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多年来的施肥误区导致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自21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无机化肥至今,土壤当中残留的化学物质超标,土壤板结盐碱化造成玉米根扎不深,根系不发达.我国氮磷钾化肥的使用量近10年内增加了1倍,而粮食的增产率只有9.1%.现在部分土壤已经不缺氮、磷、钾大量元素,所以只有合理增加中微量元素施用量,玉米才能增产.现将玉米的需肥特点及施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施用生物菌肥对饲用玉米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饲用玉米进行随机区组试验,测定了生物菌肥对玉米生长指标(株高、干鲜比和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效养分(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以及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菌肥对玉米生长有着促进作用,玉米株高和地上植物量较对照分别提高6.3%和10.1%,且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显著增加(P0.05),分别较对照增加7.7%,27.9%和7.5%,其中,有效磷增加明显;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较对照增加322.0%和101.6%,而真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菌肥后,土壤真菌数量减少了67.9%。  相似文献   

3.
刁治民 《草业科学》1996,13(2):51-54
就促生菌对青贮玉米根圈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及消长规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促生菌能使青贮玉米土壤中的细菌(P〈0.01),放线菌(P〈0.01)和真菌(P〈0.01)数量极显著地增加,其细菌、放线菌的数量随玉米生长发育逐渐增多,真数量增长缓慢。氨化细菌(P〈0.05)、亚硝酸细菌(P〈0.05)和反硝化细菌显著对高于对照。玉米根际芽孢菌明显增加,并随青贮玉米生育期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及自毒物质的影响,以轮作5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地为试验材料,研究紫花苜蓿与小麦和玉米在不同轮作处理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紫花苜蓿与玉米和小麦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增加。轮作玉米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量显著高于轮作小麦(P<0.05)。2)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小麦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增量大小顺序为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真菌数量下降,轮作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48.96%、65.19%、66.72%、74.91%(P<0.05)。3)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后,土壤主要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含量均降低,轮作玉米和小麦后自毒物质总量在第1年较CK显著降低17.90%和27.50%(P<0.05),且轮作小麦第2年比第1年降低24.20%。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玉米、小麦轮作能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组成,降低自毒物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而土壤养分缺乏并不是引起紫花苜蓿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的草田轮作中,以紫花苜蓿-小麦轮作为宜,且轮作2年小麦对土壤的解毒效果更为明显,应避免紫花苜蓿-玉米轮作,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通过典型性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对自毒物质总含量影响最大,放线菌数量和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1发生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播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通过土壤来进行相互的传染,在玉米苗的初期发生感染,后期不再发生,所以这种病害对玉米的损害较大,切容易发生,土壤是其主要发病源。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对此病害进行防控,避免影响产量增收。  相似文献   

7.
玉米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邢会琴  肖占文  闫吉智  马建仓  孟嫣 《草业科学》2011,28(10):1777-1780
为确定河西地区玉米(Zea mays)连作的主要障碍因子,对不同连作年限的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主要养分进行了常规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深处,细菌随连作年限增加呈递减趋势,与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即速效磷和有机质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1);而真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与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放线菌数量在不同连作年限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碱解氮和速效钾在不同连作年限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说明玉米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真菌化现象严重,积累了大量植物病原菌,造成土壤主要养分减少,病害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8.
玉米宽窄行密植可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及生态环境,大大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根系数量增多,叶面积大,光合势强,保绿期长。机械精量播种,实现了单株保苗,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植株间争水、争肥、争光、争热、争气,植株生长自然条件供给集中,优化了玉米的生长环境,利于植株生长,易培育壮苗,为夺取稳产、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农田氮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农田氮素循环变化动态及其机理,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覆膜管理对植株氮素(全氮)和土壤氮素(无机氮、全氮)变化动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土壤NO3--N含量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近似斜“N”的变化规律。2)相对于不覆膜处理而言,覆膜处理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表现出倒“V”型变化趋势。成熟期不覆膜处理茎叶中氮素残留较多,即将氮素更多地用于营养生长;而覆膜能使植株吸收的氮素更多地转移到籽粒中去,更多地用于生殖生长。3)对于不同土壤剖面不覆膜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而言,覆膜处理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表现出相似的“W”型变化规律。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变化规律有所延迟。三叶期至拔节期由于植物根系长度限制出现下降趋势;拔节期至籽粒形成期,由于覆膜能够改善土壤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中氮素分布,故出现上升趋势;籽粒形成期至成熟期变化规律与植物地上部分总氮含量恰好相反,说明该阶段土壤中全氮变化与玉米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根据本研究结果,覆膜对玉米生育前期土壤氮素变化影响较大,生育后期土壤氮素变化主要与玉米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且覆膜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1989-1990年连续二年在科左后旗沙壤土上,对饲料玉米黄莫(417)进行施钙镁磷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饲料玉米产量比对照区提高6.60-8.51%,每亩多年玉米43.47-56.08公斤;青贮秸秆产量比空白对照提高5.18-7.07%,每亩多产秸杆208.14-281.04公斤。增产效果明显,宜在土壤磷肥缺少或不足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施用玉米专业菌肥对绿洲区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调理作用,寻求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有效途径。在甘肃武威黄羊镇设7个处理,不施肥(A),全量化肥(B),菌肥(不施化肥,C);85%化肥(85%B),85%化肥+菌肥(85%B+C),70%化肥(70%B),70%化肥+菌肥(70%B+C)。成熟期测定土壤养分、3大微生物计数和微生物量碳氮;并在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玉米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研究表明:85%B+C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在玉米的开花期达到最大值,碱性磷酸酶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均表现出处理85%B+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过氧化氢酶处理B(全量化肥)高于其他处理,且A处理均表现为最低;施肥处理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最大,是未施肥处理的1.97~5.01倍,此外,土壤真菌数量均表现出处理A(不施肥)显著高于其他各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85%B+C处理最优且显著优于其余处理;减量化肥并配施菌肥可以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减量化肥并配施菌肥能够有效的提高绿洲区玉米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力,是减少绿洲区玉米化肥施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干旱灌区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深入了解根际土壤镰刀菌分布与马铃薯连作之间的关系,以“大西洋”品种为试材,采用根残体分离法,研究了轮作和连作茬口的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不同茬口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8个种的镰刀菌,玉米-马铃薯轮作茬口的优势种为再育镰孢,分离频率为23.34%;连作1~3年茬口的优势种均为茄病镰孢,分离频率分别为30.78%,37.70%和45.48%。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马铃薯根际土壤镰刀菌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不同菌种的数量变化趋势各异,尖孢镰孢、茄病镰孢呈上升趋势,黄色镰孢、再育镰孢呈下降趋势,木贼镰孢变化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13.
研究覆盖材料(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与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间作豌豆和玉米间作箭筈豌豆)对土壤呼吸速率和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变化曲线因覆盖与种植模式而异,峰值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同一种植模式下,玉米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通膜生物膜裸露种植秸秆,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秸秆生物膜普通膜裸露种植;不同种植模式,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豌豆和玉米间作箭筈豌豆的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提高35%和25%,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提高38.14%和84.75%;经相关分析,土壤呼吸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呼吸速率受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但根际微生物不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试验表明,秸秆覆盖降低土壤呼吸速率,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间作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和根际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15.
《饲料广角》2000,(12):7-7
土壤墒情适宜,玉米生长良好 5月下旬春玉米的播种工作已经完成,大部分时间东北地区的光照充足,土壤墒情适度,玉米苗情良好。东北、西北的大部地区春玉米多处于7叶期生长阶段,长江流域仍处于7叶期至拔节期,部分地区处于抽雄期。长江流域在旬内出现了几次降水天气,有利于缓解旱情,增加土壤墒情。 受需求增长和心理预期的共同刺激,旬内国内玉米价格承接中旬涨势,价格继续攀升。 东北地区 吉林玉米批发市场中等玉米集中成交价格为790元/t,比中旬上涨了1.28%。4月份我国共出口玉米53万t,出口速度受韩国口  相似文献   

16.
提高玉米饲用价值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宝忠 《家畜生态》2000,21(4):35-36
我国的玉米总产量占世界的 1 / 6。玉米总产量的 70 %以上用作饲料 ,占饲用谷类总量的 50 % ,是主要饲料原料。但现行玉米生产仍多沿袭食用粮生产方式 ,存在若干弊端。根据畜牧生产规律和需求 ,以农牧结合方式安排玉米生产 ,充分挖掘畜禽转化玉米的潜力 ,提高玉米的饲料报酬 ,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1 推广饲料玉米品种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匮乏 ,扩大高蛋白玉米种植面积 ,能够缓解蛋白质饲料的紧张局面。由于玉米总产量大 ,在饲料配方中所占比例高达 50 %以上 ,提高玉米籽实的蛋白质含量 ,可提高玉米所供蛋白质数量。玉米籽实中蛋白质含量每增…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国内市场上玉米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本试验对采自全国各地的玉米原料盲样编号并对其进行前处理,按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中霉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南方区域玉米污染数量多且严重,在储藏初期需要注意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建立玉米皮固态发酵菌体蛋白饲料菌群qPCR检测方法。试验以玉米皮为发酵底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为发酵菌剂制备玉米皮菌体蛋白饲料,采用qPCR法定量测定固态发酵玉米皮菌体蛋白饲料中的菌群数量变化,并与平板计数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验建立的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的标准曲线符合SYBR Green qPCR的检测要求,两种方式检测玉米皮固态发酵菌种数量变化趋势相同。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出两者间的线性关系y=1.301x-5.139、y=2.257x-8.431和y=2.941x-12.940,任取3批玉米皮菌体蛋白饲料进行验证试验,两者之间相似度达94%以上,表明本方法可以用于玉米皮固态发酵菌体蛋白饲料中菌群的定量检测。研究表明,试验建立的qPCR技术在玉米皮固态发酵菌种数量变化监测应用中,克服了平板计数法时间滞后和两种酵母菌不好区分等缺点。  相似文献   

19.
一、关内外玉米市场冷热不同,美盘玉米市场震荡调整(一)东北玉米放量不大,各方储备积极,华北玉米供应上量,外流数量增加2月份中上旬玉米购销活动尚未从春节气氛中恢复,贸易商采购玉米的积极性却明显提高。由于年前贸易企业普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将秣食豆与玉米(郑单958)按不同比例和时期进行混播,研究混播比例和时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播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碱解氮和脲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地表以及地下lOcm温度随秣食豆混播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以混播3株秣食豆的地表温度最为显著,而播期对土壤温度影响不显著。土壤中水分、碱解氮和土壤脲酶活力随混播秣食豆比例增加而增加,其中脲酶以混作3株秣食豆的含量最高,混作1株秣食豆的土壤脲酶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