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连续到偶发: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发生小规模自然繁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典型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产卵,由于葛洲坝修建阻隔了其洄游通道,1981年以后在葛洲坝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卵场,1982―2013年,每年均有自然繁殖发生。由于其栖息生境退化,每年洄游进入长江的中华鲟繁殖亲本逐年减少,2013―2015年连续3年在已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2016年11―12月的野外监测发现,中华鲟在宜昌葛洲坝下已知产卵场发生了自然繁殖。其中底层网具采集到中华鲟鱼卵(卵膜)67粒、仔鱼22尾;解剖食卵鱼发现,10尾食卵鱼类共摄食中华鲟卵454粒;水下视频观测到5处中华鲟卵黏附底质位点。根据采集到的鱼卵发育期及采集位点推算,产卵时间为2016年11月24日凌晨,产卵场位于葛洲坝大江电厂以下约300 m的江段内,产卵日水温为19.7℃,流量为6610 m3/s,水位为39.7 m。  相似文献   

2.
《淡水渔业》1984,(6):M002-M002
<正>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湖北省水产局、湖北省宜昌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宜昌市水产研究所、四川省长寿湖水产研究所和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协作进行的长江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繁殖试验  相似文献   

3.
《渔业科技产业》2007,(4):46-46
连着4天来,9条3米多长的中华鲟在长江葛洲坝下的宜昌江段被科研人员捕捞上岸,它们将被分别送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葛洲坝研究所内“产卵”繁殖。这9条中华鲟中,7条是雌的,2条是雄的,雌雄比例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中华鲟幼鱼现状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葛洲坝枢纽于1981年1月截流后,中华鲟被阻予坝下,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1982年秋季首次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自然产卵,至今在坝下的繁衍活动已历时四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坝下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的效能,客观地评价葛洲坝水利枢纽对中华鲟资源的影响,1982~1985年我们连续四年对长江口崇明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一龄中华鲟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龄中华鲟生长特征研究肖慧,李淑芳(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中华鲟是我国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由于其在鱼类演化、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独特地位,许多水产工作者相继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保护与增殖中华鲟资源,进一步完善中华鲟早期阶段的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产》2011,(2):66-67
2010年12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上海崇明岛长江口实施了中华鲟和日本鳗鲡PAT标志放流活动。此次共放流野生中华鲟8尾、日本鳗鲡2尾,试图利用PAT标志技术揭开中华鲟入海洄游及日本鳗鲡繁殖行为之谜,为有效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和突破日本鳗鲡全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主持著述的《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专著,已于2009年底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8.
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新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全长8.10 cm,体长7.00 cm,体质量2.19 g,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为野生中华鲟幼鱼,这是2014年以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的首例野生中华鲟幼鱼。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提早约1个月,是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新记录。该小规格幼鱼的发现和较早的在长江口水域出现,原因有几种推测:一是长江葛洲坝下产卵场仍然存在中华鲟产卵活动,但产卵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二是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下游形成了新产卵活动场所,且距离长江口更近。  相似文献   

9.
<正> 由水利部葛洲坝中华鲟人工繁殖实验站,黑龙江省科学院特种水产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产研究站等联合攻关的史氏鲟人工繁殖科研项目,1988年6月在其实验基地—黑龙江畔的勤得利农场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史氏鲟是黑龙江中珍贵的经济鱼类。为了解决其资源逐年减少的问题,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产》2012,(7):39-39
3月30日,上海市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研究员主持的《长江口及临近水域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由东海所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11.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产卵胚胎正常发育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2 0 0 2年度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采捞到的中华鲟卵的发育情况。在中华鲟产卵场 ,中华鲟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产卵和胚胎发育 ,并孵出仔鱼。将采得的中华鲟卵在人工条件下孵育 ,也能完成胚胎发育和出膜。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面积可以反映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质量;并通过不同流量工况的计算,进行最佳生态流量决策。利用该物理栖息地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流量改变对目标物种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为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生态水利调度提供评估和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2月19日,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张汉中一行三人就再次检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现象进行调研,宜昌市水产局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陪同到中华鲟产卵场的核心区进行实地查看。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内。其体型硕大,体长可达4m,体质量超过500 kg,寿命可达40余年。据资料显示,上次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是在2012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年龄结构的中华鲟资源量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长江中的中华鲟亲鱼捕捞数据的年龄结构,推算不同年龄段中华鲟亲鱼进入长江参与繁殖的占比,首次将长江和海洋中的中华鲟同时纳入估算模型进行计算,构建了一套估算中华鲟资源量的新方法。稳态计算结果显示,在葛洲坝截流前,长江中每年有效补充量为1 882尾,长江和海洋中育龄(雌:13~34龄,雄:8~27龄)总资源量为32 260尾,其中雄鱼15 310尾,雌鱼16 950尾,每年在长江中参与繁殖的中华鲟新老股群之和(1 727尾)占总资源量的比例约5%。计算得出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的中华鲟产卵繁殖容量仅为截流前的6.5%,1981年葛洲坝截留造成68%~80%的1980年老股群被阻隔在上游。结合葛洲坝截流后的捕捞数据推算了1981年后长江和海洋中的中华鲟资源量变迁过程。计算结果与捕捞数据反映的趋势一致,证明模型可靠有效。研究表明,葛洲坝截流后,随着捕捞量的减少,长江中的繁殖群体数量上升,199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2 200尾),随后迅速下降,2010年为170尾左右。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产卵繁殖环境容量的大幅下降是近年来中华鲟资源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一日上午,秋高气爽,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在宜昌市江段,向长江投放了十二万尾二点五厘米的中华鲟仔鱼。这是研究所取得了人工繁育中华鲟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主持著述的《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专著,于2009年底已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立伊始,即全面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工作。该书汇集了6周年的资源和环境科学考察成果以及大量的原始科学数据,专题研究包括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生长特性、摄食习性、发育行为、生态毒理、生理调节、受伤个体的抢救治疗技术、人工放流技术等内容。专著还  相似文献   

17.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地点、范围、成熟比例、产卵量、敌害鱼类危害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初步评价,同时为拯救中华鲟资源提出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8.
科研机构再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水产》2015,(2):47
<正>2014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两家科研单位开展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情况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在葛洲坝下未发现中华鲟进行自然繁殖活  相似文献   

19.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  相似文献   

20.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第二次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82年我们经调查证实了葛洲坝下有中华鲟产卵繁殖。但自然产卵对坝下中华鲟(下简称鲟鱼)资源有多大影响,尚未得到肯定性结论。为了正确评论坝下产卵场的效果,需弄清坝下鲟鱼成熟比例、产卵亲鲟群体大小、产卵量、产卵场范围、敌害鱼类危害程度等情况,并与大坝截流前天然产卵场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认识坝下产卵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