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盐度28~30、水温23.6~25.8℃下,将54只初始体质量(34.82±3.79)g的健康短蛸放入500mL矿泉水瓶中,瓶体周身均匀钻直径5mm小孔约80个,每瓶1只,悬挂在4.1m×6.6m×1.4m养殖池中,投喂菲律宾蛤仔、缢蛏和肉球近方蟹3种饵料,每种饵料3个平行组,比较分析3种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28d的饲养表明,3个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但投喂肉球近方蟹的短蛸特定生长率(1.67%/d)和饵料转化效率(33.46%)显著高于投喂缢蛏(1.33%/d,14.01%)和菲律宾蛤仔(1.31%/d,19.57%)的短蛸(P0.05)。试验结果表明,蟹类是短蛸养成阶段较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2.
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的生物学特性及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生物学特性和胚胎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真蛸喜栖息于阴暗的场所,隐居,主要捕食一些活体甲壳类和贝类,也能很好的适应死鱼、蟹和贝类等饵料,夜间或傍晚摄食较为活跃.繁殖季节,雌、雄个体间存在交配行为,临产时亲蛸(♀)藏入巢穴,受精卵分批产出,呈穗状悬挂于巢穴顶部或四壁,亲蛸(♀)具有护卵行为.人工养殖条件下亲蛸不能全部产出其所怀的卵,产卵量为7×104~20×104粒,单位体重产卵量为42~71粒·g-1.受精卵为盘状卵裂,经过肉眼可见的红珠期、黑珠期、胚胎的逆转,水温18.2~22.1℃时,真蛸幼体经过35~42 d孵化出膜;22.3~26.9℃时,真蛸幼体经过24~37 d孵化出膜;24.6~28.3℃时,真蛸幼体经过23~33 d孵化出膜.  相似文献   

3.
耗氧率及溶氧胁迫对长蛸体内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inkler法测定水中溶氧含量,通过比较对照呼吸室与试验呼吸室水中溶解氧含量之差,测定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耗氧率及窒息点,并在不同程度的溶氧胁迫下测定长蛸体内多种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长蛸耗氧率在一个昼夜内呈现"低-高-低-高"的趋势;耗氧率与水温(10~30 ℃)呈正相关,与pH值(6.40~9.20)呈负相关;随着盐度的升高(14~31),长蛸耗氧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平稳, 曲线呈凹状分布;雌性长蛸耗氧率高于雄性.窒息点随长蛸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平均体重为(30.50±6.03)g 的长蛸窒息点为0 4179mg/L;平均体重为 (54.50±4.65) g 的长蛸窒息点为0.3902 mg/L;平均体重为(97 00±11 36) g的长蛸窒息点为0.2738mg/L.随着溶氧胁迫程度的增加,LDH活力呈先升后降趋势,脂肪酶活力下降,SOD、POD、CAT、ACP、AKP和蛋白酶活力均呈"降-升-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2015年4月6日—10月26日,在桑沟湾海区现场研究了牡蛎壳粉缓释剂(Careshell)对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按照缓释剂的重量比设置4个处理组,其中,魁蚶的初始体重均为160 g/组,缓释剂的重量分别为0(对照组C0)、80 g(C1组)、160 g(C2组)和320 g(C3组)。实验共进行200 d,每40 d测量各实验组魁蚶的生长参数(壳长、壳宽、壳高、湿重),计录死亡个体数,计算不同阶段(40 d间隔)魁蚶的特定生长率(SGR)及死亡率。结果显示,C3组魁蚶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C0组(P0.05),但与C1、C2组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200 d的养殖实验,C3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湿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34±0.01)%/d、(0.46±0.02)%/d、(0.39±0.01)%/d、(1.11±0.002)%/d,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1),平均增加了17.9%、20.3%、18.1%、16.7%。C3组死亡率为(19.6±5.6)%,低于C0组的(26.1±2.5)%,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采用Winkler法测定水中溶氧含量,通过比较对照呼吸室与试验呼吸室水中溶解氧含量之差,测定长蛸(Octopus variabilisSasaki)耗氧率及窒息点,并在不同程度的溶氧胁迫下测定长蛸体内多种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长蛸耗氧率在一个昼夜内呈现低-高-低-高的趋势;耗氧率与水温(10~30℃)呈正相关,与pH值(6.40~9.20)呈负相关;随着盐度的升高(14~31),长蛸耗氧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平稳,曲线呈凹状分布;雌性长蛸耗氧率高于雄性。窒息点随长蛸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平均体重为(30.50±6.03)g的长蛸窒息点为0.4179mg/L;平均体重为(54.50±4.65)g的长蛸窒息点为0.3902mg/L;平均体重为(97.00±11.36)g的长蛸窒息点为0.2738mg/L。随着溶氧胁迫程度的增加,LDH活力呈先升后降趋势,脂肪酶活力下降,SOD、POD、CAT、ACP、AKP和蛋白酶活力均呈降-升-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1龄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其生长特性。在自然水温(10.6±1.1~16.5±0.8℃)条件下,经过330 d左右的养殖试验,1龄裸盖鱼由初始平均体重650.3±85.7 g增长到2 064.2±378.1 g,平均日增重3.9±1.8 g/d,最大日增重7.3±1.0 g/d。5月份平均增重量达到全年最高值,为220.0±32.2 g/月。其平均体重随日龄变化的关系符合方程y=8E-05x3-0.045 2x2+11.421x+310.13(R2=0.967 1),体重增长率方程为dy/dt=24E-05x2-0.090 4x+11.421。水温对裸盖鱼的体重增长、饵料系数及存活率均有影响。研究表明,裸盖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6±1.1~12.6±0.6℃,在该温度范围内,其体重增长快,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国内外研究表明,裸盖鱼生长迅速,生长温度低,病害少,肉质鲜美,养殖效益显著,是适宜冷水养殖的高档鱼类。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海上养鲍设施,特别是养鲍网箱结构,开展了40 d的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aliotis discus discus♂)在0 Lx(暗光照)、0~500 Lx(弱光照)、0~6 500 Lx(强光照)3组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与活动试验。结果显示,壳长(4.86±0.17)cm、体重(15.08±1.07)g的幼鲍,壳长平均日增长和体重平均日增长分别为(0.014 1±0.003)cm/d和(0.054 9±0.011)g/d(暗光组)、(0.008 3±0.003)cm/d和(0.046±0.013)g/d(弱光组)、(0.007±0.001)cm/d和(0.028 4±0.016)g/d(强光组),二者均与光照强度呈反比,且光照对鲍壳生长的影响大于对质量的影响。暗光照环境下,幼鲍活动时间提前30 min,活动时间增加0.5~1 h,且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研究表明,强光照会对鲍形成光压抑的生活环境,影响鲍的正常行为与生长。海上养鲍应根据鲍对光照刺激的反应,选择适宜的水层,并优化网箱和匍匐基结构。  相似文献   

8.
2008年4-5月对洛河野生鲹鲦进行随机取样调查,共收集样本145(雌44,雄101)尾.测定成熟雌鱼体长(L)、体重(W)、年龄(A)、空壳重(BW)、卵巢重(GW)、怀卵量等指标,计数个体绝对生殖力(F),并计算出鲹鲦的体长相对生殖力(FL)、体重相对生殖力(FW)、肥满度(CF)和成熟系数(GSI)等,用6种数学模式拟合了鲹鲦个体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成熟雌性鲹鲦由0+-3+龄鱼组成;②个体绝对生殖力(F)范围为1937-39563粒,平均8436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L)范围为190-2586粒/cm,平均735粒/cm;体重相对生殖力(Fw)范围为110-865粒/g,平均383粒/g;③其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和年龄都呈抛物线函数相关,体长相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分别呈抛物线、直线和抛物线函数相关,体重相对生殖力与它们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鲜孔石莼(Ulva pertusa)、鲜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鲜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磨碎液及其混合液与25%海泥制成四种不同配合饵料,对2.25g±0.02g的幼刺参生长和成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60d后,投喂鲜孔石莼的幼刺体重增长达到(4.86±0.54)g,特定生长率表现出最大值,为1.36%±0.13%/d,相比对照组(3.42g±0.62g,0.82%±0.34%/d)增长显著(P<0.05),鲜角叉菜次之,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37g±0.31g和1.22%±0.22%/d,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幼刺参摄食鲜孔石莼、鲜角叉菜、鲜裙带菜和混合藻液其存活率分别为62.2%±0.2%、58.7%±0.3%、55.3%±0.9%、56.3%±0.7%,与对照组(50.6%±1.3%)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投喂鲜孔石莼对海上网箱幼刺参的生长和成活效果最好。因此,在刺参海上网箱养殖阶段添加鲜孔石莼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2015年4月6日-10月26日,在桑沟湾海区现场研究了牡蛎壳粉缓释剂(Careshell)对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按照缓释剂的重量比设置4个处理组,其中,魁蚶的初始体重均为160g/组,缓释剂的重量分别为0(对照组C0)、80 g(C1组)、160 g(C2组)和320 g(C3组).实验共进行200 d,每40 d测量各实验组魁蚶的生长参数(壳长、壳宽、壳高、湿重),计录死亡个体数,计算不同阶段(40 d间隔)魁蚶的特定生长率(SGR)及死亡率.结果显示,C3组魁蚶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C0组(P<0.05),但与C1、C2组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200 d的养殖实验,C3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湿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34±0.01)%/d、(0.46±0.02)%/d、(0.39±0.01)%/d、(1.11 ±0.002)%/d,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1),平均增加了17.9%、20.3%、18.1%、16.7%.C3组死亡率为(19.6±5.6)%,低于C0组的(26.1±2.5)%,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翘嘴鲌3个育种群体的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构建翘嘴鲌育种基础群体,以网箱同池比较法对国内翘嘴鲌3个地理群体进行生长性能比较试验,分析不同群体间生长趋势、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结果显示,长江下游和上游群体的平均绝对生长率分别为2.50、2.58 g/d,相对生长率分别为1.27%/d、1.15%/d,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淮河群体的绝对生长率(1.67 g/d)和相对生长率(0.73%/d)(P0.05);淮河群体体质量的变异系数(5.03)显著高于长江下游群体(4.24)和长江上游群体(4.21);3个育种群体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生长较快,5月下旬至6月下旬次之,7月至8月上旬最慢;长江下游群体和淮河群体的平均饲料系数均为1.61,长江上游群体为1.63,三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群体和长江下游群体的生长性能较好,可作为育种奠基群体的优选对象;翘嘴鲌的饲料系数较低且相对稳定,成活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养殖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幼鱼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和分析其生长特征。在地下海水温度(10.42±0.45)~(13.65±1.22)℃的条件下,经过210 d的养殖试验,裸盖鱼幼鱼由初始平均体重(33.27±5.82)g增长到(805.20±113.79)g,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193.42±29.23)g/月,平均日增重量(3.68±0.61)g/d,最大日增重量(6.45±0.97)g/d。裸盖鱼幼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7 4 L2.943 6(R2=0.973 1)。水温对裸盖鱼幼鱼的增重、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均有影响,结果显示,最适养殖水温为(11.32±0.75)~(12.68±0.92)℃,与1龄以上裸盖鱼的最适水温基本一致,在该水温范围内,裸盖鱼幼鱼生长迅速,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研究表明,裸盖鱼喜低温,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显著,是极具开发前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选取900尾健康的斑点叉尾鱼回,平均体重(5.00±0.50) g,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I、Ⅱ、Ⅲ和Ⅳ处理依次分别添加维生素E 0、50、100和1 000 IU/kg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75尾.试验期105 d.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添加水平内,维生素E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鱼回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和摄饵量(P<0.01).当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 IU/kg时,以上四个指标均达最高,分别为97.78%±0.96%,2.99%±0.50%,163.71%±5.62%和(7 478.00±62.01) g/尾,均极显著高于维生素E添加量为0 IU/kg组(P<0.01);维生素E显著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胃肠道、--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P<0.01 or P<0.05).100 IU/kg添加组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分别达(29.33±1.66) U/(min*mg),(196.52±17.28) U/(min*mg),极显著高于0 IU/kg添加组(P<0.01)和显著高于1 000 IU/kg添加组(P<0.05).结果表明,维生素E在一定添加水平内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全程投喂冰冻小鱼、全程投喂颗粒饲料及颗粒饲料和冰鱼混合投喂的三种方式,对平均规格达(6.25±0.31)g/只,投喂280 d后,采样测定生长指标、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料组及混合组的平均规格、成活率、显著大于冰鱼组(P0.05),特定生长率在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鱼组的肥满度及饵料系数远大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饲料组投喂下的雌、雄蟹肝胰腺指数最高,冰鱼组的雌、雄蟹性腺指数最高,由此可见,颗粒饲料组仍有生长的空间。从成本核算来看,混合组效益最高,颗粒饲料组其次,冰鱼组最小,从投入产出比来看,颗粒组最高。综上所述,全程投喂颗粒饲料对河蟹生长及营养积累有促进作用,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初次选育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主养密庹1 200尾/666.7 m2,经过100d生长,平均规格达273.0 g,其中雌、雄规格分别大于258.0 g和345.0 g.在生长过程中,体重趋于直线型增长(W=48.53L-603.8,R2=0.812),个体体重差异趋于减小,体型趋向变宽变厚,试验期间每月间隔差异极其显著(P<0.0001).溶氧和温度为限制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在冷泉水养殖条件下进行史氏鲟和杂交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鱼种的饲养试验,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51±0.57)g和(2.16±0.33)g;平均全长分别为(6.55±0.69)cm和(6.11±0.33)cm;试验期水温为18~22℃。经70 d人工培育,投喂含48%粗蛋白的人工配合饲料,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的平均体重分别达到(22.25±5.53)g和(26.19±6.16)g,平均全长分别达到(13.87±0.61)cm和(14.17±0.77)cm。杂交鲟鱼种平均体重和平均全长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史氏鲟。以Bertalanffy非线性生长模型算得的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体重生长拐点分别为67 d和71 d,全长生长拐点日龄分别为30 d与33 d;全长生长拐点的出现先于体重拐点;杂交鲟鱼种体重和全长生长拐点比史氏鲟鱼种分别推迟4 d和3 d,杂交鲟鱼种全长生长增速持续时间大于史氏鲟鱼种。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01,(12):24
用240头仔猪(11.0±0.1日龄,3.93±0.05kg)测定了在断奶后头14d中日粮物理形态和育仔环境对猪生长到上市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液态日粮的猪比饲喂营养相同的干颗粒日粮猪重21%(9.22kg比7.60kg;P<0.001),增重、采食量和增重/饲料比分别高44%、18%和22%,达上市体重(110kg)的时间早3.7d(P<0.01).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分别在传统网箱和室内水泥池投放真蛸(Octopus vulgaris)野生苗种22062头,进行了养殖初步试验。主要结果为,55口传统网箱共放养10912头,平均体重233.6g,经过40d养殖,平均体重达660.9g,生长速度快,日增重率高达2.389%,养殖成活率62.8%,饵料系数为8.08。18口室内水泥池共放养11150头,平均体重220.5g,第一阶段经过33d养殖,平均体重达364.5g,生长速度不如传统网箱,日增重率1.402%,养殖成活率70.9%,饵料系数为6.04;第二阶段进入越冬期,生长更慢,经过53d养殖,平均体重达489.5g,日增重率只有0.552%,死亡较严重,养殖成活率仅44.3%,饵料系数为8.97。传统网箱养殖经济效益高于室内水泥池,投入产出比前者为11.210,后者为11.105。此外,还对影响真蛸生长和成活的各种因素、互残和自残行为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东海海域船蛸的形态、分布与繁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林  徐杰  林楠  严利平 《海洋渔业》2015,37(2):107-113
为了解船蛸(Argonauta argo)在东海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1999~2014年连续16年东海渔业资源调查期间所获的76 ind船蛸样本,研究其形态、分布、资源密度、繁殖力等基础生物学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船蛸的形态较为特异,有别于其它八腕目。雌体具有石灰质的外壳,既是浮游工具又是孵化袋。船蛸分布于东海南部海域和北部外海,范围为26°30'N~32°00'N、122°00'E~126°30'E。在出现船蛸的网次中,春季占40.38%;夏季占36.54%;秋季占21.15%;冬季仅占1.92%。船蛸在东海海域的资源密度较低,仅为0.92~32 ind·h-1不等,且主要分布在100 m左右的水深。作为暖水性种类,船蛸在东海的出现主要是受黑潮暖流和台湾暖流势力的影响。船蛸体质量随胴长呈现出显著的幂函数增长趋势。胴长和体质量的关系为BW=0.001 9ML2.409 4。个体绝对繁殖力范围为7 111~48 576 egg,平均为22 976 egg。胴长相对繁殖力范围为245~838 egg·mm-1,平均为441 egg·mm-1。体重相对繁殖力范围为521~975 egg·g-1,平均为698 egg·g-1。卵径主要分布范围为1.1~1.3 mm,平均(1.125±0.118)mm。  相似文献   

20.
大黄鱼选育子一代生长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群体选育的方法,测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选育子一代群体的生长性状,比较分析大黄鱼体长和体质量。结果显示:大黄鱼体质量的变异系数高于体长;选育子一代(EG)群体绝对增重率[(0.02±0.002)~(0.67±0.198)g/d]、绝对增长率[(0.04±0.007)~(0.08±0.007)cm/d]、增积量[(0.0006±0.0002)~(0.318±0.1089)]和肥满度[(1.2±0.18)~(1.96±0.23)]等生长性能均优于对照(CG)群体;EG群体的体质量最大特定生长率为9.08%/d,EG群体的体长最大特定生长率为2.1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