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利县地处巴山北麓,汉水南岸的长江中上游,大巴山脉由东向西横亘全境,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沟道密集.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从实情出发,按照“治山富民,兴工富县”的战略方针,始终把造林绿化摆在重要  相似文献   

2.
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辖有5个办事处,14个自然村,2790户,总人口10030人。其中苗彝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1%。总面积79355亩,有林地26969亩,人均有林2.7亩。森林覆盖率由1984年的24.5%,提高到现在的34%,居全县8个乡(镇)之首。提起玉屏镇林业的崛起,人们都不会忘记林业站站长余秀英同志。情系林业余秀英今年45岁。1946年出生在建水县城关镇一个农民的家里,1964年响应祖国号召支边到屏边县林业局工作,1984年任玉屏镇林业站站长。8年来,她翻山越岭,走村串寨,对玉屏镇14个村社及  相似文献   

3.
濮阳县林业工作者在李明雪局长的带领下,想人民之所想,一边推行绿化造林,一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摸索出了一条林业生产的腾飞之路。  相似文献   

4.
5.
吉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端。到1993年.全县累计造林1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3%.林果年收入2000余万元。林业正在成为改变吉县生态环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小康工程。近年来.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吉县在落实林业政策、深化林业改革上.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试验探索.认真总结实践.培育和完善了新的林业发展机制.有力地推动了造林绿化进程。一、依靠劳动积累工.完善投入新机制吉县是贫困县。针对国家补助有限、财政筹资不足的情况,自1985年以来.县委、政策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林业投入的主体放在了农民群众身上.先后以吉政发(198)40号、(1989)54号及吉发(1991)5号文件做出了具体规定,提出了实施意见.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劳动积累工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八年,在巍山县庙街区天泽乡枫木桥村石膏箐的石岩下,一个无家可归的汉子,带着六岁的女儿,在这里搭起了一个小窝棚。他,就是后来出席大理州一九八四年林业先代会、多次受到州、县表彰和奖励的育苗专业户周尚树。八年前,周尚树在小窝棚安下身来后,凭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他在山坡上,河谷中开垦了二十一亩山地,全部种了包谷、洋芋、瓜豆,有了粮食,  相似文献   

7.
富宁县归朝镇百舍办事处停坡村农民杨忠平,10多年来,带领全家栽下210多亩杉木,价值达17万多元。仅近3年时间,光林粮间种,他家就收获粮食2万多公斤,间伐木材出售和卖山苍子油,获利1.19万元。杨忠平成了当地靠科学兴林致富的典型。1990年3月,他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并获得“云南省绿化先进个人”称号;1991年3月,他又荣获“云南省1990年度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称号。村里人都说,杨忠平手里握着致富的“金钥匙”,他把村里的18户人家也领进了科学  相似文献   

8.
立体林业可以从空间与时间两种角度来理解。从空间结构上讲,森林是由上、中、下或称乔、灌、草包括动物和微生物多层次所组成的协调发展的自然综合体;从经营成果收获期的时间上讲,可分为长、中、短三个阶段。因而,又有人把它称之为“多层次立体林业”。立体林业并不是新的理论,它在自然界里早就存在,而且十分普遍。人们走进原始森林,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的天然阔叶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层乔木,中层灌木,下层活地被物,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各得其所,欣欣向荣。在这种环境里,森林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也很多,同样形成了一个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体,因而天然的立体林业为人类造福不少。在人工林中的立体林业也不乏其例,比如混交林就是一例。这方面广大群众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福建省闽西北林区就有“点桐插杉”及林地间种、套种农作物的传统习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充  相似文献   

9.
省委、省政府把绿化荒山,发展林果业,纳入红旗渠精神杯的竞赛内容,并要求到1997年基本完成荒山造林绿化任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改造自然,建设红旗渠的实践中,走出的一条兴县富民之道。省委、省政府号召用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的创业精神,组织动员各有关方面,发展林果业,把荒山绿化起来,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林果生产基地,为山区人民走上富裕奠定基础。我省平原绿化工作大头落地之后,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了“完善平原,主攻山区”的指导方  相似文献   

10.
王金杰是西乌旗林业总场乌列斯台分场场长,现年49岁。从事林业工作20多年来,他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带领分场职工转变思路,以林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成为林业总场很有名气的小康示范户,致富带头人。  相似文献   

11.
五月底的阳光,灼人。而李发成家的果园却满目是凉幽幽的绿。柑桔那蜡质的叶和乒乓球大小的果正青得逼你的眼。去年,他家光这6亩柑桔就收入2.4万元。今年,依然丰收在望。 (一)李发成,不苟言笑,眉头紧锁,粗糙的皮肤刻下了岁月的沧桑。时来运转的他,可没忘当年那种干一天顶多记10个工分苦3角钱的穷日子。1400多亩地养2000多号人,耕地开到山尖尖,粮食依然人均只有90公斤,哄不转的可是肚皮。穷则思变,当时任生产队副队长的李发成心思活了,他偷偷领着大伙儿房前屋后种了几棵树,图着以后卖点果,砍点柴,多吃一口饭而已。谁曾想,刀砍斧举,光天化日之下,这些“资本主义尾巴”竟被割掉了。李发成有劲使不出,而立之年的他只好整天“立”在墙角里晒太阳。  相似文献   

12.
沙湾县柳毛湾公社沙门子大队社员张德保走劳动致富的道路,致力于林业生产,主动承包育苗造林,由穷变富,成为全县第一个林业专业户。  相似文献   

13.
我区农村也和全国农村一样,农林牧副渔各业连年丰收,经济发展很快,一片兴旺景象。今年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是保持和发展农村大好形势的又一个重要文件。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必将给我区农村带来更加巨大的变化,出现一个农村经济持续腾飞,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林牧副渔及其它各业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要富,就要进一步搞活经济,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正> 1984年的金秋,朱健惜别了连续奋斗过22年的陕北林区,调往渭南地区林业局作主管业务工作的副局长。他坚信: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投入和产出的过程,投入的越多,产出的也越多。他所走过的人生路,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他把大半生撂在了陕北,而且撂的当当响,来到一马平川的渭南,整整十年了。这十年,他策马扬鞭,又写下了建设平原林业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发展林业是我省边远山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这已为许多事实所证明。而长期以来,一些同志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持怀疑态度。有的认为边远山区交通不便,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小;有的认为即使有了木材,也成不了商品,成了商品,在市场上也没有竞争力;还有的认为群众没有造林积极性,等等。去年12月中旬,我到文山州参观考察了西畴县的兴街镇,麻栗坡县的茅草坪乡、荒田村、田榜村和别的一些地方,发现实际情况恰与上述认识相悖。所到的这些地方,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另一个是都靠林  相似文献   

16.
林业担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1981年,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997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设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近几年,中央先后作出了封山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确立了林业在国民  相似文献   

17.
兴林致富“领头雁”──记温台村党支部书记温连岳本刊特约记者/尉祖庚在庆华公路沿线的华池县温台乡温台村,有一位因绿化家乡致富村民功绩卓著而被庆阳地委、行署授予“全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称号的热心人,他就是整整当了3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温连岳。实行联产承包责...  相似文献   

18.
自2002年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退耕还林指导思想,河南省西峡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组织,精心施工,严格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趋向良性循环5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21.8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7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1.6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增加了15.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9个百分点,局部遏制了水土流失,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经监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县年降雨量增加90毫米,且分…  相似文献   

19.
科技兴林——是铜川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川地处陕西中部,山地面积大,气候适中,具有发展林业的自然优势。“十五”末,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78.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和四旁树)达到41%。200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比2001年的5060万元增长了6.7倍。林业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国  相似文献   

20.
《甘肃林业》2006,(4):F0003-F0003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毗邻麦积山风景区,办学设施齐全,环境优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