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与岩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岩溶地区农 业面临的问题均与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的复杂性、脆弱性与作用相关.提出岩溶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粤北山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北山区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长期的人为干扰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有 :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建立结构功能合理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加大农业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办好不同类型区生态环境治理试验示范、依靠科技进步 ,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农业发展现状的识别和判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岩溶山区特点,以重庆市14个典型岩溶区县为评价对象,探索了适合岩溶山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计量模型,初步确定了各区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研究对比发现,各区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是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丰度、生态环境基数、石漠化现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推进重庆各岩溶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实行农业多样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农业污染,合理规划并确立适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韶关沙坪镇是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典型地区之一,以韶关沙坪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参与式调查评估法,从农户意识行为、农户耕作行为、农户种植模式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在农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猪(农)一沼一果模式、农林复合系统等适合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人口压力、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3种治理石漠化的生态经济模式,即保护型治理模式、生态农业型植被恢复模式和非农产业替代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3S技术开展粤北岩溶区雨水资源空间可利用潜力评价,可以为区域雨水资源评价提供方法参考,为研究区域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持。选取了岩性、气候、土壤、地形和植被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粤北岩溶区的遥感数据、气象数据、DEM等,在3S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评价指标空间量化和表达,并基于此评价了粤北岩溶区雨水资源空间可利用潜力。结果表明:(1) 3个模型计算结果均显示雨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呈现块状分布、梯度变化的特点,且从模型1到模型3,梯度变化逐渐增大。(2)粤北岩溶区雨水资源空间可利用潜力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差异较大。(3)主成分分析显示,雨水资源空间可利用潜力受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贡献率较大的是岩性因素和地形因素。  相似文献   

7.
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2753.3 km^2。水土流失是由脆弱生态环境及人类破坏森林、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及工程建设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的土壤侵蚀使土壤层变薄、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及寿命缩短、旱涝灾害加剧。针对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广西岩溶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先琨 《山地研究》1995,13(1):7-13
论述了广西岩溶地区农业生产概况和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系统分析了岩溶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程度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4年冬季的TM遥感影像,结合遥感技术、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石漠化现状评价模型,并对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粤北典型岩溶山区石漠化程度依然严重,74.03%的石漠化土地面积被划分为中度以上石漠化等级,主要分布在阳山县中部和乳源县西北部。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表明采用遥感技术获取石漠化景观表征因子,在ArcGIS平台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石漠化现状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抑制贵州省岩溶石漠化地区石漠化发展,寻求脆弱生态环境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相关理论分析,在对农户石漠化治理行为和农业发展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阻碍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在现有治理模式下,由于农户基于风险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导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户破坏环境的驱动因素。[结论]岩溶石漠化小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提高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降低农户在农业生产商品化过程中的市场风险;适宜石漠化小流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有:高效灌溉商品化农业,经果林—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综合农业和牲畜(鱼)—沼气—种植(果园)复合农业等。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与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存旭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5):111-113,118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受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对水土流失危害以及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作用分析,指出了水土保持是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提出搞好水土保持,促进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重点抓好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切实加强拦沙蓄水工程和坡面水系配套工程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工作,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面积62957km2,中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47.42%。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河北省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二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针对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尚义县复杂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发展尚义农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布局策略,阐述了水土保持工作是南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所在,改良利用是北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一些传统生产观念及模式进行了异议。  相似文献   

14.
广西岩溶区水土保持示范区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及其引发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突出,西南岩溶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已成为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以广西岩溶石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果化、弄拉和环江三个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艺措施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比较了各示范区这三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共性、特色和所取得的生态经济效益。果化、弄拉和环江的水土保持成功模式表明,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岩溶区水土保持宏观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地运用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建立立体化生态农业,发展适宜当地环境的作物、水果和药材,以科学技术服务生态建设和土地改良,可以很好地发挥水土保持三大效益,并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福建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随着人口的增长,充分合理利用山地资源促进山地农业生态建设成为解决人地矛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调查,系统论述了福建山地农业环境特征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调整农林牧业布局、调整林业种群和群落结构及山地合理开发利用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与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耕地退化严重、耕地浪费严重和耕地保护措施不力;耕地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人为因素是加剧耕地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可防止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且能有效地改善耕地环境状况,是实现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与农村水土保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新世纪的主要问题,水土保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分别从“三农”问题的内涵、其解决的背景以及水土保持现状进行阐述,指出农村生态环境退化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也可部分地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中西部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提出“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相应思路和对策。东部地区大力控制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实施更高层次的综合治理。中部地区围绕农业生产大局,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立足于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东、中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议“十一五”期间在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上游区、西南岩溶地区、东北黑土区、京津风沙源区、北方沙化草原区,以及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区实施7大重点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