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11日-12日,第三届中国北方石斑鱼产业技术研讨会暨莱州明波斑石鲷专业合作社启动会在莱州举行,石斑鱼养殖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共160余人莅临现场.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简称"莱州明波")于2014年5月在国内首次完成人工规模化繁育斑石鲷,如何健康持续的让斑石鲷产业起步、发展并延伸下去?  相似文献   

2.
黄鳍鲷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养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黄鳍鲷的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人工繁育和养殖等技术,为合理利用黄鳍鲷的自然资源,提高其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4,(8):17-17
<正>2014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首次突破斑石鲷生殖调控及苗种生产技术研究,成功培育出批量斑石鲷苗种,填补了我国斑石鲷苗种繁育的空白。斑石鲷属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在自然海域中该鱼的自然资源稀少,常以垂钓获得,极少形成自然群体,没有明显的盛鱼期,且产量很小。  相似文献   

4.
物以稀贵,野生斑石鲷稀缺,价格高昂,不无道理,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下称"明波水产")成功繁育斑石鲷苗这一消息确实让人振奋,但兴奋之后,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养殖斑石鲷是否有难度?市场接受度是否有困难?人工养殖后的斑石鲷还能是"贵族"吗?"养殖不难,用配合饲料、海水鱼或是鲆鲽类的饲料喂养即可,如果有人担忧会因养殖量过大而导致市价下滑,我可以说,这完全不用担心。”明波水产总经理李波给了本刊记者一颗安心丸。显然、明波水产在繁育成功后已考虑到这一问题,并做好了相关的试验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南方地区斑石鲷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属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鱼类(图1),自然资源稀少,无明显的盛渔期。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斑石鲷不仅体态优美,而且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是一种具有养殖前景的优良经济鱼类。2014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成功培育出斑石鲷人工鱼苗,为国  相似文献   

6.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 本研究以斑石鲷肾脏组织为材料, 建立了斑石鲷肾脏组织细胞系(O. punctatus kidney cell line, OPK)。斑石鲷肾脏细胞系生长旺盛, 目前已成功传至 34 代。本研究检测了不同 FBS 浓度对斑石鲷肾脏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最适生长 FBS 浓度为 20%。将 OPK 细胞液氮冷冻复苏后, 细胞具有活性, 可正常生长和传代。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第 24 代斑石鲷肾脏细胞系核型为正常二倍体核型(2n=2sm+46t)。将 Cy3-siRNA 转染到 OPK 细胞后, 可以成功表达荧光。对斑石鲷 OPK 细胞提取 DNA, 用斑石鲷线粒体色素细胞 C 氧化酶 I (CO I)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该细胞系来源于斑石鲷。斑石鲷肾脏细胞系细胞在受到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后能产生免疫反应, 免疫相关基因 IκB、IL-1β、IL-8IRF3 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斑石鲷肾脏细胞系, 可运用于斑石鲷基因功能分析、细胞遗传学、致病性细菌和病毒感染机制等研究, 可为斑石鲷的基础研究和细胞工程育种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南方地区斑石鲷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斑石鲷(Oolegnathus punctat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属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鱼类,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在自然海域中,斑石鲷无明显的盛渔期,自然资源稀少。斑石鲷不仅体态优美、体色靓丽,而且食用和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梦幻之鱼"、"矶钓之王"以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千年笛鲷池塘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年笛鲷又称儋州红、千年鲷,属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体长为40cm-60cm,全长可达800cm,重达3kg-5kg,体甚高。千年笛鲷生长速度快,活力强,育苗成活率高,是海水人工繁育鱼类中的优良品种之一。目前,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等单位开展千年笛鲷、红鳍笛鲷、紫红笛鲷人工育苗研究,以使其成为海水养殖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正>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夏苏东博士主持,联合天津盛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滨海新区汉沽渔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的市水产局项目"斜带髭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获得阶段性成果,成功获得健康斜带髭鲷幼鱼。目前,幼鱼生长正常,平均体长7.67cm,平均体重22.67g。3月17日,通过专家阶段性验收。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属于鲈形目、石鲈科、髭鲷属,俗称包公鱼,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色彩鲜艳,市价较高,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岩礁较多的海区,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类为食,适温范围为8℃~35℃,最适水  相似文献   

10.
工厂化养殖条石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锋 《中国水产》2009,(5):44-45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属鲈形目,石鲷科,俗称石鲷,日本鹦鹉鱼,为暖温性近海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日本北海道以南等海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名贵海产鱼类,其体态优美,色泽艳丽,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2007年5月,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海源育苗场引进条石鲷鱼受精卯,成功育出条石鲷鱼苗,并工厂化养殖试验成功。现将条石鲷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条石鲷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影响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及其影响程度和生长规律特征,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00尾4月龄斑石鲷的体质量(Y)和全长、尾鳍长、头长、尾长、吻长、眼径、体高、尾柄高、体长、躯干长等10个形态学指标(X1~X1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月龄斑石鲷各形态性状指标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357~0.943,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和尾柄高是影响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主要自变量,体长通径系数最大(0.518),尾柄高通径系数最小(0.124);所选性状与体质量的R2=0.930,大于0.850,表明自变量的主成分已经找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及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检验,建立了体长(X9)、体高(X7)和尾柄高(X8)对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3.614X9+3.983X7+6.025X8-32.817;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66.019%,累计贡献率为76.025%,反映了全长、体长、体质量、体高方面的信息,主要指向不同部位的发育状况。综合分析结果,建议将体长作为4月龄斑石鲷选育的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低氧耐受能力及低氧胁迫过程中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生理学和生态学方法,查明2种规格斑石鲷在临界氧分压(critical oxygen tension, Pcrit)和失去平衡点(loss equilibrium, LOE)时的溶解氧浓度,观察自然耗氧条件下其呼吸行为变化,分析低氧胁迫和恢复溶解氧过程中血液皮质醇和葡萄糖含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浓度、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数目、红细胞积压(hematocrit, HCT)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23.0±0.5)℃、氨氮浓度<0.5 mg/L、亚硝酸盐浓度0~0.05 mg/L、盐度为30、pH为7.80的条件下,200和50 g斑石鲷的Pcrit值分别为(4.05±0.09)和(3.15±0.12) mg/L,LOE值分别为(1.16±0.08)和(0.93±0.11) mg/L,且50 g斑石鲷到达LOE值的时间(t=480 min)比200 g斑石鲷(t=110 min)更长;自然耗氧过程中,2种规格斑石鲷呼吸频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Pcrit值处显著升高,达到最大值(P<0.05)。低氧胁迫导致血浆葡萄糖和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在LOE值处达到最大值(P<0.05),但50 g斑石鲷的葡萄糖和皮质醇含量上升幅度显著低于200 g斑石鲷(P<0.05)。同时,低氧引起斑石鲷的WBC和RBC数目、Hb浓度和HCT显著升高,50和200 g斑石鲷分别在Pcrit和LOE值处达到最大值(P<0.05)。恢复正常溶解氧24 h后,2种规格斑石鲷均恢复正常呼吸运动,上述生理生化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2种规格的斑石鲷相比较,50 g斑石鲷的低氧耐受能力更强,200 g斑石鲷对低氧胁迫的应激反应更敏感,2种规格斑石鲷均可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提高血液WBC和RBC数、皮质醇、葡萄糖和Hb浓度,增强对溶解氧的吸收利用,应对低氧胁迫导致的生理状态改变,相关结果为斑石鲷高效养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顺德区炜杰龟鳖繁育专业合作社于今年4月成立。成立还不到个月,合作社成员就已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实惠,逐渐成为顺德区农业龙头企业的一种市场互补。  相似文献   

14.
斑石鲷     
<正>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属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在自然海域中该鱼的自然资源稀少,常以垂钓获得,极少形成自然群体,没有明显的盛鱼期,且产量很小,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国外见于朝鲜、日本。目前,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突破斑石鲷生殖调控及苗种生产技术研究,在山东莱州已成功培育出批量斑石鲷苗种和成鱼。形态特征斑石鲷体延长而呈长卵圆形,侧扁而高。头小,前端钝尖。吻短,  相似文献   

15.
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s)属鲈形目、石鲈科、胡椒鲷属,为温带、亚热带浅海底层鱼类。我国沿海均有产。该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在闽南养殖一年就达商品规格(约500g),市场价格高于黑鲷。目前花尾胡鲷已成为广东、福建及浙江沿海网箱养殖的优良鱼类之一,但苗种供不应求。宁波海湾水产苗种繁育中心于2001年5月开展了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试验,本文介绍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属鲈型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俗称日本鹦鹉鱼,为温热带近海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海、东海,日本北海道以南等海域。条石鲷体态优美、色泽艳丽、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可与石斑鱼媲美,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海产鱼类,具有良好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正>横带髭鲷为近海中下层鱼,喜栖息于多岩礁的海区,是一种典型的岛礁性鱼。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因其具营养价值较高、体表有美观条纹等优点,深受养殖者及消费者的喜爱,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优质鱼。本文通过研究横带髭鲷的摄食习性,观察其仔鱼阶段的摄食节律,探索出一种高效的仔鱼转食配合饲料的驯食方法。该方法具有驯食周期短、驯化成活率高、畸形率低等优点,可为横带髭鲷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2017年8月,山东省烟台市某养殖场网箱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突然发病并大量急性死亡。疾病调查显示,养殖海域水温为26℃~28℃;病鱼为4~5月龄,全长为(16.3± 1.6) cm,体重为(156.9±37.0) g;80万尾斑石鲷幼鱼2周内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经济损失惨重。临诊检查发现,病鱼体表无明显损伤,但活力差、呼吸急促。剖检可见病鱼脾肿大、质地脆、易碎,肾糜烂,肝有出血点。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脾、肾造血组织中可见许多直径约为20 μm的肿大细胞,肿大细胞内含有大量直径约为145 nm、呈六边形的病毒颗粒。用过滤除菌的病鱼脾组织匀浆液,腹腔注射感染健康斑石鲷,感染组14 d内累积死亡率达95%。人工感染病鱼表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类似的外观症状,且在脾、肾组织切片中也可观察到大量的肿大细胞及相似的病毒粒子。使用特异性PCR引物,从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均检测到鱼类虹彩病毒的高强度感染。克隆、测序得到了1362 bp的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序列比对显示,该病毒的MCP序列与真鲷虹彩病毒(RSIV) RIE12-1的相应序列完全相同。构建的虹彩病毒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RSIV类群,是RSIV的一个分离株。本研究首次证实RSIV可以导致斑石鲷大规模死亡,研究结果为诊断和防治斑石鲷病毒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渔业龙头企业、渔业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专业协会等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河北省渔业生产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在省、市、县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大力扶植下,渔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帮助社员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鱼类作为水生变温动物,围栏圈养环境海水温度的突变会对其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以2种规格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为实验对象,分析了急性高温(32℃)胁迫后1、3、6 h,恢复正常温度(25℃)后6 h和12 h时,其呼吸频率、血清中葡萄糖(GLU)和皮质醇(COR)含量、血液中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数目、血红蛋白(HGB)含量、红细胞积压(HCT)以及肝脏热休克蛋白(hsp70、90)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32℃高温条件下,2种规格斑石鲷呼吸频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50 g和200 g斑石鲷分别在0.3 h (20 min)和1 h时呼吸频率达最高值(P<0.05)。2种规格斑石鲷COR和GLU浓度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0 g斑石鲷COR浓度在1 h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GLU浓度在6 h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200 g斑石鲷COR浓度在1 h时显著低于50 g斑石鲷血清COR浓度(P<0.05),恢复6 h后,COR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GLU浓度在高温胁迫期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恢复12 h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温胁迫过程中,50 g斑石鲷WBC、RBC、HGB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 g斑石鲷WBC、RBC、HCT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HGB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温诱导2种规格斑石鲷肝脏组织中hsp70和hsp90 mRNA表达量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sp70和hsp90 mRNA表达量分别在3 h和1 h达到最高(P<0.05)。上述指标在恢复正常温度(25℃) 12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急性高温刺激显著增加了2种不同规格斑石鲷的呼吸频率、COR和GLU含量,上调了肝脏hsp70和hsp90 mRNA表达,小规格的斑石鲷应对高温胁迫具有更强适应调节能力。相关结果为斑石鲷大型围栏养殖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阐明斑石鲷高温耐受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