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提出"用民政治"和"村本政治"的改革方案,从政治、经济、文教、行政、司法、风俗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被时人视为乡村自治的典范.本文就此作一阐述.论证山西村治在中国乡村制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土地公有和私有是土地产权的所属方式。通过分析代表性国家的土地所有制,明晰土地公有和私有的优劣势。通过分析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公有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通过分析指出:其具有可与母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易于建立适应市场,决策科学的管理制度,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办学机制灵活,易于实现学术自由等优势。提出了公有民办高等学校应以质量求生存,以培养实用性职业技术型人才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杨土招 《北京农业》2012,(18):214-215
加强镇村公有资产管理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基层工作经验,对当前镇村公有资产管理现状总结出八项有效制度,以期克服公有资产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正面对的是公有金融产权结构的界定、变更和安排的问题 ,这本身就反映了金融运行的效率和资源配置关系。本文拟就银行制度改革而言 ,对公有金融产权低效这一事实加以揭示 ,并借助已有的研究理论和有关数据对出现的低效现象与深层的制度原因作些初步解释 ,试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影响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效益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应当保持与主体学校之间差别性,发挥品牌优势,具有自身造血功能,保持发展后劲,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效益实现的办学体制、管理模式、资金筹措、产权界定等主要因素,进而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的适当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房屋面积问题逐渐成为房地产行业争议和投诉较多的领域,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房屋面积的共有、共用、公有、公用等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上,如何对此进行规范统一,文章将就此问题展开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陈香白 《农业考古》2003,(4):152-152
“工夫茶”与“功夫茶”混称的情况,时下十分流行。其实,“工夫茶”不能称“功夫茶”。故特为之作文正名。  相似文献   

9.
10.
11.
依托调查资料,介绍了云南省哀牢山区岩村彝族2种传统酿酒工艺,总结了当地传统酿酒工艺的特点,并对该工艺能够得以较好传承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许孟镇苗家沟村的环境、收入、种植情况等现状入手,对该村土地规模化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究,并且为其土地规模化的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制度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四次变革,农民收入也随之跌宕起伏。当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必须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彭州市熙玉村土地利用结构的组际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掌握彭州市熙玉村土地数量、分布规律和结构布局状况,根据2009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库中的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对熙玉村土地利用结构的组际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土地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熙玉村土地利用组际差异明显,地理位置、地貌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政策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牛德利  覃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99-17700,17709
目前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优化,而对于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程度或者说满意度的定量评价相对空白。鉴此,尝试在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等方法对村域土地利用结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安徽省村庄群落差异,通过运用Google地图数据和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破碎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率等计算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村庄群落差异.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对安徽村庄选址和空间形态的总体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淮北平原地区村庄空间形态多呈团块状,江淮丘陵地区村庄多呈组团型,皖南山区村庄多呈线型;安徽省村庄群落的农业人口密度、破碎度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南北差异较大,其中农业人口密度和村庄土地利用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淮北平原区最大,江淮丘陵区次之,皖南山区最小.  相似文献   

17.
白亚男  黄涛  尚改珍  杨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16-19017,19087
以玉船窝为例,遵循相地为先的方法进行试点村庄规划设计,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杨  代晓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49-15750,15780
阐述了"迁村并点"在新农村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及理论基础。从新村选址、规划结构、规划道路、建筑布局、公共设施以及景观设计6个方面对平地、香云新村"迁村并点"的规划方案加以分析,指出"迁村并点"不仅可以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杨会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27-7028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山东省某乡镇某村为例,探讨未理清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成"新村建设"而引发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空心村"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大量土地浪费的现象。文章从"空心村"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缺乏法律规范、村级规划滞后、城乡人口流动、缺乏土地流转机制以及村民思想意识尚未转变等形成原因,并依此提出了提高土地复耕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