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用10个优质的或抗稻瘟病的品种,通过双列分析研究了稻瘟病抗性、有效穗、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遗传和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每株分蘖数、穗数、穗长和株高既受加性效应也受非加性效应控制。外选35是具有抗稻瘟病、粒形美观和高配合力和抗性遗传力强的品种,但在胶稠度和直链淀粉上不佳。试验还发现,二八占抗性和米质性状结合较好,其抗性和米质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较显著,可以作为新的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2.
3.
2013年我国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22个,其中,籼型常规稻20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80个、籼型两系杂交稻84个、粳型常规稻113个、粳型三系杂交稻15个、粳型两系杂交稻3个、不育系7个;每667 m2产量籼型常规稻为463.35 kg、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39.70 kg、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57.03 kg、粳型常规稻为584.80 kg、粳型杂交稻为629.95 kg;品质优质达标率粳稻为58.78%,明显好于籼稻的39.08%,常规稻为59.40%,明显好于杂交稻的38.30%。达优质1级的品种有7个,分别是宏科79、吉农大878、金穗9号、泰优390、五优华占、黄华占和粤齐新占;综合抗性表现优异的品种不多,但有些品种对单个病害的抗性表现较突出。对2013年审定的水稻品种与2010-2012年审定的品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以2008—2010年我国审定通过的水稻舶种为对照,对我国2011年审定通过的382个水稻舳种(组合)进行了比较分析。2011年,每667m^2产量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29.53kg,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25.24kg,籼型常姚稻为460.74kg,粳型杂交稻为589.61kg,粳塑常规稻为579.09kg;品质达国标三级以上粳稻为55.81%,籼稻为30.04%。并介绍了几个对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灌浆期高温逼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威胁日趋严重,明确水稻不同耐热性品种对灌浆期高温逼熟的反应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对提高优质稻栽培和育种水平意义重大。【方法】对48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分4期进行大田播种,使各品种在灌浆期经历不同气象条件,探讨其主要产量、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多数品种粒重和品质指标在播期间差异显著;根据各指标变异系数和指标间相关性,确定千粒重、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等作为水稻品种灌浆期响应气象条件的主要农艺学指标;而气象因子中,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为主要影响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值对品种进行分类,感性品种千粒重、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的平均差异分别比耐性品种大1.98 g、30.02%和19.81%。进一步分析隶属函数值随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分布发现,齐穗后1–15 d日平均气温≥28℃、相对湿度≤84%、日照时数6~10 h时品种间耐性差异最大。【结论】垩白度、整精米率和千粒重可作为品种对高温逼熟响应的代表性农艺学指标;田间形成高温逼熟危害的气象条件是以温湿度为主导的综合气象条件,齐穗后1–15 d日平均气温≥28℃、平均相对湿度≤84%和日照时数≥6.5 h时,品种间耐性差异最大,是田间高温逼熟耐性筛选和鉴定的适宜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6.
2012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11个,其中,籼型常规稻30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81个、籼型两系杂交稻66个、粳型常规稻102个、粳型杂交稻14个、不育系18个;每667m。产量籼型常规稻为461.77kg、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37.62kg、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48.86kg、粳型常规稻为585.77kg、粳型杂交稻为658.86kg;品质优质达标率粳稻明显好于籼稻,常规稻明显好于杂交稻,粳稻品质优质达标率为56.03%、籼稻为35.02%,常规稻为58.33%、杂交稻为32.57%,达国标优质1级的品种有5个,分别为新稻22、南粳49、辽粳132、辽粳212、川优8377;抗性评价较为复杂,本文未作详细分析,只列举了几个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水稻的再生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再生率表现及其与头季和再生季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再生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恢复系198和986再生率较高,可作为选配高再生率杂交稻的亲本;杂交组合培两优500、陆18S/288和准两优198再生率较高,可在生产上进一步试种。水稻再生率与再生稻的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说明通过提高水稻再生率来增加再生稻产量是可行的;水稻再生率与头季稻的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故选择高再生率水稻品种(组合),要求头季稻结实率高;水稻再生力的指标以最终再生率(再生季有效穗数/头季有效穗数)或最高再生率(再生季最高苗数/头季有效穗数)表示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2009年和2008年我国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组合)为对照,对2010年我国审(认)定通过的523个水稻品种(组合)产量、米质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2010年我国在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工作上取得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9.
2009年我国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统计分析了2009年我国审(认)定通过的475水稻品种(组合)产量、米质、抗性等性状,并以2008年我国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为对照进行比较,总结2009年我国在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上取得的主要成绩。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近期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的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近期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的主要性状考查,多数组合具有穗大、粒重、产量高和抗病能力强的特性;在穗重、抗病性及稻米品质等性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今后必须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得到协调发展;并通过丰富遗传基础来进一步改进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1.
归纳分析了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1 936个次(57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籼粳交杂交稻和不育系分别为144、670、582、424、45和71个,其中,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54.30%,非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43.07%。2020年通过审定的籼型常规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籼型三系杂产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区试产量分别为519.59、609.99、589.82、610.00和685.30 kg/667 m2,除粳型常规稻外,其他类型品种的区试产量相比2015—2019年均有一定程度提升。2020年国审品种优质达标率为78.57%,非国审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60.61%,均比2019年有提高,表现好。2020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综合抗性表现总体仍不够好,国审品种中仅13.59%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5.11%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非国审品种中仅34.08%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20.09%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但有部分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  相似文献   

12.
高千粒重优质恢复系绵恢3728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绵恢3728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高千粒重恢复系辐恢838为母本、优质低垩白恢复系绵恢72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千粒重优质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紧凑,植株高大,千粒重38 g左右,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标准,恢复力强,配合力好,花粉量充足,制种易获高产,于2004年8月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所配组合宜香3728(宜香1A绵/恢3728)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2级标准,于200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水稻单穗重和千粒重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统计方法对一套来源于亲本IR64/Azucena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在两个生产季节的水稻单穗重和千粒重进行了分析,各检测到15个QTL分别控制这两个性状,其中有6个QTL同时与这两个性状有关。所有QTL分布在除第11、12染色体以外的其余10条染色体的相应标记区间内。在控制千粒重的QTL中,12个QTL有加性效应,6对QTL带有加加上位性效应,它们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控制单穗重的QTL中,7个QTL具有加性效应,但其中4个QTL的表达随环境而异;6对QTL具有加加上位性,但其中1对对环境敏感。qTGW2的加性效应对千粒重的贡献率超过10%;3个QTL(qGW1、qGW7和 qGW8 1)在早季环境的加性效应对单穗重的贡献率亦都大于10%,但对环境敏感。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基本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6年我国水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92个次(有13个品种通过两个及以上省份审定),其中,籼型常规稻36个、籼型两系杂交稻137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66个、粳型常规稻87个、粳型杂交稻25个(其中19个为籼粳杂交稻)、 不育系41个.区试平均产量籼型常规稻为501.3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3.86%;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92.5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46%;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52.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16%;粳型常规稻为624.9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7.48%;粳型杂交稻为651.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8.91%.品种品质表现是粳稻好于籼稻,常规稻好于杂交稻,优质达标率粳稻为51.79%、籼稻为43.95%,常规稻为56.91%、杂交水稻为41.77%.并列举了一些对单个病害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水稻在新疆农业生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稻生产。以新稻11号和新粳2号为材料,比较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需水量、生理生化指标、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常规灌溉处理比控制灌溉处理的分蘖数高,但是最终有效分蘖数及成穗率要小于控制灌溉处理;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每667m2少灌水134.4m3,节水23.5%;新稻11号和新粳2号的产量控制灌溉处理比常规灌溉处理分别增产4.93%和4.42%,控制灌溉处理增产的原因在于其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均比常规灌溉好。可见,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但存在生育期稍长、有效穗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这些特点在单季杂交粳稻上表现更为明显。双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褐稻虱抗性和外观品质不及常规粳稻,白叶枯病抗性与常规粳稻相仿;单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差于常规粳稻,褐稻虱抗性与常规粳稻相当,但外观品质略优于常规粳稻。在其它品质性状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稻米结构调整的实践和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0年作者提出了调整稻米结构的战略,经过1a来的实践,对稻米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认为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稻米结构调整,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之前,农民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高产而不是优质,并就四川省优质米品种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水稻粒重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应用292个 Lemont/ 特青F13重组自交系(RILs)和272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分析粒重及籽粒长、宽、厚、长/宽、体积和容重6个相关性状的遗传。所有性状在RILs中出现超亲分离。粒重与其他籽粒性状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涉及籽粒品质的容重与粒宽、粒厚呈显著负相关。检测到影响粒重及其相关性状的主效QTL 48个和互作位点38对,这些QTL解释了各性状55%以上的表型变异。80%以上的主效QTL呈现一因多效或生理相关。QGl3和 QGl2等通过籽粒体积间接影响粒重, Lemont增效等位基因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改良,而QGw5、QGt1和QGv7的特青增效等位基因增加粒重同时降低籽粒容重及品质。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进行不同QTL的重组,有望在增加粒重的同时改善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