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枣粮间作好     
枣粮间作好沧州的枣粮间作始自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市总面积已发展到13.1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栽植区和枣粮间作基地市。沧州市枣树与农作物的间作形式主要有8种:枣树+小麦,枣树+豆类,枣树+山芋,枣树+花生,枣树+蔬菜,...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河北沧州地区枣粮间作实施计划,枣粮间作的生物学特性及效益,发展枣粮间作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对灌区发展枣粮间作中的枣树品种,苗木选择,栽植季节,栽植方法,病虫害防治和枣粮间作技术要领等进行了试验探析,从而为大面积发展枣粮间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析枣粮间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是一种科学的农业种植模式。本文从掌握适当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选择主干高度适宜树种和适当间作物、增施肥水解决矛盾等方面介绍了枣粮间作技术,该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5.
枣粮间作密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粮间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举,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值的有效途径.为探讨枣粮间作中枣树栽植的合理密度,遵循"枣粮并重"的原则,从1999年6月开始,在枣粮间作集中分布区,实际调查了不同枣树密度下粮、枣产量及产值,并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模拟出枣粮间作的最佳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6.
<正> 金丝小枣耐干旱、瘠薄、抗涝。在重盐碱地上也能正常生长,且果实比非盐碱地含糖量高。我区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集中产区有沧县、献县、交河、盐山、海兴等县。主产区多以枣粮间作形式经营,其余县多为片林或零星种植。但由于小枣栽植成活率低,影响了枣粮间作的发展。因此急需探讨提高小枣栽植成活率的配套技术措施,为枣粮间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枣红蜘蛛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宋华茹,张秀红,李玉稳(河北省沧州市林业局,061000)枣红蜘蛛是危害枣树的重要害螨。沧州枣区枣树红蜘蛛主要是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为了弄清该螨在枣粮间作地中的发生规律,探索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刘静  杨斌  赵克昌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4):30-32,41
在靖远县普遍采用枣树与小麦、豆类、胡麻等粮食作物间作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当地又将枣树与籽瓜、枸杞等经济作物进行间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枣粮间作生产中也存在着重栽轻管、土壤管理粗放、间作物的选择配植不当、栽植密度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进行枣粮间作生产中要合理修剪、土壤精细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好株行距等技术措施的建议,以达到枣树和粮食作物之间互惠互利,实现枣粮双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沧州枣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应用新品种,提倡枣粮间作;扶持壮大枣加工企业,搞好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强化标准技术,促枣果提质增效;加强红枣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科研联合攻关,提供科技支撑;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等对策,以促进沧州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枣粮间作是枣区广大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枣树和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为获得粮枣双丰收而采取的一种栽培形式。目前,全区枣粮间作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2万亩,发展到64万亩,栽植枣树870万株。间作方法不断改进,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好处:首先是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在目前水肥不足,管理粗放条件下,仍可收获干枣150—300斤(折款80—150元)粮食200—300斤。  相似文献   

11.
稷山县枣粮间作22万亩板枣生产基地稷山县,枣粮间作成绩显著,全县枣粮间作面已达22万亩,比80年代初增长了21倍。稷山传说是后稷的故乡。板枣栽培历史已有4000多年,明时成为贡枣。板枣以含糖高,皮薄肉厚,皱纹少面闻名全国。出口美国、东南亚1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12.
枣粮间作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效益好高春翔河北省大城县农林局大城县是河北省小枣基地县之一,以盛产金丝小枣著名,农民历来就有枣粮间作的习惯。间作面积已达到2万hm ̄2。间作地内连年果粮双丰收。近2年来,每年增加的面积都在4000hm ̄2以上。枣粮间作的好处是:1枣树对农作物...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县枣粮间作面积不断扩大,枣苗供求矛盾愈来愈突出,单靠枣树断根育苗不能解决问题。从1982年开始我们采用将零星散生的枣苗集中归圃培育二、三年,达到一定规格,拿到大田栽植的方法。这个方法,克服了没有枣树不育苗的局限性,为无枣区和少枣区发展枣粮间作,大搞枣树育苗,开辟了新的途径。据1985年7月的普查,全县枣树归圃育苗200余亩。根据这几年的摸索和实  相似文献   

14.
小口枣丰产栽培综合管理技术及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培育优质壮苗、科学选择园地、合理确定苗木栽植时间及密度、注重栽植技术、强化土肥水管理、重视保花保果措施、合理整形修剪培育丰产树形、加强病虫害防治等8项小口枣丰产栽培综合管理技术;提出了抓好现有低产枣园改造、大力开展丰产示范园建设、扩大枣粮间作规模、开展基地建设实行规模经营的4条加快小口枣生产的路子,为今后大面积发展小口枣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5.
发展枣粮间作,是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日光能、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立体农业的有效途径。现就多年来,我们对枣粮间作的效益探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稷山县枣粮间作综合效益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稷山板枣枣粮间作栽培模式的综合效益,分析了枣粮间作模式所具有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枣粮间作生态经济效益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枣粮间作是我国枣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巧妙安排作物茬口、精耕细作,独创的耕作制度。它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产值。为了系统地了解枣粮间作的综合效益,我们受省林学会委托,对金丝小枣的中心产地沧县、献县、泊头市及赞皇大枣的中心产地赞皇县进行了枣粮间作考察,现总结如下: 一、枣粮间作生态效益评价 枣粮间作采取适宜的间作行距和株距,可以为间作农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农田的抗灾能力,起到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沧州地区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黑龙港流域,属黄淮海平原北部低平原区。境内河拔高度2—16m,土质盐碱,早、涝灾频繁,自古就以穷苦荒凉而闻名于世,但盛产的金丝小枣却饮誉中外。金丝小枣是沧州的主要优势之一。调整产业结构,应当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枣粮间作,使之成为沧州的经济支柱。金丝小枣具备以下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19.
沧州市发展枣粮间作由来已久,自从土地实行责任制以后,发展更为迅速,不但繁荣了该市的经济,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海河水系下游平原农区,共辖14个县3个区。该市的枣树主要分布在运河西部的沧县、献县、泊头、河间4县及漳卫新河沿岸的盐山、海兴2县,形成2个大产区。 上述地区枣粮间作中的枣树品种是以含糖量高著称的金丝小枣为龙头的,沧州地区栽培这种小枣已有600年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了其发展,1980年全市枣粮间作面积只有16.9万亩,至1992年已发展到148万亩,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枣粮间作区和纯农作业区水土径流含沙量测定和收益情况调查,表明:枣粮间作区含沙量低于农作物区15.16%,土埂径冲刷损害轻微;枣粮间作区经济效益是纯农物区的4.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