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对维生素A的适宜需要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 000、10 000、20 000、40 000、80 000、160 000和320 000 IU/kg的维生素A,得到8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投喂体重为(1.54±0.45) g的幼蟹10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的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当维生素A添加量为80 000 IU/kg时,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82.23%和0.86%;饲料效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当添加量为40 000 IU/kg时饲料效率最高;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为320 000 IU/kg时,蟹体粗脂肪的含量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的升高先在一定水平波动,而后明显下降并在较低水平波动;投喂不同维生素A添加量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眼中维生素A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采用Broken-line模型分析得出中华绒螯蟹幼蟹对维生素A的适宜需要量为69 740~70 770 IU/kg.  相似文献   

2.
正1维生素A缺乏症病因。常因饲料单一、缺少青绿饲料,或配合日粮中维生素A的添加量不足,或饲料遭受日光晒、酸败、氧化等破坏,或胡萝卜素摄入不足等均可导致猪体内维生素A缺乏;或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导致肠道不能吸收维生素A。症状与病变。患病仔猪皮肤粗糙、皮屑增多,咳嗽,下痢,生长发育缓慢等;严重病例则神经紊乱,听觉迟钝,视力减弱、干眼,步态不稳、痉挛、运动失调,甚至后躯麻痹;呼吸器官、泌尿器官及消化器官的黏膜常有不  相似文献   

3.
目前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方向主要有:(1)天然药用植物产品(中草药饲料添加剂):(2)益生素(饲用微生物添加剂);(3)酶制剂;(4)寡糖;(5)其他常规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酸制剂等营养性添加剂和饲料保护剂等.其功能是补充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足或保护营养成分,使用时必须注意其添加量和添加方法,否则达不到使用效果或可能造成某些元素的残留超标.  相似文献   

4.
1调整配方营养水平夏季应注意原料的选用,产蛋鸡的饲料中添加1%~3%的油脂,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还能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增加采食量,降低饲料通过肠道的速度,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适当降低饲料中粗蛋白水平而保持必需氨基酸水平,如添加0.1%~0.15%的蛋氨酸和0.05%的赖氨酸,钙可提高到4%,钙磷比例为7:1;多种维生素主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添加量可调整为正常量的2倍。2添加抗应激药物为避免高温因素引起蛋鸡应激反应及产蛋下降,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些有抗应激作用的添加剂,如在饮水中添加0.1%碳酸氢钠,对提高蛋鸡的抗高温能力和…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团头鲂幼鱼饲料中维生素B_2的最适需求量及维生素B_2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抗氧化功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将鱼随机分为6组,投喂不同水平的维生素B_2,分别为1.66、2.83、4.29、6.15、8.37、11.28 mg/kg的半纯合饲料,每日3次,饱食投喂12周。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对团头鲂幼鱼饵料系数、存活率和形体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当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从1.66 mg/kg升至6.15 mg/kg时,团头鲂幼鱼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当维生素水平进一步升高时,则显著下降。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对团头鲂幼鱼全鱼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水平均无显著影响。团头鲂幼鱼全鱼粗脂肪水平在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由1.66 mg/kg升至6.15 mg/kg时则显著升高;当维生素B_2水平进一步升高时,则显著下降。当饲料中维生素B_2水平从1.66 mg/kg升至4.29 mg/kg时,团头鲂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以及肠道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当维生素B_2水平进一步升高时,则显著下降;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根据团头鲂幼鱼增质量率、肝脏维生素B_2沉积量和肝脏D-AAO活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团头鲂幼鱼饲料中维生素B_2最适添加量分别为5.21、4.65、6.02 mg/kg。  相似文献   

6.
1.添加多种维生素在长毛兔饲料搭配中,要增加多种维生素的供给,如脂溶性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K、维生素D和水溶性B族维生素。要调到最大量:维生素A每公斤饲料添4000国际单位;维生素E添加10单位;每公斤饲料添加维生素D500单位;维生素K添加的有效当量为0.5毫克,而B族维生素的添加量每公斤饲料至少要达到硫胺素0.8毫克、核黄素3.8毫克、泛酸和烟酸各10毫克、吡哆醇4.5毫克、生物素0.5毫克、胆碱500毫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养鸡业的发展,鸡群在产蛋高峰或尚未达到产蛋高峰即开始出现产蛋下降,降幅一般为10%~50%,这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给养殖业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就从营养、管理、疾病等方面分析鸡群产蛋下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的对策。1营养方面由饲料霉变或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剂质量伪劣所致的鸡群产蛋量突然下降的事例,目前屡见不鲜。1.1饲料霉变主要发生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可使母鸡产蛋量下降或下薄壳蛋。我们应在高温多雨季节减少饲料存放量,饲料存放于干燥通风处,或者饲料中添加适量防霉剂,避免饲料结块发…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51.46(±8.18)g的美国红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分别饲喂5种不同维生素A水平(30、4 166、8 533、18 532、33 263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饲料维生素A水平在33 263 IU/kg时美国红鱼头肾和脑的NO含量和NOS活力最高;饲料维生素A水平在8 533IU/kg时美国红鱼脾的NO含量和NOS活力最高;饲料维生素A水平在18 532 IU/kg时美国红鱼肠的NO含量和NOS活力最高;饲料维生素A水平在4 166 IU/kg时美国红鱼胸腺的NO含量和NOS活力最高;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对美国红鱼肝脏的NO含量和NOS活力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当维生素A对美国红鱼组织中的NO含量和NOS活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是维持畜、禽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合理利用维生素饲料资源,特别是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畜禽易发生营养缺乏症与营养代谢障碍,影响畜禽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在以玉米和豆粕为主的饲粮中,通常需要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2、烟酸、泛酸、氯化胆碱及维生素B12.常用谷物及其副产品中的烟酸几乎不能被利用,其需要量主要依靠添加外源维生素供给.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应在饲养标准需要量的基础上再加安全系数,通常维生素A和维生素D使用量应增加几倍到十几倍,维生素K和维生素E可增加3~5倍.烟酸和维生素B2可增加2倍.  相似文献   

10.
如今,面对养殖户的利益需求及当前复杂多变的疾病环境,多数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中不同程度的使用抗生素,最常见为抗腹泻及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药物,添加量甚至超过安全剂量好几倍,严重影响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导致猪肠道功能受到影响。猪群采食含抗生素的饲料后,体内病菌会产生严重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豆抗原蛋白大豆球蛋白(Glycinin)对鲤稚鱼、幼鱼肠道组织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初始体质量为(10.12±0.08)g/尾的鲤稚鱼、(116.89±0.13)g/尾的鲤幼鱼为试验对象,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饲养试验。以鱼粉为动物蛋白源,混合油脂(m(玉米油)∶m(鱼油)=1∶1)为脂肪源,糊精、面粉作为饲料糖源,分别配制成5种等氮(鲤稚鱼和幼鱼饲料粗蛋白含量分别约为400和360g/kg)等能(总能分别约为16.9和15.2MJ/kg)的半精制饲料,其中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30,60,90,120g/kg。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组织学方法,探讨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对鲤稚鱼、幼鱼肠道组织的影响。【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大豆抗原蛋白Glyicinin添加量为30,60,90,120g/kg组的鲤稚鱼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前肠皱襞高度、肠质量、肠长、肠体指数和肠长指数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大豆抗原蛋白Glycinin添加量的增加,鲤幼鱼前肠、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呈下降趋势。其中,大豆抗原蛋白Glyicinin的添加量为60,90,120g/kg组鲤幼鱼后肠皱襞高度、肠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Glyicinin的添加量为120g/kg组鲤幼鱼肠长和肠长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前肠和中肠皱襞高度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肠道形态变化来看,当Glyicinin添加量为60g/kg时,鲤稚鱼肠绒毛开始出现局部断裂或破损;当Glyicinin添加量为90和120g/kg时肠道组织形态进一步被破坏,中肠和后肠受到Glycinin的影响较严重。当Glyicinin添加量为60g/kg时,鲤幼鱼肌层开始出现变薄的现象;当Glyicinin添加量为90和120g/kg时,肠道形态受到的影响较显著,绒毛出现断裂或者缺失。【结论】当鲤稚鱼饲料中大豆抗原蛋白Glyicinin的添加量为30g/kg时,就会引起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下降;而当Glyicinin的添加量为60g/kg时会引起鲤幼鱼后肠皱襞高度下降,同时鲤稚鱼和鲤幼鱼肠道形态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B12对草鱼幼鱼生长、体组分和造血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0.025,0.050,0.100,0.200,0.400,0.800 mg/kg的维生素B12,研究不同含量维生素B12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组分、造血机能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维生素B12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维生素B12添加量为0.100 mg/kg时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0.050 mg/kg时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维生素B12的添加对试验鱼的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分别在0.100 mg/kg和0.200 mg/kg时最高,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维生素B12的添加对红细胞计数无显著影响;维生素B12对草鱼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无显著影响。草鱼特定生长率与饲料中维生素B12添加量回归方程表明,草鱼幼鱼饲料中维生素B12适宜添加量为0.094 mg/kg。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饲料中常见的营养物质,维生素自身的活性会受到温湿度、光照条件以及其它元素的影响。饲料的生产、运输与储存都有可能使维生素发生氧化现象。同时,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种猪的应激反应会明显增强,疾病的发生以及寄生虫感染等原因会导致种猪的肠道功能下降,此时必须进行大量维生素的补充,增强种猪对维生素的吸收效果,以促进种猪繁殖性能的显著提升。1对种猪繁殖能力具有影响作用的维生素种类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的油脂和脂溶性维生素、胡萝卜素及类胡萝卜素等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破坏,使饲料营养价值下降,适口性变差,甚至导致饲料酸败变质,所形成的过氧化物对动物有毒害作用。抗氧化剂的使用可延缓或防止饲料中物质的这种自动氧化作用。添加抗氧化剂可防止饲用油脂、鱼粉、动物屠宰副产品等饲料原料脂肪的氧化酸败。在叶粉、青草粉中添加抗氧化剂,可防止其中维生素A原和色素的氧化破坏,保存其着色效果和利用率。在预混料中添加抗氧化剂时,可防止其中维生素活性下降。饲料抗氧化剂有:乙氧基喹啉、叔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  相似文献   

15.
以酪蛋白、明胶和白鱼粉为蛋白源,配制成7组半纯化试验饲料,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0,50,100,200,500,1000mg/kg,考察不同维生素E添加量对幼鲟生长及组织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并确定施氏鲟幼鲟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幼鲟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肥满度显著增加(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为200mg/kg时,这些指标达到最高水平,随维生素E添加量的提高,其增重率、饲料效率、肥满度有显著降低(P<0.05),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幼鲟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水平随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当添加量≥100mg/kg时,肝脏中维生素E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当添加量≥200mg/kg时,肌肉中维生素E水平也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幼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100mg/kg时,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对特定生长率与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施氏鲟幼鲟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需要量为187.4mg/kg.  相似文献   

16.
1药物和添加剂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了一些药物或添加剂对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是明显的。磺胺类或抗菌素类药物降低VK在禽肠道的合成水平,并抑制饲料中VK的活性。禽类长期应用添加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的饲料,会扰乱VB代谢,实践中曾有因长期在料中添加土霉素药渣而引起蛋鸡VB缺乏症的报道。过度使用氨丙啉,往往使禽产生VB1缺乏症;添加较多的硫酸锰能引起饲料中VD和VH的破坏。抗氧化剂、疏水剂、某些活性物质、抗霉剂等,能有效地抑制饲料中维生素的氧化损失和降解;大蒜素与VB1有协同作用,能增强其活性;禽用粉状松…  相似文献   

17.
补充维生素是提高猪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E都与肉质有关,已有相关报道其可以作为颉颃剂来使用。因此,养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这些维生素在组织中的含量有强烈的兴趣。为研究日粮补充或停止使用维生素的持续时间和时机对育肥猪组织中维生素A的沉积和α-生育酚的积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体重16.3±2.5 kg的伊比利亚断奶仔猪80头,对照组饲喂富含维生素A的日粮(维生素A 10 000 U·kg-1),早期限饲组(ER组)从试验开始时(猪重16.3 kg)饲喂未添加维生素A的日粮,后期限饲组(LR组)从仔猪平均体重达到35.8 kg时开始饲喂未添加维生素A的日粮。体重达到101.4 kg时,ER、LR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较低(P=0.001,P=0.034)。而不论是试验初期(35.8 kg)、肥育期(101.4~157.9 kg)还是整个试验期间(16.3~157.9 kg)猪的终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差异均无显著影响。组织中视黄醇浓度反映了饲料中维生素A的水平。对照组动物肝脏和脂肪库中视黄醇和视黄醇棕榈酸酯的积累在生长期比育肥期更为显著。维生素A限制组的脂肪视黄醇浓度下降,各组织间表现出不同的转移灵敏度,肝脏视黄醇转移更快。ER组肝脏α-生育酚的增加比LR组更显著(P0.000 1)。而LR组比ER组在α-生育酚水平和脂肪含量的增加更为显着(P0.0001);活体重(LW)101 kg时,对照组ADH1C基因表达较ER组更高(P=0.0237);LW 101、158 kg时,ER组LRAT基因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001)。RBP4、ALDH1A1、MTTP和TTP基因的表达没有受到日粮处理影响。生长时间影响基因的表达,ADH1C和RBP4基因的表达主要表现在猪101kg时(P0.05)。MTTP和TTP基因相对表达量也受时间影响,并且显示出和维生素A相关的基因表达相反的模式。结果表明,日粮长期或短期消除维生素A具有降低饲料的成本、增加组织α-生育酚的水平的潜力,且不影响屠宰重和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正维生素A缺乏症是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疾病。维生素A可维持视觉、上皮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黏膜的完整性。还可以促进食欲和机体消化功能,提高机体对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抵抗力,提高生长率、繁殖力和孵化率。因此,缺乏维生素A时黏膜、皮肤上皮角质化,发育生长受阻,孵化率降低,并破坏多处组织黏膜的完整性。1维生素D缺乏症病因:饲料中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缺乏是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维生素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在各种畜禽的日粮中都需要添加。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饲料中不含有,但是植物饲料中含有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它在动物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是畜禽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可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缺乏就会导致生长停滞、出现繁殖障碍等,严重的甚至可以引起死亡,在生产中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农区养肉牛多是以家庭饲养为主,饲养管理粗放.主要以秸秆作为粗饲料,精料喂量很少甚至不喂.因此,肉牛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值低,矿物质营养不足,在枯草季节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更为突出.在饲喂大量氨化秸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不足.由于营养严重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肉牛的增重速度及饲料转化率,限制了肉牛生产潜力的发挥,使肉牛生产难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解决肉牛饲料营养不全面的有效途径是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和使用尿素.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常规的方法是制成复合添加剂.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浪费或引起中毒.在日粮中使用尿素,也存在着添加方法及合适的添加量等问题,如果使用不当,轻者影响效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