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评定新疆褐牛不同部位与其他兼用牛不同部位之间的肉品质差异,及为其整体肉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新疆褐牛与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加系褐牛各分割部位的屠宰性能、肉品质对比分析.[结果]新疆褐牛外脊pH值极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1),霖肉pH值显著高于荷斯坦牛的霖肉(P<0.05);新疆褐午大理石花纹与西门塔尔牛、加系褐牛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荷斯坦牛差异极显著(P<0.01),新疆褐牛脖肉剪切力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霖肉的剪切力极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1).从营养品质整体比较来看,新疆褐牛除与荷斯坦牛差异显著外(P<0.05),与其他品种牛差异均不显著(P>0.05).新疆褐牛脖肉、辣椒条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5),新疆褐牛脖肉、肩肉、辣椒条、上脑、小瓜、大瓜、霖肉、臀肉中的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的相应部位(P<0.05).新疆褐牛脂肪含量除脖肉、板腱、霖肉外,其他部位的均显著低于荷斯坦牛的相应部位(P<0.05).[结论]在统一的营养水平和育肥模式,新疆褐牛与西门塔尔牛、加系褐牛肉用性能一致,但与荷斯坦牛在营养品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新疆褐牛不同部位肉质特性,本试验选取统一饲养条件下新疆褐牛的脖肉、上脑、外脊、里脊等13个部位分别对其进行理化指标(蒸煮损失、剪切力、pH值及肉色)、营养品质(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的测定及不同理化指标对大理石花纹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p H值外,综合各部位理化指标、营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以里脊、板腱肉质好,而辣椒条较差;大理石花纹对蒸煮损失、蛋白质含量、脂肪覆盖等级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pH值有显著影响(P>0.05),对肉色、剪切力、BPI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用性能和肉品质。【方法】选取12月龄健康新疆褐牛、哈萨克牛阉牛各5头,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18个月后屠宰,利用体尺测定、屠宰测定和检测分析的方法对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体尺发育、肉用性能和肉品质分析测定。【结果】体尺测定新疆褐牛体高、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牛(P<0.05),通过屠宰测定,新疆褐牛后腿围,大腿肉厚,胴体重,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牛(P<0.05),新疆褐牛剪切力显著低于哈萨克牛(P<0.05);肉色亮度值(L*),红色度(a*),黄色度值(b*)新疆褐牛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牛(P<0.05),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哈萨克牛(P<0.05)。【结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相比在体尺发育和肉用性能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且肉品质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不同营养水平下新疆褐牛增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生长发育正常、健康无病、12月龄新疆褐牛公牛60头,随机分为低营养水平试验组与高营养水平日粮对照组。研究在不同育肥阶段,营养水平条件对新疆褐牛日增重及饲养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育肥全期,试验组的精料饲喂量及营养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在育肥前期,试验组的新疆褐牛日增重为1.00 kg,低于对照组0.14 kg,差异显著(P<0.05);在育肥中期,试验组新疆褐牛的日增重为0.63 kg,对照组的日增重为0.81 kg,差异极显著(P<0.01);在育肥后期,试验组新疆褐牛的日增重为0.68 kg,对照组新疆褐牛的日增重为0.49 kg,差异极显著(P<0.01)。从育肥全期经济效益来看,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日平均经济收益高4.35元/头。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分析研究延边黄牛阉牛和母牛不同部位的肉质差异,旨在为探究性别对肉质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母牛不同部位的肉品利用率。选取体况良好,年龄和体重相近的延边黄牛阉牛和淘汰母牛各10头,育肥期10个月,屠宰后取西冷、上脑、三角牛霖、三筋和肋条这五个部位的肉样,对肉质性状(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剪切力、pH、肉色)和背膘厚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延边黄牛中母牛在西冷、三角牛霖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阉牛(P0.05),在上脑、三筋、肋条这三个部位的水分含量与阉牛无显著差异(P0.05);阉牛在上脑、西冷、三角牛霖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母牛(P0.05),在三筋、肋条两个部位的脂肪含量与母牛无显著差异(P0.05);母牛在肋条的剪切力值、亮度(L*)显著高于阉牛(P0.05),其余部位与阉牛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在上脑、三筋、肋条、西冷的黄度(b*)极显著高于母牛(P0.01),在三角牛霖与母牛无显著差异(P0.05);阉牛的背膘厚度显著高于母牛(P0.05);阉牛和淘汰母牛各部位的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pH、红度(a*)均无显著差异(P0.05)。母牛的肉品品质虽然总体逊色于阉牛,但是含水量和肉色却优于阉牛,是很有利用价值的牛肉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肉品质与物种的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新疆褐牛瘦素基因在不同部位中表达水平与肉质指标的关联性,为牛肉属性差异的品质标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测定新疆褐牛皮下、肌间、肾周、心周4个部位脂肪组织中的瘦素基因(lep-tin)的表达水平,检测活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新疆褐牛与国外优良品种安格斯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差异、体脂代谢相关基因及其产物表达的品种间的差异性。【方法】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24月龄新疆褐牛和安格斯牛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其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性状;采集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测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形态学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sase,FAS)、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4,FABP4)、激素敏感酯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瘦素(Leptin,LEP)基因mRNA表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FAS、HSL、LP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新疆褐牛净肉率极显著高于安格斯牛(P<0.01),而背膘厚度显著低于安格斯牛(P<0.05)。其余所测定的胴体性状相关指标均无品种间差异(P>0.05)。2)新疆褐牛肉色L*显著低于安格斯牛(P<0.05);新疆褐牛平均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安格斯牛(P<0.05);新疆褐牛皮下脂肪组织单位面积脂肪细胞个数极显著多于安格斯(P<0.01),其余所测定的肉品质性状相关指标均无品种间差异(P>0.05)。3)新疆褐牛与安格斯牛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FAS、FABP4、HSL、LPL、LEP等5个基因mRNA表达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褐牛背最长肌组织中FAS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安格斯牛(P<0.01);HSL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安格斯牛(P<0.05);新疆褐牛皮下脂肪组织中HSL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安格斯牛(P<0.05)。【结论】研究发现新疆褐牛产肉性能较好;但安格斯牛肉色较亮,且嫩度较好,体肪沉积能力较强。两品种间脂代谢相关基因产物FAS和HSL蛋白差异可能与安格斯肉牛背膘厚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配妊时间的因素,为母牛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并有利于选育优良繁殖性能的母牛以及提高母牛的繁殖力.为该场如何提高母牛生产水平和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该场的经济效益.[方法]分析影响新疆荷斯坦牛和褐牛配妊时间的因素,通过收集新疆天山畜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10~2013年的配种产犊记录,对影响新疆荷斯坦牛和褐牛配妊时间的5个因素,公牛、品种、配种年份、配种季节和配种人员进行最小二乘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公牛、品种、配种年份,配种季节对配妊时间有极显著影响(P<0.01),配种人员对配妊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荷斯坦奶牛和新疆褐牛的配妊时间受公牛的繁殖性能影响极大,新疆褐牛配妊时间低于荷斯坦奶牛,经产牛的配妊时间要高于头胎牛,不同年度其饲养管理水平等差异造成配妊时间存在一定的波动,春季和冬季的配妊时间较短.配种人员个体间的差异,会引起同一头母牛配妊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平凉红牛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深入挖掘平凉红牛的肉用特征和遗传特性,为平凉红牛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选取24头平凉红牛阉牛,经强度育肥180 d后屠宰,年龄在24—36月龄,对其体尺、屠宰性能、胴体指数进行测定,并选取其中3头的外脊和大黄瓜条进行肉质测定分析。【结果】经育肥后的成年平凉红牛体重、体高、十字部高、胸围、管围相较于2019年测定的22—28月龄的平凉红牛分别增长6.96%、4.61%、4.43%、4.28%、7.90%,体斜长减少3.52%;胴体重为(417.01±56.94)kg、净肉重为(372.48±54.60)kg、屠宰率为61.56%±1.86%、净肉率为54.92%±2.60%,相较于2010年测定的24月龄平凉红牛数据分别增长12.61%、19.16%、-1.91%、3.82%,肉骨比为8.65±2.00,相较于2012年测定的22—27月龄数据增长27.96%;此外高档肉块重(里脊、外脊、眼肉、上脑)为(51.59±7.92)kg,优质肉块重(臀肉、霖肉、米龙、大黄瓜条、小黄瓜条、辣椒条、肩肉)为(62.62±5.56)k...  相似文献   

10.
加快新疆褐牛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褐牛属肉乳兼用品种,主产于新疆伊犁河谷。从1935年开始,选用阿拉塔乌牛、科斯特罗姆牛、瑞士褐牛与当地哈萨克牛杂交,历经半个世纪的选育,于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批准为肉乳兼用新品种。伊犁河谷2009年末存栏新疆褐牛及其杂交改良后代63.48万头,占新疆褐牛总数的88.74%;每年新疆褐牛出栏近30万头、提供种牛5万多头;新疆褐牛在畜牧业产业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的发展战略是采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不断培育提高、扩大种群数量,进一步凸显新疆褐牛在农牧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把新疆褐牛打造成中国第一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季节变化对马鹿肉质品质的影响。[方法]测定分别在秋前和秋后屠宰的9头性成熟马鹿的肉色、大理石纹状结构、pH值、系水力、熟肉率、剪切力和营养成分。[结果]结果表明,秋后肉质色泽变深(P<0.01)、大理石纹状结构明显减少(P<0.01)、系水力(53.16%)和熟肉率(62.43%)均极显著下降(P<0.01),剪切力值达6.05 kg/cm2,极显著高于秋前(P<0.01)。秋后肉质脂肪含量下降极显著(P<0.01),水分和蛋白质也呈下降趋势(P<0.05),而干物质含量和灰分则有所增加(P<0.05)。脂肪含量与肉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与肉色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46,P<0.01),而与大理石纹状结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12,P<0.01)。脂肪含量影响肉质的系水力和熟肉率,且呈显著的正相关(r=0.726、0.689,P<0.05);脂肪含量越小,肌肉剪切力值越大(r=-0.672,P<0.05)。[结论]秋后屠宰,鹿肉色泽鲜红,可接受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超声波扫描仪在肉牛活体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本试验选取30头成年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集中育肥屠宰后,对其中20头牛用超声波测定背膘厚度、眼高、肌间脂肪含量、眼肌面积及体重,建立了牛宰后性状背膘厚度、眼高、肌间脂肪含量、眼肌面积、高档肉质量、后部位肉质量、优质肉质量、全部肉块质量)回归方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测定宰前背膘厚度、眼高、肌间脂肪含量、眼肌面积及体重指标,建立宰后膘厚度、眼高、肌间脂肪含量、眼肌面积、高档肉质量、后部位肉质量、优质肉质量、全部肉块质量回归方程。经验证分析,所有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利用超声波技术用宰前肉质性状来预测宰后肉质性状和产肉性状是可行的。同时这些模型可以作为制定新疆褐牛胴体产量标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褐牛种公牛各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之间的关系,掌握新疆褐牛种公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明确选育方向,揭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开展新疆褐牛种公牛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资料.[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新疆褐牛种公牛主要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的相关性.[结果]新疆褐牛种公牛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步增长,腹围和胸围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指标.新疆褐牛种公牛体高、硬长、软长、胸围、腹围、管围和估测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新疆褐牛种公牛各体尺指标6月龄之前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种公牛各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新疆褐牛种公牛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疆褐牛种公牛各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之间的关系,掌握新疆褐牛种公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明确选育方向,揭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开展新疆褐牛种公牛遗传育种、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资料.[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新疆褐牛种公牛主要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的相关性.[结果]新疆褐牛种公牛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步增长,腹围和胸围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指标.新疆褐牛种公牛体高、体长、胸围、腹围、管围和估测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新疆褐牛种公牛各体尺指标6月龄之前增长速度较快,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种公牛各体尺指标及估测体重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锡林郭勒草原蒙古牛肌肉肉质特性,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全年放牧蒙古牛和西门塔尔牛各8头,屠宰后采集背最长肌肌肉进行肉品质及矿物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牛肌肉中的肌肉红度a~*、黄度b~*、系水率、熟肉率、剪切力、干物质、灰分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而失水率、pH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肉中亮度、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虽然高于西门塔尔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2)蒙古牛矿物质元素Ca、P、Cr、Cu、Fe、Mn、Zn、Se含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Mg、K含量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虽然Mo含量蒙古牛高于西门塔尔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蒙古牛肌肉肉质特性比西门塔尔牛好,肉中所含矿物质大多比西门塔尔牛高,所以具有更好的食用、加工潜力。  相似文献   

16.
选取5月龄新疆吐鲁番黑羊、阿勒泰羊各6只公羊,对吐鲁番黑羊及阿勒泰羊的背最长肌肌肉品质、肌纤维特性进行比较,并对肌纤维特性与肌肉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制作背最长肌的冰冻组织切片,采用ATP酶染进行肌纤维的分型,利用CellSens Standard图像处理系统分析肌纤维类型,测定不同肌肉组织红白肌肌纤维数量和面积,利用SPSS17.0软件对吐鲁番黑羊及阿勒泰羊背最长肌肌纤维与部分肉品质进行分析。吐鲁番黑羊和阿勒泰羊Ⅰ型肌纤维数量和直径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Ⅱb型肌纤维直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两个品种Ⅰ型和Ⅱb型肌纤维横截面积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阿勒泰羊和吐鲁番黑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水分含量、肌内脂肪含量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吐鲁番黑羊背最长肌Ⅰ型肌纤维直径与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Ⅱb型肌纤维横截面积与剪切力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阿勒泰羊背最长肌Ⅱb型肌纤维直径与剪切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Ⅱb型肌纤维横截面积与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阿勒泰羊各型肌纤维直径均大于吐鲁番黑羊肌纤维直径,阿勒泰羊肉剪切力大于吐鲁番黑羊;肌纤维直径与剪切力呈正相关,与肉质呈负相关。吐鲁番黑羊背最长肌中Ⅰ型肌纤维含量多,Ⅰ型肌纤维直径小,数量多,嫩度好。吐鲁番黑羊背最长肌部分肌肉品质优于阿勒泰羊的背最长肌。  相似文献   

17.
安格斯改良草原红牛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草原红牛和红草F1杂交牛作为试验牛种,在相同营养水平下饲养,然后进行育肥、屠宰试验。结果表明,红草F1杂交牛的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较纯种草原红牛均有极显著提高(P<0.01);红草F1杂交牛的剪切力值比草原红牛的要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用安格斯改良草原红牛,可使草原红牛的产肉性能明显提高,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可以乳肉兼用的奶牛品种当属新疆褐牛,这种奶牛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河谷、石河子以及乌鲁木齐一带。新疆褐牛因为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因此被养殖在农牧地区。本文主要从新疆褐牛中0~3月的小犊牛的消化特征来探讨新疆褐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并且根据小犊牛的实际情况,指出小犊牛需要进行断奶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为牧民饲养管理新疆褐牛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疆褐牛屠宰性状的主成分。[方法]对伊犁天西养殖公司提供的33头、32~34月龄育肥新疆褐牛阉牛的产肉性能及牛肉质量进行测定;同时对胴体分割性状、优质切块做主成分分析。[结果]经测定新疆褐牛屠宰率达59.45%,胴体重、屠宰率均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上脑、外脊、眼肉3块高档肉与活体重、胴体重呈强度正相关,胴体分割性状的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24%。[结论]从特征根与贡献率来看,第1主成分反映了新疆褐牛牛体发育情况,参考第1主成分来指导生产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新疆昭苏马场杂类草+丛生禾草的草甸草原上探讨放牧强度对新疆褐牛牧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目标取样法,全天跟踪观察。[结果]新疆褐牛各主要牧食行为所用时间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采食、卧息、反刍、游走、饮水,其中采食时间所占比重大于60%,排粪、排尿1~3次;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新疆褐牛的采食时间、游走时间呈升高趋势,而饮水时间、卧息时间、反刍时间、排泄次数均出现降低趋势,且重度放牧对新疆褐牛的反刍时间、游走时间、卧息时间、饮水时间及排粪次数影响较明显(P<0.05);新疆褐牛采食时间与反刍时间、卧息时间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其排粪次数、反刍时间、静卧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采食行为是新疆褐牛主要牧食行为,且放牧强度影响新疆褐牛牧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