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为人民尽义务,树为人类尽义务,同样神圣的职责,同尽光荣的义务。”这是35546部队进行绿化教育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们始终遵循着这一格言。今年五月,富宁县林业局正为飞播造林缺乏人力、缺乏通讯设备而发愁时,这个部队及时伸出了支援的手。他们在繁忙的工  相似文献   

2.
人活七十古来稀。古稀老人理应享受 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生活。而十八位老人, 却不顾年老体弱,偏偏与荒山较上了劲。 这是发生在平泉县杨树岭镇狮子庙村 的故事。 狮子庙村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靠矿山富裕起来的小山村。由于绝大多数 青壮年劳力在煤矿上班,致使村里1200亩 荒山多年未能绿化。去年8月份,平泉县林 业局和杨树岭镇政府技术人员到村里动员 群众治山造林,67岁的退休村支书苏耀生  相似文献   

3.
一对年过花甲的夫妇一下子承包了村里的400亩荒山.消息不胫而走……他,杨宝来,67岁,妻子65岁,一对淳朴的农民.他们深居乌盟后大滩深处的永茂泉自然村.论年龄,都过了花甲之年,该坐享清福安度晚年了.然而,他们却偏偏舍弃这些,去自找苦吃.永茂泉自然村位于大青山北麓的察右中旗北部.这里地薄村穷,全村荒山面积600亩左右,别说种树,就连草也不长,被当地人称为“和尚山”.  相似文献   

4.
凡是到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巨甸区甸镇,参观红军长征时的渡口、红军渡江纪念碑,及肖克同志到巨甸亲笔题写的《红军渡江纪念》墨迹的人们,无不被纪念碑旁那片苍翠欲滴的二千亩柳林所吸引。江水滔滔,一片绿浪滚滚。而这片有十万株柳树的林海,却是一位今年已经六十五岁的纳西族老人,风雨十六年。辛勤劳动的结晶呢! 老人名叫张小同。巨甸镇上有名的种田能手。他家从祖辈就居住在巨甸。张小同记得,从他懂事时到现在,巨甸镇先后遭受过十多次洪涝灾害。最大的一次要数一九七二年八月,洪水冲毁良田万亩,村镇被淹没,各家关在厩里的猪羊被冲走二百多头,冲倒房屋三十多  相似文献   

5.
滇南哀牢山南麓,有一片苍翠欲滴的杉树林,象一颗蓝色的绿宝石镶嵌在群峰峻岭之中。一看到这些郁郁葱葱的杉树,人们无不夸赞八十一岁老人李座金义务植树十二年的事迹。十多年前,这里是采矿场的一片遗址:沙石满坡、黄上遍地,一遇风天,尘土飞扬,人  相似文献   

6.
驻守在伊犁河畔的古城惠远县境内的新疆军区边防某团。一九六九年接防以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广大指战员用自己的双手,打了一场植树造林,绿化戈壁持久战。特别是1982年以来,他们把绿化边防,美化营区同两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终于使沉睡的沙丘,盐碱戈  相似文献   

7.
在丰镇县大庄科乡大东沟村有一位靠治山致富的能手,他就是今年58岁的共产党员戴毛虎. 1984年秋季,戴毛虎在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鼓舞下,经过反复琢磨,想到了村东七八里外的大洼山.大洼山海拔1800多米,山中洼地土质肥沃,水草丰盛;坡梁上植被稀疏,土壤瘠薄.他想:大洼山有肥土有瘦地,不仅要开发利用土质肥沃的地方,更要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的地方,这样才能以山养山,实现良性循环.他的想法和要求得  相似文献   

8.
彭维尧 《云南林业》2004,25(6):14-15
2004年8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海拔2 300多米的龙海山花木山林场。横卧在陆良坝子东面的龙海山,山高坡陡,地势险要,解放前,是党的地下武装原滇、桂、黔边区纵队的根据地。解放后,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革  相似文献   

9.
盟里要林业“两户”的先进材料,太仆寺旗林业局派我去五面井乡胜利村,了解造林大户陈发的事迹。我听说陈发去年夏季出席过锡林郭勒盟召开的林业“两户”表彰大会,还真想亲眼看看他绿化的荒山。七月十七日,我们驱车去五面井乡胜利村第三合作社石匠沟门陈发家。东行到沟口就望见沟里山坡上长满幼树,同行的五面井乡林业员于喜祥告诉我:“山坡上的树都是陈发  相似文献   

10.
刘楚雄 《国土绿化》2011,(11):30-31
湖南省林业厅原党组书记吴鹤鸣今年快80岁了。退休10多年的他,在屈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带领干部群众植树5.4万亩、500余万株,使那里的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6.7%上升到23.48%,林业年增产值上亿元。吴老说,他是在为“屈原”还债。  相似文献   

11.
王勇 《江苏绿化》2001,(1):24-25
梅寿芝同志,系江苏省三仓镇腰河村人,现居住在泰州城。 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过村、乡农抗会长、乡长,泰州市迎春果场场长、泰山公园主任等职。 1966年 8月退休, 1982年改为离休,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从那时候起,他每年都拿出一个半月工资用于义务植树。梅老痴心于树木,迷上于绿化事业,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生性爱树,喜欢绿色,因为绿色是生命永恒的象征。 1981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在泰州城享受儿孙绕膝的舒适环境,来到他工作和战斗过的故乡、人烟稀少的海滨植树造林。一直到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