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于一个养蜂人来说,被蜂螫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是一个经常养蜂的人,被蜂螫几下无所谓,但对于一个想养蜂的人或初学养蜂人来说,则是一件非常痛苦、麻烦的事情.要怎样做才能少被或不被蜂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蜜蜂螫人畜的现象时有发生,轻则引起一场纠纷,重则对簿公堂,其结果大都是由养蜂人承担责任了事。蜜蜂螫人的现象,虽说难以完全避免,但我想还是可以做一些工作。据养蜂老人说:50年代时的意蜂很温驯,不象现在这样螫人螫畜。我也记得,七八十年代,我养的意蜂也较温驯,每次到新的放蜂点后,查蜂时都有一些大人小孩围观,很少有螫人现象。那时候,许多蜂场没有设置面罩。而今,养蜂者都要戴面罩,没戴好面罩是不敢前去看蜂的,其它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我怀疑蜜蜂性情暴戾与某些杂种蜂有关系。因为物种杂交后获得后代,其性状有…  相似文献   

3.
谈蜂螫     
养蜂取蜜,人人喜爱,可就是怕蜂螫。蜂螫确是养蜂人员也感到头痛的事,稍不注意,就会接二连三地被螫,有时被螫得简直无法工作。笔者养蜂三十余年的观察,蜜蜂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特别凶,容易螫人。一、螫人的蜜蜂大多是壮年蜂和老年蜂。因而老年蜂多的失王群和新王群的蜜蜂最容易螫人。二、傍晚蜜蜂归巢  相似文献   

4.
初养蜂者由于没有经验,在检查蜂群时常被蜂螫,蜂螫往往给养蜂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工蜂螫人,大多与高温和异味有关。例如葱蒜味、刚洗过头的香味、身上的汗臭味、手指异味等都能激怒蜜蜂;还有在检查蜂群时动作过快,手指挤捏着工蜂也会引起蜂螫。本人采取以下措施,在检查蜂群时很少遭到蜂螫,具体办法是:1.检查蜂群尽量在气温30℃以下进行,以气温25℃左右最好。提脾时动作要轻要慢,尽量避免手指挤碰蜜蜂。2.检查蜂群以前,要用肥皂(或用没有香味的洗衣粉)洗手、洗脸,洗掉汗臭味和手指异味。3.漱口刷牙,清…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养蜂人来说,春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秋天。养蜂人都知道,秋繁是为了来年春繁,为蜜蜂的快速繁殖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秋繁管理任务是促进蜂王多产卵,培育好适龄越冬蜂,喂好越冬饲料以及彻底治螨。我养蜂30多年,最多时两人管理280群蜂。一、秋繁蜂群管理1.育王养蜂养的就是王,选好蜂王是不能可马虎的。全年  相似文献   

6.
养蜂者都希望自己饲养的蜜蜂是优良蜂种,蜂王产卵力强,工蜂哺育力强,能维持强大的群势;蜂群的采集力和生产力强;性情温驯便于管理。那么如何解决优良蜂种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对蜜蜂螫人问题,我们养蜂人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蜜蜂是温和善良的,比如我们养蜂人在侍弄蜂群的时候,手上、脸上、身上常爬有很多蜜蜂,有的在旁边观看的人也会有蜜蜂爬上身的情况。但这时除你激怒它外,蜜蜂一般是不螫人,因为蜜蜂螫了人,自己也会死去,这是动物的本能。《蜜蜂杂志》1998年第11期《赏花蜂螫赔偿案》一文中的王老太搽了化妆品,蜜蜂嗅着香味前来采粉,这是蜜蜂的“职业”习性,王老太误认为是来螫她,便乱打乱赶,结果激怒蜜蜂而被螫。蜂主认为王老太搽了化妆品而拒绝民事赔偿的理由不充分;而法院根据王老太提出因…  相似文献   

8.
《养蜂慎防蜂螫人》一文说:“我县蒋蜂友,9月17日从陕西宝鸡回四川,蜂车从平坦的108国道回家,车经乡村土路时,由于几经颠簸,碰巧又正值中午,温度高,蜂箱开着门,蜜蜂四处飞舞,一路螫伤行人和田间劳动的农民,被螫伤人有40多人,送至当地医院治疗,蒋蜂友赔偿医疗费数千元。为此,请全国各地转地蜂场蜂友不可掉以轻心,转场放蜂慎防蜜蜂螫人。”读完此文,产生无限感慨。但此文只是提醒蜂友转场时不可掉以轻心,慎防蜜蜂螫人。但是没有提出任何防止蜜蜂出箱螫人的办法。1对开门运蜂的议论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吧,浙江养蜂人江小毛第一次试用“开门运蜂…  相似文献   

9.
蜂螫的预防和处理养蜂者总想不挨蜂螫,因为这无论是对养蜂者还是对蜜蜂都没好处。但对初学养蜂的人来说,要避免蜂螫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想少被或不被蜂螫。使用防护用具是非常必要的。蜜蜂今天温和,但不能保证它明天不发怒。同样不能保证两相邻蜂群行为相似。尤其在雷...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由邻县引入喀尔巴阡杂交蜂 1群 ,不意 ,这群蜂性情凶猛 ,螫人比本意蜂毒大 ,使人疼痛感加倍。在饲养中 ,接近蜂群前 ,必须戴面罩 ,即使是养蜂多年的老手 ,也得小心翼翼 ,不敢马虎。在大流蜜期间 ,摇蜜 2~ 3天后 ,见戴面罩的养蜂人接近 ,蜜蜂仍会扑面而来 ,群起而攻之。2 0 0 2年 3月 30日 ,见《楚天都市报》报道 :“3月 2 9日麻城市黄金桥小学 2 0 0余名小学生在春游途中 ,遭蜜蜂“追杀” ,6 0余名小学生被螫伤送进医院救治”。此事件似属蜂群凶暴引起的恶果。因此 ,笔者建议养蜂生产者 ,特别是有时要转地的蜂场 ,遇有凶暴蜂群 ,应…  相似文献   

11.
黄文诚 《中国蜂业》2005,56(1):46-46
20世纪70年代苏珊·科比(Susan Cobey)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时,第一次接触蜜蜂.1982年她开始选育卡尼鄂拉蜂,称为"新世界卡尼鄂拉蜂".1990年她受聘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罗森布勒蜜蜂研究室继续从事新世界卡蜂的蜂王培育,同时教授蜂王人工授精技术.她选育的卡蜂性情温驯,不爱螫人;不喜盗蜂,采集蜂胶少,春季发展快,环境恶劣时(蜜粉源稀少和或气温下降)育虫迅速减少,饲料消耗少,越冬生存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养蜂操作时,养蜂人头戴蜂帽,系好蜂帽面网下缘的系带。一般情况下,蜂帽都能较好地保护操作者头部的安全,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往往又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列3种情况:a. 若操作者头发较短———理的平头,天气不好而又需要检查蜜蜂时,这时蜜蜂常常围人,隔着蜂帽螫操作者前额发际的某部位。b. 养蜂操作时迎风,面罩纱网会贴在脸部,遇到天气不好或早、晚查蜂时,蜜蜂易螫到操作者脸部与面网相贴部位。c. 检查蜂群时,养蜂人需弯腰提脾,直起腰查脾,再弯腰抖蜂,姿态不断变化会使面罩原来与前胸衣服相贴处产生褶皱、空隙,蜜蜂极易从该处两侧进入蜂帽内…  相似文献   

13.
装笼蜂时,需将蜂抖进蜂箱,蜜蜂可能到处飞,有时螫人,初学养蜂的人都会紧张。此外,死蜂倒到蜂箱,给新组成的蜂群带来繁重的清理工作。下面介绍一种无需戴蜂帽、手套,不穿任何防蜂螫服装,简单、安全地装笼蜂。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肇源县赵老汉在蜂螫马死一案中被判赔偿,我认为此事判赔是小,总结教训更重要,因为目前在养蜂生产中出现的一些情况确实令人担忧。比如:我们常见饲养蜜蜂的蜂箱摆在公路两边,蜜蜂飞上飞下,公路上人来车往,能保证蜜蜂不螫人畜吗?蜂场转地,有时天不黑就装车,遗留下许多蜜蜂满天飞,这些离群的蜂,有时在道边小树或草丛中结团,此时常有人畜被螫;天气炎热,养蜂人开巢门运蜂,蜜蜂飞出一路乱飞,这些蜜蜂一旦被激怒,岂不攻击人畜?蜂群发生“爬蜂病”,方圆百米都是蠕蠕爬动的病蜂,老百姓连晚上乘凉都会挨螫。如果在以上情况下,发生蜜蜂侵害人畜…  相似文献   

15.
蜜蜂螫人是难免的,首先是养蜂人经常挨螫;接受蜂疗的人自愿受螫;行人、小孩被蜂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被螫后首先是引起疼痛,尤其儿童被螫,哭叫不止。常规止痛法是涂淡氨水,但氨水止痛效果不理想,临时又无处去找。  相似文献   

16.
<正>1利用废旧隔王板防蜂王飞逃在蜂群的增殖期或繁殖旺季时,最让养蜂人防不胜防的就是蜂群产生"分蜂热",蜂群和蜂王飞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能被收回,可有的只能"望蜂兴叹"。如果将废旧的隔王板裁截一小条粘在蜂箱的前下口处,然后再将巢门板安放好,这样就有效地限制了蜂王的飞逃,给养蜂者留出了处理"分蜂热"的时  相似文献   

17.
一 有位养蜂新手给我来信说:他"养的2箱意蜂好螫人,根本不敢开箱检查". 初学养蜂的人对蜜蜂是既爱义怕.爱时,一天数次开箱看;怕时,十天半月不开箱. 至于蜜蜂好螫人,原因较多:养蜂人开箱动作猛、响声大,特别是撬副盖时用力过猛;气候反常,天要下雨前;遭鼠害或其他敌害骚扰;被盗、失王等等.若无上述情况,蜜蜂好螫人则往往是巢内无蜜(糖).  相似文献   

18.
问题征答     
处女蜂王螫人向师傅们请教各位养蜂师傅 ,因为我热爱人类的朋友蜜蜂 ,1 997年我初中毕业走上了养蜂之路。过去我曾听说蜂王不螫人 ,蜂书上也说蜂王的螫针是她产卵的滑板 ,因为我有了这种认识 ,所以在捉王时就很大胆 ,哪知 2 0 0 1年在江苏睢宁县放蜂时先后被 2只在交尾期的蜂王  相似文献   

19.
<正>许多养蜂经验是在长期养蜂生产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值得借鉴,尤其对初养蜂者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一、养蜂就是养好王积极引进优良种蜂王,遵循好种出好苗。优良的蜂种具有强大的繁殖力和采集力,能维持大群,性情温驯,不易起盗,节约饲料等。选蜂种时还应考虑其抗逆性,选择具有一定的抗病力和抗螨性强的。养蜂人要懂得一些遗传育种知识,对本场蜂群进行提纯复壮,选择优良品性的种群作父母本群。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1991年3月7日,湖北广播电台曾广播了一则消息:蜂群飞逃螫了小孩,使小孩过敏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经诉告判决养蜂者承担民事责任。对此,我们几位蜂友深感不安!在养蜂过程中,养蜂技术再高,蜜蜂螫人是不可能完全不发生的。如果螫人引起过敏死亡,也要承担民事责任,那谁还敢养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