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多点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南方地区单季水稻需水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一区域不同灌溉模式单季水稻需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不同区域受外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其需水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施肥方式对单季水稻需水量的影响小于灌溉模式,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增加施肥次数会略增加水稻需水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湖北省鄂北地区干旱现状,采用长渠灌溉试验站2009—2013年的水稻灌溉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需水变化规律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对水稻蒸发蒸腾量、耗水量、灌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等指标有显著影响。与浅灌模式和中蓄模式相比,湿润模式水稻耗水量和灌水量明显降低,同时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因此,从节水和增产角度,湿润模式是较为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明水稻生长与水分养分之间作用机制,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水肥综合调控模式试验研究.设置了常规淹灌模式(W0)、间歇灌溉模式(W1)、蓄雨型间歇灌溉模式(W2)3种灌溉模式;不施氮肥处理(N0)、当地实际施氮水平(N1)、当地施氮水平的75%(N2)3种施氮水平;基肥+一次追肥(F1...  相似文献   

4.
俞双恩  陶长生等 《灌溉排水》2001,20(3):33-36,40
针对江苏省稻作区水资源、土壤、气候的特点,选择浅湿灌溉、浅湿调控灌溉、控制灌溉、水稻旱作灌溉等4种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推广。在灌溉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形成了江苏省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丰富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肥模式下水稻光合光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特征的影响,在2种灌溉模式、2种施肥次数和4个施氮量水平下,开展了不同水肥模式的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溉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高于淹灌,且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这种由于灌溉模式引起的差异将被弱化。在施氮量较低时,淹灌水稻很快就达到了光饱和,而在间歇灌溉下,光饱和点则明显后移。这表明低氮水平下,间歇灌溉的水稻对光的适应能力比淹灌的水稻强。灌溉模式和设计施氮量相同时,由于3次施肥在时间尺度上施肥分布更均匀,尽管其在分蘖期净光合速率较小,但在拔节孕穗期净光合速率较大,与2次施肥相比,其水稻产量更高。这表明,提高拔节孕穗期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结合福建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实际,指出“浅、蓄、晒、湿”是符合目前福建省水稻节水灌溉实际情况的一种较理想的灌溉模式,给出了相应的具体做法,并以福建省仙游县官杜陂灌区的水稻节水灌溉定额计算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水稻传统淹水灌溉方式及现行节水灌溉方式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水稻“淹灌-露田”灌溉模式,该模式具有减少灌水次数,减轻灌溉管理的劳动强度,减少斗农渠的输水时间从而提高输水效率,并可提高降雨利用率等优点,介绍了该灌溉模式的基本依据、技术要点及在湖北省宜昌市东风渠管理处灌溉试验站的试验情况,并根据2000-2001年的试验资料,对该灌溉模式的灌溉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的60%,井灌水稻占77%,地下水资源不足成为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探讨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生长特性和耗水规律,为三江平原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大田试验,以“水稻1703”设置了常规灌溉(CG)、控制灌溉(KG)和浅湿灌溉(QS) 3个灌溉模式,在水稻成熟期测定不同灌溉模式产量结构并计算水稻灌溉水分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CG模式整个生育期水稻生长株高最高,KG模式分蘖数最多。KG模式水稻生育期耗水总量为503 mm,较CG和QS模式分别减少12.99%、8.37%。不同灌溉模式蒸发蒸腾量和田间渗漏量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分蘖期结束之前水稻以田间渗漏为主,分蘖期结束之后水稻以蒸发蒸腾为主。结合水稻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来看,KG模式理论产量为10 061 kg/hm2,较CG模式和QS模式分别增加10.98%、5.28%;KG模式灌溉水分生产率为1.94 kg/m3,较CG模式和QS模式分别提高24.36%、20.50%。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看出三江平原水稻生长过程中KG模式管理...  相似文献   

9.
水稻节水灌溉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我国水稻生严面积3210万hm2,水稻总产量达1.862亿t,面积及总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均占第一位。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水稻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2%,稻田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9%。我国水稻约8%分布在北方(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北),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面积达260万hm’,因此不容忽视这部分水稻。北方稻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水量供需矛盾日益严重,甚至有些地区由于缺水而难以维持继续种植。全国92%以上的稻田分布在南方,在该区域,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占总灌溉用水量的90%以上,虽然南方降水…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正交试验法,在砂性土壤上对控灌条件下的水稻水平畦田规格、灌水下限和施氮量三因素最优组合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因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施氮量(主)-灌水下限-水平畦田规格(次)。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水平畦田规格的增大产量逐渐减小;随着灌水下限和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由三因素对水稻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得出水平畦田规格为0.134hm2、灌水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80%~90%,施氮量为464.25kg/hm2为试验最优组合方案,为水稻节水节肥增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南方水稻灌溉主要是在利用其生育期天然降雨的基础上人工补充灌溉的特点,开展水稻节水增效灌溉制度研究,提出了一套“控灌中蓄”节水增效灌溉制度,通过与现行主要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进行理论模拟分析比较及小区灌溉试验验证,表明此种灌溉制度节水效果明显,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值得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江平原井水灌溉水温偏低,致使田间气温和土壤温度过低,影响水稻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减产的现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节水灌溉条件下田间土壤温度的变化以及水稻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土壤含水量低,土壤升温快,平均土温始终高于间歇灌溉(对照),各层土壤平均温度比间歇灌溉高1℃左右。土壤温度的差异对水稻产量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控制灌溉比间歇灌溉分蘖量提高了10%,每平方米穗数提高了7%,每穗实粒数提高11%,增产7.8%,节水10.4%。寒地井灌稻区采取控制灌溉技术,节水、增温、增产,为解决低温冷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溉方式水稻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水稻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在研究条件下,薄浅湿晒和间歇灌两种灌溉方式有利于水稻形成健壮的根系、增强吸氮能力,有利于氮素向生长中心转移,增加生长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含氮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稻田农业节水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湖南攸县、双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草覆盖免耕结合浅湿灌溉的稻田农业节水栽培配套技术与传统的栽培方法比较 ,能提早和促进水稻分蘖 ,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的积累 ,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晚稻产量达 8790 kg/ hm2 ,增产率达 10 .2 %;同时 ,能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节约灌溉用水量 ,晚稻田灌水次数减少 40 %,每公顷节约灌水量 112 3.5 m3、节省水稻生产成本 5 10元、纯收入增加 1437元。  相似文献   

16.
南方易渍农田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方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南方易渍稻田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通透性差等特点,提出不同的灌水方法,并通过对大量的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适宜的灌水方法及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肥制度下稻田氨挥发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运用通气法观测分析了不同水肥制度下稻田氨挥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中等施氮水平与2次追肥的情况下,早、晚稻氨挥发总量分别为22.56kg/hm2和68.54kg/hm2,分别占当季施氮量的12.5%、38.1%;间歇灌溉模式下的稻田氨挥发总量大于淹灌模式,但差异不显著;穗肥施用后引发的稻田氨挥发量很小,通过把仅追施分蘖肥改为追施分蘖肥和拔节孕穗肥能显著减少稻田氮素氨挥发损失。不论是早稻、中稻还是晚稻,穗肥施用后产生的氮素氨挥发损失占穗肥的比例都明显小于分蘖肥。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耗水大户,传统的串灌、浸灌,不仅造成水量浪费严重,而且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根据水稻需水的规律进行科学灌溉,不仅可以大量节水,而且还能增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节水灌溉对精量穴直播超级稻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精量穴直播水稻培杂泰丰(超级杂交稻)和玉香油占(超级常规稻)2个水稻品种各个生育期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并与移栽常规灌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精量穴直播湿润灌溉在相对于精量穴直播常规灌溉节水23.51%、相对于移栽常规灌溉节水30.46%的情况下,从孕穗期开始精量穴直播湿润灌溉处理根系的每株总根长、每株根总表面积、平均直径、每株根总体积、每株根尖数、根系伤流量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都明显高于精量穴常规灌溉处理和移栽常规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