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是指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她是新疆典型干旱区自然旅游资源奇观和美景、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浓厚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最集中并具有古丝绸之路传奇色彩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更具有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独特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丝路古迹、冰峰雪岭、大漠风情等方面的旅游资源为主的其它特色旅游为辅的旅游体系。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对其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很深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南疆铁路沿线各地州的旅游资源环境、旅游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等调研的基础上,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州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延安市经济发展对城市化驱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3个方面探讨了1952年以来延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延安城市化水平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延安城市化水平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即将迈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城市化拉力不足、推力较小,使得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拉力和推力失衡,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了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的4项对策。不仅对于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延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延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年来延安城市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徘徊停滞和稳步上升四个时期;延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对数呈正相关性。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针对延安市目前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现状,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大大带动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是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运用BP神经网络对延安市1988-2009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同时,应用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对延安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构建了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延安市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最后就如何加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减小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使城市朝着健康有序、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近50年气温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大连市1950年以来气温指标及城市化进程为分析基础,运用函数关系确立代表城市化进程的综合参数,生成大连市年均温变化趋势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图,从图中发现气温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气温变化的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影响气温变化的主导因子为: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和下垫面的性质改变。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西北内陆城市区域———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状况的比较,指出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具有城市化速度加快、聚集规模水平低、空间差异大、腹地基础薄弱、非农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发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以及人口密度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关系最为密切,对区域城市化进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区域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人均产值、非农劳动力比重等)、区域城市经济集聚规模和水平(如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GDP)以及建城环境(如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区域城市化的作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各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力因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城市规模越小、发展水平越低,影响越大。最后,文章提出了区域城市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和有效推进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硬约束下的武威城市化过程与节水型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历史资料和1985-2005年武威市统计数据为基础,从水资源总量变化、河道迁徙、空间分布、用水结构、水价等方面探讨了水资源对武威城市形成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了武威市水资源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武威市城镇形成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受水资源影响明显。1985-2005年武威市用水总量和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从相互抗拮到逐渐适应的磨合过程;用水总量与城市用地扩张关系复杂,但用地规模的扩张带来了一定的用水量减少;农业用水效益与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工业用水效益与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今后随着武威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将越加明显,通过优化用水结构、促进生产、生活节水、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加强水价调控等途径建设节水型城市是缓解武威城市发展水资源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3R"原则构建了辽宁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GIS方法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14个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整体上沿海地区好于内陆地区;沈大沿线好于周边地区,并向东西两侧逐级递减;资源型城市水平普遍偏低;辽西半干旱地区水平最低。最后分析影响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点工程—南疆铁路二期库尔勒西至喀什段全线通车至今,为带动南疆,特别是为新疆南部铁路沿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高南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喀什至和田的南疆铁路延伸段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完成,并力争在2008年全线开工,2010年建成运营,这标志着喀什至和田的铁路不久也将贯通。在西部大开发关键时期,这一运输动脉的贯通不仅将推进西部能源大区的优势资源转换,同时能进一步加强我国东西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南疆铁路的延伸在改善和田地区交通结构、降低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密切与北疆联系、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将产生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南疆铁路的延伸对和田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一些不确定的消极影响,如本身较脆弱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化,丝绸之路、玉石之乡、佛国古城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消退而造成的重复浪费等。文中研究分析南疆铁路的往南延伸对和田经济发展的影响,为该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住宅地价变化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石家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测度各影响因素对城市住宅地价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对城市住宅地价的合理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剖析城市地价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各影响因素与城市住宅地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厘定,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住宅地价的变化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影响效应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大。经济发展水平的间接通径系数最大,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通过作用其他各方面因素来影响住宅地价的发展。2)从直接效应看,房地产市场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住宅地价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大,从间接效应看,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变化对住宅地价的间接影响效应较大。3)城市规模与潜力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在各个影响因素中均最小,对住宅地价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文中以吐鲁番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18项指标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耦合关系模型对该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0-2008年吐鲁番地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基本上稳步上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协调、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三个阶段,协调程度以高度协调为主。从时间上,2000-2001年耦合协调度值0.3,属于中度协调;2002-2007年的耦合协调度值0.5-0.7,是高度协调;到了2008年耦合协调度值达到了0.8,出现极度协调的状况。说明该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处于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以2007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和人口城市化的资料为基础,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功能对关天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口城市化水平与总体经济增长要素和城市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城市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综合运用ArcGIS软件对关天经济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区域划分。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 046增加到2015年的0. 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 129~0. 193; 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 191~0. 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 42上升到2012年的0. 78,2013—2015年下降到0. 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途径之一。文中运用钱纳里发展模型,并通过计算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指数,论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合城镇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人口指标,分析了新疆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并对省域层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发展存在显著不协调状况,总体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发展态势明显;在省域85个县市中,协调发展区域尚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为提升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打破当前发展模式,实现由"协调发展-交互发展-更高层次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期遥感影像图,通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净变化速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分析渭干河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利用程度的时空差异,并探讨土地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渭干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类型分布和面积变化存在时空差异。1990—2008年流域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草地、沼泽、未利用地有所减少,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有所增加。(2)因未利用地面积比重较大,流域各县的土地利用程度普遍不高,但近年有明显提高。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渐增长,拜城县先增后减,总体有所增长。流域各县的土地利用效益均逐年增长,后期增长率远大于前期。(3)土地利用程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越高,单位面积GDP和空间城市化水平越高。未利用地面积比重的空间差异对各县市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较大影响。(4)人类活动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等因子是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探讨——以陇东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区位、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难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陇东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对城镇化水平作了相关预测,提出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疆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而,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构建新疆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德尔菲法(Delphi)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19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作出比较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新疆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作了阶段性分析,找出了各阶段的变化特点及各城市的发展状况。据此,总结了新疆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了各个城市应看清楚各自城市的优势和差距,以利于其在城市发展方面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各方面优惠政策,制定相应对策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耕地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杨勇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7,24(3):316-320
利用西安市1989-2003年的统计资料,分析西安市耕地动态变化过程,并选取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人口、城市化率、第三产业比重等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过程.结果显示:西安市耕地面积在这一时期内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依靠现有耕地资源已不能保障西安市的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这一时段内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但是影响程度正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