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向辉  李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902-5905
围绕近年来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成果,对于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作用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湿地植物修复水体能力,湿地植物在水体修复中应用形式以及影响植物修复效果等方面对植物修复富营养水体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植物修复工作进行了展望.植物材料对氮磷吸收能力不同,筛选净化能力好的植物是植物修复工作的基础.植物修复富营养化的形式主要是浮床、浮岛、湿地等,在此基础上配合水生动物、微生物净化水体的案例越来越多.基于植物对富营养化修复的研究现状,建议今后筛选氮磷去除能力强的湿生植物,首先要考虑本地区存在的优势物种,具有抗寒抗冻且不易感染病虫害的植物;根据不同水体环境和类型构建多种形态组合的湿地或浮床,在湿地和浮床构建中引入新技术也是一种趋势;另外开展模型预测等多学科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化是水体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该文主要介绍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海藻、微生物、浮游植物、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为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成果,将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机理,归纳为两方面∶植物能够提供碳源促进反硝化作用和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湿地酶的作用,植物本身的同化作用仅占全部作用的很小一部分,约为2%~5%。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植物去除氮、磷的因素和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成果,将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机理,归纳为两方面∶植物能够提供碳源促进反硝化作用和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湿地酶的作用,植物本身的同化作用仅占全部作用的很小一部分,约为2%~5%。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植物去除氮、磷的因素和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修复技术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恶化趋势,严重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们的健康。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与营养物质、溶解氧、光照、温度、水动力以及底泥等影响因素有关。在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以及危害的基础上,分别对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的机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被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音  张升堂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47-7149
本文从植物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有机污染物的水体修复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物修复技术对污染水体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对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城市污水再生景观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再生水景观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景观水体的必选。而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有效的修复再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做了很多研究,笔者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再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及新型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彩叶草、一串红、矮牵牛、空心菜、孔雀草和鸡冠花为试材,从对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能力及适合观赏性的角度进行了双向比较,以选出适合富营养化水体种植的陆生植物。结果表明:彩叶草、空心菜和孔雀草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净化和美化水体的双重功效,比较适合富营养化水体栽培。  相似文献   

10.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量含有氮、磷元素的营养物质排入河湖加剧了水质下降及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影响到水体的生态环境,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成为当务之急;削减水体氮、磷负荷是消除富营养化、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在外源性营养物质减少后,对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中,生物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生态浮床技术最具经济和技术合理性,国内研究主要包括浮床植物的筛选、浮床的机理、浮床材料及应用等方面;微生物强化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通过脱氮菌、去磷菌、光合细菌、复合光合细菌、有效微生物群(EM)、溶藻菌等去除水体污染,由于传统微生物修复的限制,新型脱氮菌群、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以及固定化技术、微生物制剂等的应用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今后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更加侧重于植物—微生物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村侠  朱世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93-4194,4196
用生菜和苋菜作为泡沫板浮床栽培材料,研究了其生长状况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菜和苋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可以正常生长。生菜28d内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NH4+-N、NO3--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9.83%、85.41%、59.57%、76.58%和82.16%,苋菜28 d内对TN、NH4+-N、NO3--N、TP、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74.91%、89.58%、54.60%、78.53%和84.71%。生菜和苋菜能显著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并且没有产生亚硝酸盐及重金属富集,符合食用标准。  相似文献   

12.
衣十妹  武鹏  张鹰  曹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07+12408-12307,12408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方法]通过室外盆栽试验,研究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结果]菖蒲、美人蕉、黄花鸢尾、水葱对水体中TN的去除率分别为83.23%、80.21%、79.68%、89.45%,TP的去除率分别为80.17%、88.00%、78.95%、83.33%,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0.23%、82.71%、88.04%、69.33%。[结论]4种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并对水体COD、TN、TP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婷  李萍  管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80-11381,11462
生态除磷技术相比于化学法除磷、A2/O生物排泥除磷,不但廉价高效,还能将水体净化与环境景观美化结合起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综述了生态除磷技术中动植物吸收除磷、生物载体附着微生物群吸附除磷、厌氧与好氧相结合的微环境产磷化氢除磷3种除磷方式,及通过构建生态浮床强化富营养化水体生态除磷技术的研究现状。该研究成果对生态除磷工程的设计和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鱼藻对富营养化水体营养源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室静态培养试验,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对富营养化水体营养源的吸收和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金鱼藻能迅速有效地增加水体中溶解氧(DO),增长率达49.71%;pH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升高后回落的过程,其变化与生物量存在一定线性关系;②金鱼藻对水样的TN、TP、COD、Chl-a去除率分别为90.01%、35.13%、72.67%、99.82%,水质由中富营养型(Meso-eutrophic,MT)向贫营养型(Olig-eutrophic,OT)转变;③通过SPSS软件分析,指标间的皮尔森相关性高度显著,两两线性相关系数介于0.934~0.983,表明金鱼藻对水质净化效果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5.
以春羽、红掌和富贵竹3种花卉植物为材料,分析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总氮、总磷、溶解氧、叶绿素a质量分数以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3种植物总氮去除率逐渐增加,在处理35d时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61.71%、59.66%和63.05%;春羽和红掌总磷去除率在28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7.34%和48.11%,而富贵竹总磷去除率在21d时达到最大值(42.04%);种植红掌的富营养化水体溶解氧含量比种植春羽和富贵竹的富营养化水体高,而种植春羽和红掌的富营养化水体叶绿素a质量分数相对于种植富贵竹的富营养化水体低。富贵竹+红掌、富贵竹+春羽、春羽+红掌3种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总氮去除率相近,处理35d后分别为63.33%、62.37%和61.18%,而总磷去除率较高的植物组合为富贵竹+红掌(60.13%);种植春羽+红掌组合的富营养化水体溶解氧质量浓度略高(14.00mg/L);种植3种植物组合的富营养化水体叶绿素a质量分数变化趋势相近,但有富贵竹组合的水体叶绿素a质量分数较高。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利用花卉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物方法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从而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生物方法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污染少,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水生态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