温渍水下最低。在温度和水分逆境下,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变化是导致蛋白质含量和谷/醇比差异的主要原因。高温和水分逆境均降低旗叶谷胺酰氨合成酶(GS)和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不同温度条件下酶活性均表现为对照>干旱>渍水。高温和水分逆境对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适温下,豫麦34旗叶GS活性易受水分的抑制;扬麦9旗叶GS活性易受高温的抑制。高温下,豫麦34旗叶氮代谢受高温影响较大,而扬麦9则更易受水分胁迫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