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菜化学杀雄药物、机理和杂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16种化学杀雄剂在油菜(B.napus)上的试验表明,0.4%的GA_2单核期处理,1%或1.5%MC_3单核期处理,1.5%KMS-1单核期处理,0.5%乙二胺四乙酸钠单核期处理,能诱导80%以上的不育株。经化学杀雄剂处理后,油莱小孢子发育出现一系列异常现象,此外花药过氧化物同工酶带型少而弱,脱氢酶活力弱等。化学杀雄单低强优势组合湘油11号×466比常规推广品种增产19.2%以上。  相似文献   

2.
化学杀雄剂1号对棉花花药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化学杀雄剂 1号及其改良配方对棉花植株进行杀雄处理 ,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化学杀雄剂 1号后 ,花药 16种蛋白质氨基酸中 Met,Ile,L eu,His,Tyr等 5种氨基酸的含量不受杀雄剂 1号的影响 ,而 Pro,Asp,Glu,Phe,L ys,Val,Thr,Ser,Gly,Arg和 Ala等 11种氨基酸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化学杀雄剂 1号中添加脯氨酸以及添加混合氨基酸 (脯氨酸和谷氨酸 )的两种改良配方使花药 Pro,Glu,Phe,L ys,Thr,Gly含量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 ,而对其它氨基酸含量则没有显著影响 ;其杀雄效率与单独喷施化学杀雄剂 1号无显著性差异 ,而毒副作用明显减轻。杀雄剂 1号引起的氨基酸代谢失调可能是造成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浓度的化学杂交剂KMS—1处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油菜,诱导其雄性不育,结果表明:在试验的KMS—1浓度范围内,最佳杀雄浓度为1.5%,最佳处理期(单核期)的不育株率可达81%。在五叶期至造孢细胞期施药3~4d后,出现叶片坏死斑,植株明显变矮或部分株死亡等药害现象,不育花粉率只有2%~4%。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成熟花粉期喷药处理,花药的绒毡层及花粉均出现异常,不育花粉率可达17%~80%。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水稻化学杀雄早在五十年代国外已有报道。国内自七十年代起,广东、湖南、山东、浙江、江西等省先后开展了化学杀雄研究,并筛选出了若干化杀药剂,如甲基砷酸锌(杀雄剂1号),甲基砷酸钠(杀雄剂II号)和氨基磺酸钙等。与此同时,对化杀药剂导致雄性不育的机理,曾就遗传学、细胞学、解剖学和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杀雄药剂与遗传因素引起的雄性不育,在物质和能量代谢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 杀雄剂1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表明,喷药后能迅速运往穗部,使花药中流基(-SH)活性受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及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两种新杀雄药在油菜上的应用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交礼  王国槐 《作物研究》2006,20(3):227-230
对两种新杀雄药化杀灵和草甘膦在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上进行了杀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化杀灵在油菜植株最大花蕾长达2.5mm时喷施,杀雄效果非常理想,1:140~90的浓度范围处理油菜不育株率都在90.0%以上,且无药害株;1:90的化杀灵中附加生长调节剂赤霉素辅助处理显示,0.139%的赤霉素在部分植株上表现出了生长促进作用,不育株率提高到100%。草甘膦则药害严重,不宜在油菜上做杀雄剂使用。  相似文献   

6.
黄花蒿是当今优良抗疟药青蒿素的药源植物。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黄花蒿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过程。黄花蒿花药为4室结构;横切面呈蝴蝶状排列;花药壁发育为典型单子叶型;花药壁中层在花药发育的较早期解体,其绒毡层由腺质型绒毡细胞组成,在花粉成熟前绒毡层细胞原位解体;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同步相差1~2个细胞周期,其细胞质分裂则为同时型;经2次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型;花药开裂前的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含1个营养细胞和1个具2个细胞核的生殖细胞。  相似文献   

7.
橡胶树的花粉发育,包括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生两个环节。前者是指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幼小的单核花粉(小孢子)(图版Ⅰ,1~8;图版Ⅱ,9~14);后者是指单核花粉通过两次有丝分裂形成三核的成熟的花粉(雄配子体)(图版Ⅲ,15~20)。  相似文献   

8.
谷子太阳能杀雄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太阳能杀雄的杀雄时期,杀雄温、湿度和杀雄效果。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杀雄时期和温度下,不同品种在同一杀雄时期和温度下,杀雄效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杀雄一般在40%的始花期,温度40℃以上,只需3-6d杀雄效果就很理想。太阳能杀雄应根据品种熟期和特性,灵活制定适合自身的杀雄方案,使父母本花期相遇更好,达到理想的杀雄效果。太阳能杀雄为改善杂交技术及杂交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粟贵武于1967年开始从事水稻化学杀雄研究,七十年代初正式列题,对50多种植物的重要酶抑制剂进行水稻杀雄筛选。多年试验结果证明:氨基磷酸钙、甲基砷化合物及氟乙酰胺都是具有一定选择杀雄活性的高效杀雄剂。但氟乙酰胺因残毒等问题难于在生产上应用。该课题还研究了上述杀雄剂的化学结构对杀雄活性的影响及杀雄机理,对杀雄谱、有效杀雄期和剂量以及副作用等均进行了系统的试验,并在一定面积上应用于杂交水稻生产。1983—1984年对化学杀雄剂选择活性提出了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估价的数学公式。 1987年2月26…  相似文献   

10.
谷子化学杀雄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水稻杀雄剂2号对3个谷子品种的杀雄时期,杀雄浓度及用药量进行了谷子杀雄技术的探讨。试验结果认为:各品种杀雄浓度为300-400ml/m^3,用药量为7-8ml/株,杀雄时期为箭叶期前后,并对强优组合多代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杏李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花药壁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发育类型为腺质绒毡层;(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类型为连续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正四面体型;(3)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4)部分花药囊内单核居中期的小孢子存在胞质不规则过度收缩、绒毡层离散脱落的异常现象,部分二核花粉粒细胞质稀薄,该现象可能会导致花粉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4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到花粉粒的形成和发育期,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4的雄性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ES-14在减数分裂期间虽观察到异常现象,但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正常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花粉粒发育到单核靠边期后,不能进行核分裂,发育停止,然后核解体,核物质分散在细胞内,花粉粒逐渐变形,不能形成二核和三核花粉粒。开花期花粉粒形状为三角形和不规则形,对碘-碘化钾溶液不呈蓝色反应,花粉败育率达100%。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靠边期以后,属配子体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化学杀雄剂CH1诱导雄性不育的作用机理,以小麦品种普冰151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序技术对化杀不育系(FHS)和正常可育系(FZC,对照)的花药RNA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FHS和FZC之间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3 895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 334个,下调表达基因2 561个,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多糖代谢、外部结构组织、细胞壁组织等;经KEGG分析,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化、淀粉和蔗糖代谢利用等通路中。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转录组数据中所筛选出的5个表达差异较大的基因进行验证,在花药发育的单核期,处理与对照相比,这5个基因表现出不同的上下调趋势;而在二核期和三核期,这5个基因都表现出明显的下调趋势,推测这5个基因的下调表达有可能与化杀不育系花粉的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杂交棉化学杀雄制种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化学杀雄剂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类型,概括了棉花化学杀雄剂的研究和作用机理,分析了棉花化学杀雄剂开发的难点,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水稻化学杂交剂R1与R1+E有较高的杀雄力和较广的杀雄谱。粳稻以R1 100ppm或R1 100ppm+E200ppm籼稻以R1 200ppm或R1 200ppm+E400ppm,在减数分裂及其前10天左右各喷一次,可诱导水稻雄性高不育。经电镜扫描,R1、R1+E诱导雄性不育的机理是:造成花药畸形,毡绒层肥大,薄壁细胞溶解脱落,阻塞乃至完全断绝营养通道,从而障碍花粉母细胞的形成、减数分裂和小孢子的发育,最终导致花粉囊无花粉形成,或仅形成少量且颇多败育的花粉。  相似文献   

16.
系统研究了茉莉花双瓣品的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茉莉花双瓣品种药壁发育为基本型,中层在小孢子减数分裂时期逐渐解体,绒毡层是异常细胞绒毡层,解体迟,不利于小孢子发育,药室内壁纤维层加厚不明显。小孢子从减数分裂中期1开始走向败育,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正常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形。雄配子体发育大多为不正常,其发育早期有花粉管萌发的异常现象。空瘪、异形花粉多,正常与不正常比例为100:324。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具三个萌发孔。  相似文献   

17.
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到茶粉粒的形成和发育期,对光敏核不育小麦ES-14的雄性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ES-14在减数分裂期间虽观察到异常现象,但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下沉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花粉粒发育到单核靠边期后,不能进行核发裂、发育停止,然后核解体,核物质分散在细胞内,花粉粒逐渐变形,不能形成二核和三核花粉粒,开花期分粒开关为三角形和不规则形,对碘-碘化钾溶液不呈蓝色反应,花粉败  相似文献   

18.
苯磺隆对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的杀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年3次重复试验,研究了苯磺隆、爱将、水杨酸、胜必定、麦极等5种化学药物叶面喷施对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9号(ZS9)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苯磺隆杀雄作用最好,其它4种药物杀雄效果差或没有杀雄效果。在ZS9抽薹高度达15~20cm、最大花蕾长度1~2mm时进行苯磺隆第1次处理,单株用药量15~20mL,间隔10d左右再进行第2次处理,单株用药量8~10mL,叶面喷施最佳浓度范围为0.075~0.1μg/mL。叶面喷施2次可诱导94%~100%的全不育株,不育持续时间可达21~25d。苯磺隆及其处理方式,有望用于油菜大田的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19.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细胞学的角度,对比了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不育和可育材料的花粉发育过程。结果得到,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在减数分裂期和单核花粉期均出现异常现象,但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期,属于典败类型:同时不育宜DS花粉败育过程中的异常表现常伴随着花药绒毡层细胞的异常活动,绒毡层细胞出现提前解体现象,认为不育宜DS的花粉败育可能与绒毡层细胞的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自1979年起,我们搜集了化学杀雄剂20多种,对红麻进行杀雄试验,从中筛选出二氯丙酸钠(茅草枯,即CH_3CCL_2COONa)对诱导红麻雄性不育具有良好的效果。现已研制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化学杀雄制种技术。用茅草枯采取“低浓度、幼蕾喷药、多次杀雄”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