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放光合细菌、安装生物浮床单养和罗非鱼、鲫鱼、鳙鱼混养等3种不同模式对尼罗罗非鱼精准养殖水体水质和生长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70 d养殖周期内,除混养组合和对照组间的平均增质量率无显著差异(P0.05)外,光合细菌和生物浮床使罗非鱼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3种养殖模式对试验周期内罗非鱼精养水体中磷酸盐和中亚硝酸盐浓度均具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光合细菌组的作用尤其显著(P0.05),其后依次是生物浮床组、混养组和对照组;3种养殖模式对硝酸盐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3种养殖模式氨氮含量在养殖周期内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整个养殖周期内,光合细菌组水体中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水体中氨氮含量始终高于其他组(P0.05)。结果表明,3种不同养殖模式在改善罗非鱼养殖水质的前提下,对罗非鱼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作用。同时,此几种模式可为推动我国罗非鱼发展模式由资源高耗费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不失为罗非鱼生态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碳源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养殖系统内水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在12个室内水泥池(3.0 m×5.0 m×1.2 m)中进行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立体综合养殖试验,试验设置A(花鳗鲡单养)、B(花鳗鲡—罗非鱼—蕹菜)、C(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玉米淀粉)、D(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木薯淀粉)4组,其中,A、B组为非生物絮团组,C、D组为生物絮团组。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两种淀粉的添加量为花鳗鲡实际摄食量的75%,此时碳氮比为12,试验共进行78 d。结果表明:养殖水质方面,到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在总氮、总磷、三态氮方面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养殖期间,各组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变化剧烈,无明显规律,叶绿素a含量随养殖水温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OD含量随生物絮团形成量起伏变化;絮体体积形成量与总悬浮颗粒(TSS)变化规律一致;试验结束时,D组絮团蛋白质含量最高(23.68%),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 (P<0.05);絮团组C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31.43%、14.14%,D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28.04%、13.69%,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18.43%,9.23%)和B(19.91%,8.42%);生物絮团组(C、D)在花鳗鲡生物量、终末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显著低于花鳗鲡单养组(A)(P<0.05),但絮团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养殖组(B、C、D)在花鳗鲡生长性能方面均优于花鳗鲡单养组(A)。研究表明,在花鳗鲡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能够显著改善养殖水环境,提升花鳗鲡生长性能及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捕捞的野生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玻璃鳗苗为对象,通过控制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周期,研究在可调控的循环水系统中,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日本鳗鲡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双因素交叉分组无重复的试验设计,即将光照强度A(10 lx、100 lx、300 lx)和光照周期B(12L∶12D、18L∶6D、24L∶0D)按照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进行分组,两两相互对照,比较其生长性能和动物福利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10 lx条件下日本鳗鲡的终重(36. 43±5. 19) g、日增重(0. 27±0. 4) g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100 lx(44. 58±6. 50、0. 34±0. 06)和300 lx(46. 13±8. 20、0. 35±0. 07)(P 0. 05),而300 lx条件下日本鳗鲡的饲料转化效率、饲料系数显著优于10 lx、100 lx(P 0. 05); 10 lx条件下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100 lx(P 0. 05);皮质醇在12L∶12D、24L∶0D光周期下10 lx显著低于100 lx(P 0. 05),18L∶6D条件下相反;不同光周期下:24L∶0D终重(49. 62±6. 40)、日增重(0. 35±0. 07)和特定生长率(1. 81±0. 12)显著优于18L∶6D、12L∶12D(P 0. 05),24L∶0D、12L∶12D条件下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18L∶6D(P 0. 05),24L∶0D条件下血清甘油三酯显著高于12L∶12D(P 0. 05)。10 lx和300 lx时12L∶12D组SOD活性显著低于18L∶6D(P 0. 05),而100 lx下相反,12L∶12D皮质醇活性显著低于24L∶0D(P 0. 05),且有极显著差异(P 0. 01)。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强度下,300 lx时日本鳗鲡生长指标达到最佳,各项生理指标处于正常状态,同时在光周期24L∶0D时,日本鳗鲡的生长指标达到最佳,但福利条件并不是最优状态。综合生长和动物福利,12L∶12D是日本鳗最佳光周期。即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日本鳗鲡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和福利条件为300lx、12L∶12D。研究结果为促进鳗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碳源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养殖系统内水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在12个室内水泥池(3.0 m×5.0 m×1.2 m)中进行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立体综合养殖试验,试验设置A(花鳗鲡单养)、B(花鳗鲡—罗非鱼—蕹菜)、C(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玉米淀粉)、D(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木薯淀粉)4组,其中,A、B组为非生物絮团组,C、D组为生物絮团组。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两种淀粉的添加量为花鳗鲡实际摄食量的75%,此时碳氮比为12,试验共进行78 d。结果表明:养殖水质方面,到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在总氮、总磷、三态氮方面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养殖期间,各组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变化剧烈,无明显规律,叶绿素a含量随养殖水温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OD含量随生物絮团形成量起伏变化;絮体体积形成量与总悬浮颗粒(TSS)变化规律一致;试验结束时,D组絮团蛋白质含量最高(23.68%),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 (P<0.05);絮团组C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31.43%、14.14%,D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28.04%、13.69%,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18.43%,9.23%)和B(19.91%,8.42%);生物絮团组(C、D)在花鳗鲡生物量、终末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显著低于花鳗鲡单养组(A)(P<0.05),但絮团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养殖组(B、C、D)在花鳗鲡生长性能方面均优于花鳗鲡单养组(A)。研究表明,在花鳗鲡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能够显著改善养殖水环境,提升花鳗鲡生长性能及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碳源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养殖系统内水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在12个室内水泥池(3.0 m×5.0 m×1.2 m)中进行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立体综合养殖试验,试验设置A(花鳗鲡单养)、B(花鳗鲡—罗非鱼—蕹菜)、C(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玉米淀粉)、D(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木薯淀粉)4组,其中,A、B组为非生物絮团组,C、D组为生物絮团组。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两种淀粉的添加量为花鳗鲡实际摄食量的75%,此时碳氮比为12,试验共进行78 d。结果表明:养殖水质方面,到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在总氮、总磷、三态氮方面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养殖期间,各组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变化剧烈,无明显规律,叶绿素a含量随养殖水温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OD含量随生物絮团形成量起伏变化;絮体体积形成量与总悬浮颗粒(TSS)变化规律一致;试验结束时,D组絮团蛋白质含量最高(23.68%),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 (P0.05);絮团组C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31.43%、14.14%,D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28.04%、13.69%,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18.43%,9.23%)和B(19.91%,8.42%);生物絮团组(C、D)在花鳗鲡生物量、终末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显著低于花鳗鲡单养组(A)(P0.05),但絮团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养殖组(B、C、D)在花鳗鲡生长性能方面均优于花鳗鲡单养组(A)。研究表明,在花鳗鲡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能够显著改善养殖水环境,提升花鳗鲡生长性能及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对牙鲆在模式一(流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一直流水)、模式二(半流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停水,投饵后流水)和模式三(换水养殖,每天换完水后不流水)3种模式下进行养殖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模式下水质因子的变化和牙鲆50~150日龄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模式一换水后到下次换水前,pH、氨氮、溶解氧分别稳定在7.70、0.13mg/L、7.95mg/L左右,没有显著变化.模式二和模式三换水后到投饵前,pH和溶解氧缓慢降低到稳定值,氨氮不断增加.投饵后到下次换水前,模式二pH提升1.0%、氨氮降低83.1%、溶解氧增加35.8%;模式三pH下降0.2%,氨氮增加60.8%,溶解氧降低1.0%.对3种养殖模式下牙鲆生长状况进行比较,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牙鲆死亡率分别为19.6%、20.2%和40.6%,模式一和模式二全长和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与模式三相比,全长在150日龄差异显著(P0.05);体质量在90~150日龄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模式二是最优养殖模式,一方面节约海水资源,减少成本;另一方面给鱼类摄食和生长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河蟹单性化养殖技术逐渐受到养殖者的青睐,不同品系单性化养殖技术对环境影响分析尚不清晰。本研究初步比较了河蟹早上市新品系、长江蟹这2类群体在雌雄分养和雌雄混养模式下成蟹规格、成活率、增重率、产量等生长性能、饵料模式、效益情况和养殖尾水情况。结果表明:(1)长江蟹平均产量显著高于早上市新品系河蟹,同一品系内,雄蟹组的平均产量最高,早上市新品系河蟹的成活率及增重率普遍低于长江蟹,但在两种品系内不同组别表现却不同;(2)以冰鲜鱼为主的饵料模式,不同品系河蟹均表现雌蟹组饵料系数最低,饵料转化效率最高,且早上市新品系的雌蟹组显著低于长江蟹雌蟹组;(3)河蟹早上市新品系的亩均投入低于长江蟹,且以早上市新品系雌蟹组最低,上市时间早晚的差异导致河蟹早上市新品系单价比长江蟹高,平均利润也显著高于长江蟹;(4)河蟹不同品系、不同模式监测下,尾水所有指标均达到DB32/4043的二级标准,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达到一级标准,两种河蟹品系高锰酸盐指数趋势一致,雌蟹组养殖池塘高锰酸盐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8.
设置2.0%、4.0%、6.0%和8.0%4种投饲率,研究不同投饲水平对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试验水体养殖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WGR)和相对增长率(LGR)随着投饲率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效率(FE)则随投饲率的升高逐渐降低.模糊综合评价试验养殖水体水质结果显示,水质状态随投饲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变差.研究认为,养殖50 g左右的罗非鱼较适宜的投饲率为4.0%,该投饲水平能实现养殖对象较快生长和保持较好的水质.  相似文献   

9.
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养殖水体中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方法】在水体零交换条件下,以杂交鳢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葡萄糖,研究不同C/N对杂交鳢池生物絮团的形成与营养成分、养殖水质以及杂交鳢的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C/N.在室内塑料桶中分4组,对照组投基础饲料(C/N=7.6∶1);试验组分3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0∶1、15∶1和20∶1.【结果】15d后15∶1组和20∶1组的生物絮团已经形成,碳氮比越高,其所形成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越低;当C/N≥10时,可形成较多的生物絮团,并有效的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当C/N超过15时,对杂交鳢稚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结论】在杂交鳢稚鱼养殖水体中维持碳氮比为10∶1~15∶1,可达到水质调控目的,维持生物絮团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研究结果为生物絮团技术在肉食性鱼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病害发生与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5—9月间,定期对萧山、上虞、温岭等地的4个南美白对虾养殖场进行了养殖模式、生长情况、疾病及水质检测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调研结果,大棚组南美白对虾的养成规格大于池塘组,体长、体重分别比池塘组高16.7%、56.7%;相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大棚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池塘养殖高;对虾养殖池中混养一定比例的、鲢、鲫、鳖等品种,比单一养殖模式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水体中COD、NH3-N、NO-2-N等含量过高易导致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水槽组)、稻田养殖(稻田组)和池塘养殖(池塘组)3种不同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养殖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95±88、625±75和644±21 g的罗非鱼分别饲养于水槽组、稻田组和池塘组养殖模式下,通过每克氮氨基酸评分模式、完全蛋白质评分模式和质构特性参数评价对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罗非鱼肌肉的营养价值。【结果】在常规营养成分方面,3组罗非鱼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和稻田组(P< 0.05,下同),稻田组罗非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水槽组和池塘组。在氨基酸组成方面,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含量最高,稻田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显著高于池塘组和水槽组,3组罗非鱼肌肉ΣEAA/氨基酸总量(ΣTAA)范围为0.39~0.41,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为0.65~0.68。在必需氨基酸评价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2689 mg/g N)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87.96)最高,池塘组次之,稻田组最低。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硬度显著低于稻田组和池塘组,胶黏性显著高于稻田组和池塘组。【结论】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生产的罗非鱼肉质综合评价最佳,养殖效果好,且符合当前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要求,可在适宜区域内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室内立体养殖(蟹公寓)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和摄食环境的影响,通过投喂不同饵料(缢蛏、鲜鱼肉、青蟹配合饲料和鳗鱼配合饲料),采用标准方法对青蟹摄食过程中的生长和环境水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特定生长率方面,缢蛏组最高(1.15%·d-1),鳗鱼饲料组(0.56%·d-1)次之,同时除缢蛏组外,其他饵料组特定生长率与pH值、溶解氧、氨氮等显著相关。存活率方面,缢蛏组与水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鱼肉组仅与活性磷酸盐、亚硝氮显著相关,两种人工配合饲料组与活性磷酸盐、悬浮颗粒物、溶解氧、pH值、亚硝氮等指标显著相关。除水温度和盐度外,水质指标主要受饵料投喂的影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显示,摄食过程中4种饵料组均处于污染状态,同时环境富营养化(NQI≥8.5),但缢蛏组富营养化程度最低。研究表明,缢蛏是最优的蟹公寓养殖饵料,其饲喂的青蟹具有较高生长性能,且养殖水体环境更优。综合考虑养殖成本,配合饲料也适于蟹公寓养殖青蟹,但需进一步改善摄食环境水质。研究结果为设施化拟穴青蟹养殖的饵料选择和管理措施优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采用淤泥、沙砾和防渗膜3种底质处理的水槽中进行红鲫Carassius auratus养殖,探讨3种底质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淤泥的底质对稳定水质作用明显,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其总氨氮指标始终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淤泥底质水中红鲫的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底质。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淤泥组的总氨氮含量极显著低于防渗膜、沙砾组(P<0.01);防渗膜组的NO2--N含量极显著低于沙砾、淤泥组(P<0.01);淤泥组中的叶绿素a显著高于防渗膜、沙砾组(P<0.05);防渗膜组的生长情况明显慢于沙砾、淤泥组(P<0.01)。  相似文献   

14.
在室内采用淤泥、沙砾和防渗膜3种底质处理的水槽中进行红鲫Carassius auratus养殖,探讨3种底质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淤泥的底质对稳定水质作用明显,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其总氨氮指标始终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淤泥底质水中红鲫的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底质。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淤泥组的总氨氮含量极显著低于防渗膜、沙砾组(P<0.01);防渗膜组的NO2--N含量极显著低于沙砾、淤泥组(P<0.01);淤泥组中的叶绿素a显著高于防渗膜、沙砾组(P<0.05);防渗膜组的生长情况明显慢于沙砾、淤泥组(P<0.01)。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草鱼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影响,选用2种养殖模式(普通池塘养殖和种植青草养殖)下的草鱼为材料,分析其肌肉品质(色度、质构、蒸煮损失)、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和特征风味(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核苷酸及其降解产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普通养殖草鱼相比,种植青草养殖草鱼肌肉的白度、质构特性和持水力均有所提高,提升了草鱼肉的色泽以及口感;且种植青草养殖草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和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使其营养品质更高;此外,种植青草养殖草鱼中带有异味的1-己醇、壬醛、1-辛烯-3-醇和辛醛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养殖草鱼,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等呈味氨基酸含量则更高,具有更佳的食用品质。结果表明,种植青草养殖草鱼的营养和食用品质更优于普通养殖。  相似文献   

16.
明确了水产养殖用水质底质改良剂的定义、分类,梳理了其和渔药的关系,剖析了其在生产和使用中存在问题,针对其乱象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肥优化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小麦水氮管理,为渭北旱塬冬小麦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和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小麦从出苗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到返青期达最大后开始下降;返青期以前,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都以农户模式2(农户传统施肥灌溉处理)最高;返青期后经拔节期追氮补灌,小麦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以优化模式3-1(优化水氮管理并结合秸秆覆盖和配施有机肥)最高,施氮和灌水均提高了小麦的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量。各处理产量以优化模式3-1最高,为5 542 kg/hm2,较对照、农户模式1(不灌水的农户传统施肥处理)和农户模式2分别显著提高了110.8%,72.1%和17.8%。【结论】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模式3-1不仅节约大量水资源,而且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硒源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选用艾维茵公母混合雏鸡420只,随机分为7组,组1为对照组,饲以基础日粮(硒含量为0.06 mg/kg),其它6组分别喂以添加了0.1,0.2,0.3 mg/kg无机硒(来源于亚硒酸钠)和添加了0.1,0.2,0.3 mg/kg有机硒(来源于赛乐硒)的基础日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加硒的各处理组饲料转化效率比对照组提高5.23%~8.38%(P<0.05).有机硒添加量为0.2,0.3 mg/kg时,可显著提高肉鸡的羽毛比重、胸肌的肉色评分、胸肌中硒含量;在改善肉鸡生产性能方面虽较无机硒好,但差异不显著.贮藏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且要优于相同添加量的无机硒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