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红千层无菌苗,并运用秋水仙碱诱导多倍体.结果表明:利用0.2 %秋水仙碱处理无茵苗茎段15~20 d,从60个茎段中成功地诱导出了四倍体植株6株,其形态特征为叶色浓绿、叶片增厚、根系肥大等;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叶长宽比差异显著;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由2n=2x=22变为2n=4x=44.  相似文献   

2.
乌拉尔甘草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及倍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乌拉尔甘草四倍体新种质,本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乌拉尔甘草(2n =2x=16)带腋芽茎段诱导四倍体,并进行了再生苗根尖染色体鉴定和气孔观察。结果表明:四倍体优化诱导体系为以0.1%秋水仙素处理24 h时诱导频率较高,变异率达到11%;再生植株气孔保卫细胞长度增长明显,气孔保卫细胞密度增长极其明显,气孔保卫细胞宽度有所下降,经根尖染色体鉴定,确定染色体为2n=4x=32,为同源四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3.
香石竹的多倍体诱导及其变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香石竹多倍体的诱导方法比较,结果表明:无菌茎段浸泡法的效果最好,培养基内加秋水仙碱法次之,注射法和涂抹法无效。加倍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的高度和茎节变矮,叶片缩短并加宽,叶色变深,叶片的气孔增大。对变异材料进行细胞学研究后发现,体细胞染色体数2n=4x=60。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4.
通过香石竹多倍体的诱导方法比较,结果表明:无菌茎段浸泡法的效果最好,培养基内加秋水仙碱法次之,注射法和涂抹法无效.加倍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的高度和茎节变矮,叶片缩短并加宽,叶色变深,叶片的气孔增大.对变异材料进行细胞学研究后发现,体细胞染色体数2 n=4 x=60,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0.2%、0.4%、0.8%)秋水仙碱和2%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溶液浸渍无毛黄瓜(2n=2x=14)萌动种子4 h,并通过形态学和染色体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其同源四倍体新种质(2n=4x=28)。结果表明:0.4%秋水仙碱和2%DMSO的混合溶液诱变加倍率为14%,诱导效果最好。与原二倍体相比,同源四倍体生长发育缓慢,节间变短,茎变粗;叶柄、子房和果实缩短变粗,叶面积、花器官变大,果形指数减小;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几乎为原二倍体的2倍,气孔变大,四倍体花粉大小不均,且存在少量四孔花粉粒。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黄瓜遗传多样性,为选育优质黄瓜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和丰富种质资源,为创制与无毛基因(gl)有关的整倍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秋水仙碱离体诱导薄皮甜瓜四倍体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甜瓜组培苗茎尖为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碱诱导染色体倍性变异的最佳浓度、最适处理时间以及离体茎尖的最佳苗龄。结果表明:以8d苗龄的茎尖,在含有0.1mg/L秋水仙碱和较低浓度细胞分裂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处理24-48h的诱导方法最有利于四倍体的产生,诱导染色体加倍的频率达30%~40%。变异株在田间表现出生长缓慢、叶片变宽加厚、茎增粗、节间变短、果皮变厚、种子变大增重的现象,显微镜观察变异后代根尖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48条。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秋水仙碱为染色体加倍剂,采用液体浸泡法对半枝莲茎尖进行离体诱导.结果表明,以0.2%的秋水仙碱浸泡4h的诱导效果最佳,外植体存活率为15.0%,多倍体诱导率达到50.0%.形态学观测结果表明,与对照植株相比,变异植株形态特征变化明显,植株高度降低,节间变短,叶型发生改变.变异植株的气孔变大,气孔密度降低,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增加.根尖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对照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6,变异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5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变异株为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嵌合体.  相似文献   

8.
美丽胡枝子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秋水仙碱对美丽胡枝子的种子和茎尖进行了多倍体诱导。研究结果表明,诱导种子和茎尖均能获得多倍体,但以茎尖加倍效果较好,以φ=0.1%处理36h,多倍体诱导率达到44.4%。加倍植株表现为茎短、叶厚、叶大、色深,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4(2n=4x=44)。  相似文献   

9.
采用育种技术对无籽刺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无籽刺梨多倍体植株。以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二倍体组培苗为材料,比较不同的预培养时间、处理时间及秋水仙素浓度对无籽刺梨染色体加倍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无籽刺梨茎段在分化培养基上预培养1 d后,继而用含300 mg/L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12 h,再进行分化培养的诱导效果最佳,其诱导变异率达25.6%;无籽刺梨多倍性植株同质化培养的最佳次数为6次。对变异植株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后发现,部分变异植株的根尖细胞染色体为2n=4x=28,为四倍体。部分植株同时存在2n=2x=14和2n=4x=28两种倍性细胞,为嵌合体。  相似文献   

10.
以紫美石榴种子为试验材料,用秋水仙素溶液浸泡诱导多倍体,并对诱变材料进行倍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0.3%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石榴种子24 h诱导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率为1.11%;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16,四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x=32;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叶片、花、果实主要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四倍体的叶片气孔、叶片、花变大,叶绿素含量增加,果皮增厚以及籽粒百粒质量增加,而籽粒颜色变浅和变硬;四倍体萌芽期、始花期、成熟期和落叶期均晚于二倍体。综合认为,四倍体紫美石榴可作为育种新材料加以评价利用。  相似文献   

11.
脱毒微型马铃薯粒重及密度对一级原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4个粒重水平和4个密度水平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脱毒马铃薯一级原种的繁育中,为了提高种薯的整齐度,进而提高单位面积种薯的生产效率,微型薯大小应选用2~5 g,播种密度以70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氮、磷、钾肥和密度4因素及其互作对脱毒甘薯豫薯7号产量的影响。[结果]4因素与甘薯产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依次为钾肥>氮肥>密度>磷肥。氮、钾互作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氮、密度互作,氮、磷互作的影响效应较小。随着产量的提高,脱毒甘薯对钾的需求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豫薯7号的最高产量为53.0 t/hm2。[结论]脱毒甘薯产量在45.0 t/hm2以上时的农艺措施为:施N 63.42~74.73 kg/hm2,施P2O567.76~82.24 kg/hm2,施K2O 106.70~127.71 kg/hm2,密度4.6万~5.3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草莓茎尖培养是获得无病毒植株的最重要途径,而且脱毒和快繁技术是大批量、快速生产优质种苗,实现草莓产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文章介绍了原原种的获得过程,即通过茎尖剥离及接种、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将生根瓶苗移置消毒杀菌后的网室中,从而获得繁育所需的原原种,并介绍了原种苗及生产苗的繁育过程。经过生产实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草莓脱毒苗三级繁育体系,为兵团草莓产业提供了优质种苗保障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许传俊  黄珺梅  曾碧玉  许文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18-1320,1335
从茎尖脱毒法、高温脱毒及病毒抑制剂处理等方面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常用的方法,阐述了无病毒植株的检测方法,并对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大蒜茎尖培养脱毒及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山东栽培的6个大蒜品种进行茎尖培养脱毒。结果表明,最佳诱芽培养基为B_5+BA3mg/L+NAA0.1mg/L+Ad30mg/L+KT0.5mg/L,最佳诱根培养基为1/2 B_5+BA0.01mg/L+NAA0.05mg/L。脱毒大蒜的蒜薹比对照增产58~175%,蒜头增产23~114%。本文还对影响茎尖培养成苗的因素,鳞茎热处理后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脱毒大蒜无性世代的产量增长及脱毒大蒜增产的生产学基础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对红千层体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型公式为2n=2x=22=11m,属于"1A"核型。该研究可为红千层属植物的细胞学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园艺植物脱毒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脱毒的方法有热处理脱毒法、化学疗法、组织培养脱毒法、微体嫁接离体培养脱毒法和超低温脱毒法。超低温脱毒以其操作简便,将成为下一个应用最广泛的脱毒方法;组织培养脱毒法中的花药培养脱毒的脱毒率为100%,是植物脱毒的又一个新的趋势。文中对这些脱毒方法在园艺植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苹果无病毒母本树的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0~1994年,采用3种方法对26个苹果品种和3个矮化砧木进行了脱毒试验,获得24个苹果品种、2个矮化砧木共51株无病毒原种母本树。脱毒株率分别为:单纯热处理26.5%、单纯茎尖培养35.0%、热处理与茎尖培养并用脱毒66.7%。在未脱除的病毒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占20.9%、苹果茎痘病毒(ASPV)占29.3%、苹果茎沟病毒(ASGV)占49.8%。  相似文献   

19.
20.
福建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薯脱毒技术、指示植物法甘薯茎尖苗带毒检测技术研究及脱毒苗移植、管理、繁殖、利用的观察结果,结合福建气候优势及甘薯栽培制度,提出福建的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