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蛸人工繁殖初步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5年春、秋两季在福建省大成水产良种繁育试验中心开展了真蛸(Dctopus vulgaris)人工繁殖初步试验.引进本地海区真蛸亲体48头,获得受精卵216万粒,孵化出幼体139万头,在春季成功培育着底幼蛸121头.开口饵料配置试验表明,卤虫无节幼体、轮虫、桡足类可作为真蛸幼体的开口饵料,以卤虫无节幼体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东海沿海捕获的野生真蛸(Octopus sinensis)为实验材料,用含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05%的海水活体暂养的方法,取鳃和肾脏细胞,利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蛸的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60条,核型公式为2n=14 m+26 sm+12 st+8 t,其染色体臂数(NF)为100。未发现带有随体和次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染色体,推断真蛸可能为常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本研究可为蛸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真蛸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东海沿海捕获的野生真蛸(Octopus sinensis)为实验材料,用含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05%的海水活体暂养的方法,取鳃和肾脏细胞,利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蛸的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60条,核型公式为2n=14 m+26 sm+12 st+8 t,其染色体臂数(NF)为100。未发现带有随体和次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染色体,推断真蛸可能为常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本研究可为蛸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真蛸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真蛸(Octopus sinensis)俗称章鱼、红章,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是我国南方重要经济物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真蛸体质量日增长率可达13%,食物转化率15%~43%,80 g幼蛸经过3个月养殖可长至1 500 g,成熟母体产卵量6万~20万粒/只,适于规模化繁育和养殖,是...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真蛸(Octopus vulgaris)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特征,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孵化后1~100日龄真蛸的形态变化特征,并对1~49日龄真蛸的全长、腕长、胴长、胴宽、体重及最长腕的吸盘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32,水温为18.6℃~26.0℃条件下,初孵仔蛸平均全长为(3.05±0.11) mm,大部分初孵仔蛸外卵黄囊在出膜前已吸收完毕,1日龄仔蛸已开口摄食,17日龄稚蛸开始摄食糠虾,35日龄稚蛸开始营底栖生活,60日龄体色由透明发育为乳白色,80日龄体色已与成体相同,100日龄除性腺外,各器官发育成熟,形态特征与成体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真蛸早期(1~49日龄)发育过程中,体重与全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5×10–5x3– 0.0009x2+0.0072x–0.0132;全长与腕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12x3+0.0492x2+0.0243x+0.2179;全长、体重、腕长、胴长、胴宽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01x3+0.0105x2–0.0122x+3.0562、y=–2×10–7x3+4×10–5x2–0.0004x+0.0034、y=–0.0004x3+0.0247x2–0.1037x+0.8214、y=–0.0004x3+0.0124x2 +0.0749x+1.4757、y=–3×10–5x3+0.0025x2+0.0354x+1.4026。依据营养类型、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等参数,将真蛸早期发育分为仔蛸期、稚蛸浮游期、稚蛸底栖期和幼蛸期4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水产养殖新品种--真蛸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重点依据葡萄牙波尔图大学Vaz-Pires等(2004)所发表的最新报导,对真蛸生态特点和养殖进展予以简要介绍,以供国内广大水产养殖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5~2007年春、夏期间,在浙江南麂岛开展了真蛸亲体培育、产卵及孵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亲蛸培育成活率为77.5%~95.5%,平均产卵率为68.0%~83.3%。不搭配雄体产卵率为65.0%,搭配一定比例的雄体后产卵率达92.5%,最高达100%。不同附卵器附卵效果以方形鲍鱼箱为最好,圆形鲍鱼皮桶次之,扇贝笼最差。在南麂海域暂养在网箱中的真蛸当水温上升到13.5℃以上时就开始有少量产卵,多数开始产卵在16.0℃左右,主要产卵期在4~6月。不同个体真蛸的产卵量变化很大,少者只有22 632粒,多者达170 684粒,平均102 665粒,平均每颗卵粒重量在1.670~2.207 mg之间,大小为长2.8~3.1 mm、宽0.915~0.950 mm。在水温13.5~28.0℃范围内,真蛸卵可以正常孵化,孵化率达60.0%~80.0%,超过28℃时孵化率明显下降。真蛸卵的孵化时间较长,至少需要20 d以上。孵化时间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孵化期间平均水温16.5℃,整个孵化时间长达47 d。当孵化期间平均水温为21.6℃时,从产卵到稚蛸出膜大致需要25 d左右。此外,还发现亲蛸护卵可以减少疾病,提高孵化率,本文也论述了有关其对疾病防治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分别在传统网箱和室内水泥池投放真蛸(Octopus vulgaris)野生苗种22062头,进行了养殖初步试验。主要结果为,55口传统网箱共放养10912头,平均体重233.6g,经过40d养殖,平均体重达660.9g,生长速度快,日增重率高达2.389%,养殖成活率62.8%,饵料系数为8.08。18口室内水泥池共放养11150头,平均体重220.5g,第一阶段经过33d养殖,平均体重达364.5g,生长速度不如传统网箱,日增重率1.402%,养殖成活率70.9%,饵料系数为6.04;第二阶段进入越冬期,生长更慢,经过53d养殖,平均体重达489.5g,日增重率只有0.552%,死亡较严重,养殖成活率仅44.3%,饵料系数为8.97。传统网箱养殖经济效益高于室内水泥池,投入产出比前者为11.210,后者为11.105。此外,还对影响真蛸生长和成活的各种因素、互残和自残行为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真蛸浮游幼体阶段的营养需要,研究了几种饵料生物对真蛸浮游幼体的育苗效果。结果表明:轮虫不宜作为真蛸浮游幼体的生物饵料;恒温培养试验得出混合营养强化的丰年虫幼体的育苗效果优于混合营养强化的蒙古裸腹溞,并优于小球藻强化的丰年虫幼体及蒙古裸腹溞;常温试验得出梭子蟹溞状幼体+丰年虫幼体组合的饵料效果最好,而微囊营养强化剂强化的丰年虫幼体的育苗效果好于混合营养组合。综上所述,可认为:梭子蟹溞状幼体+丰年虫幼体组合是真蛸浮游幼体期比较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10.
真蛸为福建省近年来新兴的海水养殖优良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商品价值和产业化养殖前景。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8年-2011年真蛸人工繁殖及受精卵孵化结果:127头雌亲蛸经强化培育,共有77头产卵,获卵194×10^4粒,孵出143.4×10^4头浮游幼体。雌亲蛸获产率46.2%~86.7%,卵子受精率75.6%-91.8%,受精卵孵化率77.9%~95.0%。在20.0~22.5℃水温条件下,真蛸受精卵经21~36d开始孵出,孵出后4~6d为孵出高峰,每窝卵开始孵出至孵化结束维持10—16d。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的生物学特性及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生物学特性和胚胎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真蛸喜栖息于阴暗的场所,隐居,主要捕食一些活体甲壳类和贝类,也能很好的适应死鱼、蟹和贝类等饵料,夜间或傍晚摄食较为活跃.繁殖季节,雌、雄个体间存在交配行为,临产时亲蛸(♀)藏入巢穴,受精卵分批产出,呈穗状悬挂于巢穴顶部或四壁,亲蛸(♀)具有护卵行为.人工养殖条件下亲蛸不能全部产出其所怀的卵,产卵量为7×104~20×104粒,单位体重产卵量为42~71粒·g-1.受精卵为盘状卵裂,经过肉眼可见的红珠期、黑珠期、胚胎的逆转,水温18.2~22.1℃时,真蛸幼体经过35~42 d孵化出膜;22.3~26.9℃时,真蛸幼体经过24~37 d孵化出膜;24.6~28.3℃时,真蛸幼体经过23~33 d孵化出膜.  相似文献   

12.
蛸类渔业概况及增养殖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蛸类具有对养殖环境高度的适应性,且分布广、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特性,已成为头足类中最受关注的养殖对象和研究热点。此文概括地介绍了蛸类在海洋渔业中的地位,系统地阐述了蛸类渔业概况及增养殖研究现状,并对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真蛸热休克蛋白90基因(HSP90)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田田  苏永全  洪婧妮  邬阳  张曼  毛勇 《水产学报》2012,36(9):1367-1375
为深入了解真蛸热应激响应机制,实验以真蛸的应激蛋白为研究对象,借助同源扩增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真蛸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cDNA全序列(2 709 bp),它包含119 bp的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454 bp的3’UTR和2 136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ing reading frame,ORF),ORF共编码711个氨基酸,推算其分子量为81.5 ku,理论等电点为5.09。同源分析显示,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并且含有HSP90家族特有的5个保守信号序列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所有选取的组织中均有表达,肝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封闭静水式呼吸代谢实验装置, 开展不同水温梯度、不同体质量的南海野生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呼吸代谢实验, 分析了不同水温条件下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 不同体质量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 以及真蛸呼吸代谢底物O:N比的变化。结果表明, 水温变化对南海野生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明显影响, 体质量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16~32℃实验水温范围内, 不同水温梯度下, 相同体质量南海野生真蛸耗氧率及排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同水温条件下, 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 南海野生真蛸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虽有缓慢下降但不明显(P>0.05)24℃可能为南海野生真蛸呼吸代谢的转折点, 在该水温下, 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最高, 代谢速率最快, 单位体质量真蛸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为0.86 mg/(g∙h)36.69 μg/(g∙h)。真蛸呼吸代谢底物分析结果中, 24~28℃水温变化范围内, O:N比不断增加, 表明真蛸呼吸消耗的能量中蛋白质供能比例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5.
嘉庚蛸对温度、盐度的耐受性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4~10月在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嘉庚蛸成体对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利用温水和冰水调节水温,在温控加热器和生物冰袋的协助下完成温度耐受性试验;通过淡水和海水晶调节试验过程中所需的盐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嘉庚蛸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2.0℃~31.0℃,临界上限水温为35.2℃,临界下限水温为0.5℃;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4.8~48.5,适宜养殖的盐度为18.4~33.1。较高的耐受性范围可以保证嘉庚蛸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的环境,不至于由于环境因子的激变造成嘉庚蛸的大规模死亡。因此,人工养殖和育苗过程中,保持环境因子的稳定是获得高孵化率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长蛸装瓶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义 《齐鲁渔业》2006,23(10):14-14
长蛸[Qctopus Varibilis(sasaKi)],俗称章鱼,是一种属于八腕目蛸科的经济头足类,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浅海、滩涂。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供不应求,经济价值高。近年,福建沿海群众曾进行土池、水泥池及滩涂围网养殖长蛸,但在养殖过程中长蛸相互残杀较为严重,成活率不高,不易收获,经济效益不理想。我们于2004年9月~2005年5月避开高  相似文献   

17.
长蛸装瓶养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蛸[Qctopus Varibilis (SasaKi)],俗名章鱼,是一种属于八腕目、蛸科的经济头足类,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浅海、滩涂.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供不应求,经济价值高.近年,福建沿海群众曾进行土池、水泥池及滩涂围网养殖长蛸,但在养殖过程中长蛸相互残杀较为严重,成活率不高,不易收获,经济效益不理想.我们于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避开高温期,挑选优质的天然苗在福安沿海渔排上进行两茬长蛸装瓶试养,取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8.
紫海胆陆上水池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颜锋  黄健  游小艇  林斌  潘正德 《水产养殖》2003,24(5):23-23,14
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是目前我国仅有的几种大型食用海胆中较重要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沿岸海域。对于海胆养殖试验研究,日本对红海胆、马粪海胆等有过研究报道,国内的辽宁、山东等地也对马粪海胆、光棘球海胆等北方种类开展了小规模增养殖试验。但对于紫海胆陆上水池养殖试验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探索紫海胆陆上水池的养殖模式,供推广应  相似文献   

19.
嘉庚蛸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嘉庚蛸精子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细胞器及细胞核的动态结构变化。精原细胞呈椭圆形,细胞质少、核大,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初级精母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线粒体多,索条状内质网发达,高尔基体常集中分布,中心粒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线粒体嵴发达、基质丰富,高尔基囊泡积累电子致密物,中心粒发出的“9+2”轴丝结构形成。精细胞分化过程分为6个时期,主要特点为:①核内染色质凝集经颗粒化、纤维化及片层化,最后,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结构;与此相应,核形态由椭圆形、变成长椭圆形、再变成细长柱状,核后端最后向前凹入形成核内沟;精子核的形态建成为染色质的凝集与核周微管加压协同作用的结果。②高尔基囊泡积累电子致密物、融合发育成顶体囊,逐渐延长演变成钻头形的顶体。③线粒体向核后端迁移,形成精子尾部的线粒体鞘。  相似文献   

20.
短蛸繁殖行为及胚胎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选用成体短蛸培养1个月后(五月份)即产卵。观察发现,雌蛸一直对其卵子进行看护,直到幼体孵化出膜,随后两周之内雌蛸相继死亡;受精卵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根据Naef的划分标准,短蛸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0期,期间胚胎经历2次翻转,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16~21℃时,第1次翻转发生在第15天,胚胎原基由动物极转向植物极;第2次翻转发生在第40天,胚胎由卵柄端转向卵柄相对端;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出膜共经历41d;刚孵化出的幼体为浮游型,浮游期12d左右,之后营底栖生活。本文系统地描述了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旨在丰富短蛸繁殖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为开展大规模开展短蛸人工育苗、养殖以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