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高酮血症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是酮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酮病的发生与动物机体发生氧化应激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高酮血症和高NEFA血症影响动物体淋巴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对外周血免疫球蛋白G和部分细胞因子也有相应影响,从而酮病的发生降低了奶牛免疫功能,使患酮病的奶牛发生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等其他围产期疾病的风险增加,严重降低了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论文主要综述了奶牛酮病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深入研究酮病与其他围产期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奶牛醋酮血症主要是因营养失调、代射障碍而引起的奶牛代谢疾病。发病牛的产奶量下降,体质消瘦,个别严重患牛发病死亡,给养牛业带来严重损失。为了探讨奶牛醋酮血病与奶牛营养的关系,改善奶牛营养,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及生产力,笔者通过对49头奶牛实际饲养测定,对个体养牛户饲养的32头奶牛进行了日粮营养组成调查,分析了醋酮血症与日粮营养组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奶牛醋酮血症主要是因营养失调、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奶牛代谢疾病。发病牛产奶量下降,体质消瘦,个别严重患牛发病死亡,给养牛业带来严重损失。为了探讨奶牛醋酮血病与奶牛营养的关系,改善奶牛营养,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及  相似文献   

4.
正在奶牛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牛酮血症,病牛随着牛泌乳量的增加发病的几率会逐渐增大,因此高产的奶牛发病几率会更大。患病牛通常表现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体重减轻、体内酮血的含量明显的上升,会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牛酮血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酮病的发生情况,从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以及防治等方面对奶牛酮病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奶牛酮病也称奶牛醋酮血症、乳牛酮血症、母牛热,最早于1894年提出并描述。奶牛酮病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机体脂肪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该病多发于产后泌乳奶牛,尤其是高产奶牛。奶牛常于产犊后10~60 d内发病,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低血糖,高血酮,尿、乳中出现酮体,病牛采食量减少,消化功能、产奶量、  相似文献   

7.
奶牛醋酮血症又称酮血症、酮尿病、酮病,是牛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生在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通常发生在母牛产犊后20 d以内,最迟的一般不会超过6周。此病的主要特征就是酮体酸毒症,表现为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症等,有的还有神经症状。此病给奶牛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给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简单阐述了此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酮病(ketosis)又称酮血症、酮尿病,是泌乳奶牛在产后10~60 d内常发的一种代谢病,各胎龄奶牛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3~5胎的高产奶牛[1]。该病是由于机体内糖类等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引起,致使机体动员体脂代谢使奶牛体内的酮体大量堆积,从而引发全身代谢障碍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该病发生后可使患病牛产奶量下降,乳品质降低,体质消瘦,营养不良,影响其繁殖性能和犊牛的成活率,甚至导  相似文献   

9.
正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脂肪和糖类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精神沉郁、泌乳量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及血酮、乳酮、尿酮增高。该病通常是营养状况较好、缺少运动的舍饲奶牛容易发生,尤其是高产奶牛。奶牛在3~5胎发病率较高,一般在产后2~6周内发病,应加以防治。1发病原因分析奶牛的日粮营养配比不均衡的,会导致奶牛出现酮病,生产中奶牛采食高脂肪、高蛋白质饲料的时间比较长,采食碳水化合物饲料非常少。随着奶牛泌乳量的不断增多,奶牛  相似文献   

10.
1990年2月以来,安达及其周围市县相继发生了繁殖奶牛代谢疾病——低磷血症,患牛逐渐增多。到3月来为止,已有安达、肇东、青岗、明水、兰西、望奎等6个市县的近千头奶牛发病。其中养奶牛最多的安达市较重,据18个乡镇场的调查发病牛656头,占成母牛的3.2%,病死、淘杀36头。患牛主要是妊娠后期和产后两个月内的奶牛,尤其是高产奶牛多发,营养不良的奶牛多发。给这一地区奶牛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1.
酮病也称为醋酮血症,多发生在奶牛分娩后20 d内,有30%~40%病例可由其他疾病并发,以高产奶牛多见。临诊上以瘤胃和肝脏功能紊乱,以及酮血、酮乳及酮尿为特征;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产后因急性低血钙而突然发病,特征是体温下降,感觉减退,四肢瘫痪,多发生在产后3 d内,又多发生在3~5胎的高产牛。以上两种疾病是奶牛常发的代谢病,以下通过病因、症状和防治等方面对奶牛酮病和生产瘫痪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正>奶牛酮血症又称醋酮血症。与生产前后,饲料质量差,精料粗料搭配不当,营养补给不全。泌乳高峰期,饲喂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饲料,忽视青绿饲料和青干草,奶牛运动不足的话,更易导致此病发生。发现疑似病例,及早隔离施治。以血液及尿中积蓄大量的酮体为特征。采用中西兽医组合治疗效果不错。1发病情况母牛产后1~3周内,酮血症病例居多。发病短的,产后2~3d内发病。长的可达6~8周。此病诱因较复杂,主要原因在于:生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奶牛场兽医的工作重点也需做出改变。当前许多奶牛疾病大多以亚临床形式出现,其发病率是临床型病例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亚临床疾病无清晰可觉察的临床症状,是疾病演化过程的早期阶段,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导致临床型疾病的发病风险加大,奶牛产奶量和繁殖性能降低等。牛场以亚临床形式发生的疾病主要包括亚临床低钙血症、亚临床酮病、亚临床  相似文献   

14.
探索奶牛酮病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对986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酮病发病率为31.74%,死亡率为4.15%;秋季发病率最高,可达37.4%,其次是冬季和夏季,春季发病率最低;随着胎次、年龄和产乳量的增加,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第1个泌乳月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最高,可达50.43%;日粮种类和微量元素越少,奶牛酮病就越容易发生;奶牛发病后受胎率明显降低;发病后产乳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干物质比发病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奶牛酮病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可降低奶牛的繁殖性能、产奶量和乳品质。  相似文献   

15.
<正>近些年,随着奶牛饲养量的不断上升,因生产中的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奶牛发病的情况比较多见,其中酮病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会给饲养者带来经济损失。1发病原因饲养环境中有很多因素会造成奶牛酮病的发生,这些因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1.1原发性奶牛若长时间采食富含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饲料,就容易  相似文献   

16.
奶牛酮病,又叫奶牛酮血症,是奶牛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这种病不分胎次,不分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但3~5月和7、8月份发生较多,精料喂得过多、运动较少和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越容易发病。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3~6周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研究酮病的发病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酮体检测制度和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患病特点1.1与生产性能相关酮病的发生与泌乳月、胎次、产奶量、上个泌乳期乳蛋白百分率、产犊时何况评分等因素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酮病在产后第一个月3~5胎次的高产奶牛上多发。1.2与围产期疾病相关奶牛酮病的发生与乳房炎、子宫炎、产乳热、脂肪肝、真胃移位等之间也相互影响。一方面原发性酮病的发生降低了奶牛…  相似文献   

18.
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或低钙血症,主要发生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特别是产奶量最高的胎次(通常是3~6胎次)最容易发生,初产奶牛几乎不发病,多数发生于分娩后数天内,个别的在分娩前和分娩过程中发病。本病多数是由于不合理的饲喂造成内分泌紊乱而致,其主要特征是意识紊乱、知觉丧失、四肢发凉及体温下降。本病多为散发,瘫痪母牛即使在治疗顺利的情况下,病愈后平均产奶量也会下降10%,若不注意平时的饲养管理或发生瘫痪后不及时治疗,将会使一批高产奶牛遭淘汰,给奶牛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病例2005年5月,山东威海一奶牛养殖场发生该病,据饲养…  相似文献   

19.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的奶产量上升幅度较大,随之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奶牛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常发生于舍饲、运动不足及营养状况较好的奶牛。奶牛发生酮病可导致牛奶减产、奶质变差及繁殖力降低,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奶牛酮病的治疗原则是提高血糖浓度,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抑制酮体的生成。以替代疗法为主,再给以丙二醇和辅酶A等辅佐药物,并且疗效显著。通过营养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酮病的发生率。本文就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做以下论述,旨在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袁磊 《中国乳业》2023,(2):68-74
为了减少奶牛能量代谢病的发生,降低由此给养殖场(户)带来的损失,本文分析了奶牛酮病、肥胖综合征、胎衣不下等奶牛常见能量代谢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多年来的临床治疗实践经验和治疗方案。奶牛酮病可以通过提高血糖水平、解除自体酸中毒、调整瘤胃机能、氯酸钾抗酮疗法等中西医疗法对症治疗;奶牛肥胖综合征可以通过补糖、保肝、解除自体酸中毒、促进糖的生产和吸收等中西医疗法对症治疗;胎衣不下可以通过手术疗法,全身和局部用药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