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原及药剂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的发生危害,2016-2018年开展对黄岩境内甘薯基部腐烂病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药剂防控试验、田间病害消长动态,以及喷药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黄岩地区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的病原微生物有甘薯基腐病菌(Phomopsis destruens Harter)、甘薯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mi f.sp.batatas)和甘薯干腐病菌(Diaporthe batatatis),且以甘薯基腐病菌为主,该病菌此前在我国大陆从未见报道。采用无病种苗、土壤消毒和甘薯生长期喷药预防对控制病害有显著效果,喷药与推迟扦插可延迟发病时间,甘薯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综合3年研究结果采取种植健康种苗、土壤消毒、喷药防治、轮作和种植抗病品种等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  相似文献   

2.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发生,2012-2016年连续5年开展了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台州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害有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甘薯茎腐病(Dickeya dadantii),以及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而且试验病区甘薯发病是以后者为主,该病害在台州多在6月底7月初始发,8月和9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盛发,近来危害越来越严重,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不同耕作制、脱毒苗扦插、地膜覆盖和施用有机肥等栽培措施都不能降低发病率和减少薯块产量损失,而推迟甘薯扦插期至6月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鉴定筛选到了抗病低代材料YA3008,产量高达38542.5 kg/hm2;筛选到了具有一定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32.5%阿米妙收。综合5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策略、途径应以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辅之以综合运用其他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甘薯茎线虫造成甘薯严重减产的机制。[方法]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分析了茎线虫侵入甘薯的主要途径。[结果]苗期茎线虫主要从薯苗基部伤口侵入。在地下部无伤口条件下,薯苗1 g组织内茎线虫数量仅为9.2头,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165.2头。薯块表皮对抵御茎线虫侵入具有重要作用,且不同品种薯块表皮对茎线虫的侵入抗性水平不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压茎处理组薯拐及薯块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埋茎处理组。与传统的埋茎处理组相比,通过压茎法种植的薯苗由于地下部没有伤口存在,平均10株薯苗产量增加56.1%,结薯数增加115.8%。[结论]封闭薯苗基部伤口是防治茎线虫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商薯19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多因素近似最优设计,研究了甘薯新品种商薯19苗节数、扦插期、氮、磷、钾、密度6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扦插期>氮>钾>密度>苗节数和磷。要获得70000kg/hm2的鲜薯产量,以每公顷施用纯氮84.45~86.43kg,五氧化二磷48.62~50.29kg,氧化钾504.56~516.75kg,密度为每公顷61657~62052株,扦插期在5月10日,苗节数6节为宜。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肥配施对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甘薯施肥最佳配方,以甘薯品种商薯19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施用量对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的茎长、分枝数、茎粗、地上部鲜质量及结薯数总体以NPK4处理(氮、磷、钾肥配施比例为1∶1∶2,具体施用量为N 75 kg/hm2、P2O575 kg/hm2、K2O 150 kg/hm2)较为适宜;鲜薯产量以NPK4处理最高,达51 066.6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不施肥处理)极显著增产13.42%;茎粗与地上部鲜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茎长呈显著负相关,结薯数与鲜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发挥抗病品种在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中的作用,以‘浙薯255’等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病圃抗病性鉴定、生产示范与多点验证的方法,鉴定筛选抗病甘薯品种;并对筛选出的抗病甘薯品种进行特征特性观察试验和主要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浙薯255’在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区种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发病率较低。‘浙薯255’前期地上部分生长较快,但开始结薯较迟;茎蔓长、较细;单株结薯数3个左右,10月下旬开始收获,大中薯率较高;薯块纺锤形,淡红皮桔红肉,口感软,食味好;耐贮性一般。试验选择扦插密度、尿素用量和硫酸钾用量3个主要农艺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试验,建立了3个供试因子对鲜薯产量和净产值的回归数学模型。模型解析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浙薯255’以扦插密度42000~48000株/hm2、追肥尿素用量185~210 kg/hm2、基肥硫酸钾用量225~3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发生普遍,我国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甘薯黑斑病在甘薯整个生育期和贮藏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薯苗受害,多在茎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圆形或近椭圆形的病斑,病斑稍凹陷。  相似文献   

8.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是目前甘薯生产上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有效控制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发生,保障甘薯健康可持续生产,本文作者分析了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种苗引调监管难度大、病原菌种类多、错失发病初期防治和连作重茬病菌累积等因素有关;提出了加强检疫监管、重视发病初期防治、培育健康种苗、改变病原菌生态环境、“测菌”选种抗病品种和药剂预防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阻截病害发生,减少损失。这对其他甘薯生产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且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满红 《河北农业》2013,(11):28-29
一、症状识别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发生普遍,我国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甘薯黑斑病在甘薯整个生育期和贮藏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薯苗受害,多在茎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圆形或近椭圆形的病斑,病斑稍凹陷。发病严重时,幼茎、  相似文献   

10.
甘薯干裂腐烂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福建漳州田间发现一种甘薯病害,根据病薯症状将其定名为甘薯干裂腐烂病.经鉴定该病害是由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bicaudatus)与甘薯拟茎点霉(Phomopsisbatatae)2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复合病害.  相似文献   

11.
为控制甘薯贮藏期间的发芽和腐烂,保持甘薯贮藏品质,采取乙烯、1-MCP、CIPC、ABA、咯菌腈、热水等多种处理手段,利用统计学、化学染色等方法研究甘薯抑芽和防腐控制技术。结果表明,与1-MCP、ABA、CIPC处理等相比,乙烯处理能更有效控制甘薯的发芽,并且乙烯和1-MCP处理不影响愈伤,但乙烯、CIPC、ABA均加重了甘薯的腐烂。甘薯长期贮藏期间,腐烂率和腐烂指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综合来看,贮藏7 个月,防腐效果较好的处理是29℃愈伤+1-MCP、咯菌腈、咯菌腈+58℃热空气、600 μg/L 咯菌腈浸蘸,腐烂率在10%以下。贮藏到9 个月,防腐效果最好的处理是29℃愈伤+1-MCP。试验为进一步提高甘薯贮藏品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防控大面积发生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于2015-2018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区的51个村(甘薯病区)采集到127份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发现主要有8种致病菌,即达旦提狄克氏菌、齐整小核菌、拟轮枝镰孢菌、腐皮镰刀菌、尖镰刀菌、甘薯间座壳菌、毁坏性拟茎点霉和爪哇镰孢,不同地区间致病菌组成分布均有所不同,并且病样普遍为多种致病菌复合侵染危害。2016-2018年连续3年的药剂防控试验显示,使用多菌灵,或多菌灵加代森锰锌、多菌灵加农用硫酸链霉素混合液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有明显效果,但使用浓度应比其推荐浓度高,尤其是多菌灵,50%多菌灵使用浓度不宜大于300倍,其100倍浓度的防控效果会更好些。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与烤烟套种的甘薯品种,解决部分烟区烤烟种植调茬难度大与综合效益低等问题,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烤烟套种不同甘薯品种对烟叶质量、烟薯产量及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薯套种能够明显提升土壤相对含水率和烟叶产量,其相对含水率提高幅度介于12.03%~91.88%,烤烟产量增幅为12.29%~31.26%。烤烟套种甘薯以紫薯产量最高,块根产量达29400 kg/hm 2,且单薯质量大于100 g占总薯重的比例在紫薯中最高。烤烟套种甘薯提升了烤烟中上部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了烟碱和总氮含量,有利于改善烟叶内在品质。烤烟套种甘薯降低了上部烟叶含梗率,但增大了上部烟叶叶面密度,以烤烟套种紫薯表现突出。烤烟与紫薯套种,可作为一种烟田增产、烟叶增值和烟农增收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甘薯黑痣病带病种薯育苗,比较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拔苗栽插会将黑痣病菌携带至大田引起发病,而剪苗则可以有效地阻隔黑痣病菌,防止黑痣病的传播蔓延。[结论]试验结果为控制黑痣病传播和推广剪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可溶性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以胜利百号(Triumph 100)薯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硅酸盐溶液预处理5 d后接种甘薯黑斑病菌,每24 h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硅能够延长甘薯黑斑病的潜伏期,显著降低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减轻其对薯苗的危害,提高甘薯苗期对黑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一种适应基层植物检疫站应用的甘薯茎腐病产地检疫方法,以有效控制其传播与蔓延。通过多年田间发病全程观察及对甘薯茎腐病306份茎部和270份其他部位样本的显微镜检查并与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和验证。研究表明甘薯茎腐病症状识别加显微镜喷菌现象观察能准确区分甘薯细菌性茎腐病与其他病原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明确了甘薯茎腐病初发病期的茎基水渍状斑始现时是镜检最佳和最有效时期,茎部是显微镜镜检的最佳部位。初期甘薯茎腐病症状识别加显微镜镜检喷菌现象的方法与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匹配的准确率在98%~100%。这一方法不但准确、快速、简便、直观,而且适于国内基层植检站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适合南方薯区甘薯移栽后封闭除草方法。[方法]利用不同用量的二甲戊灵和乙草胺对移栽后甘薯田进行喷施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和甘薯药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2种除草剂对甘薯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33%二甲戊灵5 025 m L/hm~2处理的防除效果最好,50%乙草胺3 750 m L/hm~2处理次之。甘薯田以阔叶杂草为主,2种除草剂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均较好。2种除草剂只有在高浓度下产生苗期药害,但在甘薯旺长期药害症状全部消失,对甘薯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为秋冬薯区的甘薯田杂草防除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巴西牵牛试管苗检测甘薯组培苗病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改进甘薯组培苗的病毒检测工艺,以甘薯病毒指示植物巴西牵牛(Ipomoea setosa)种子在MS+GA3 2.0 mg/L培养基上萌发苗的茎尖为外殖体,在MS+IBA 0.2 mg/L的培养基上茎尖能够发育成完整的试管植株且能够以单叶节扦插通过腋芽再植株生长方式快速繁殖;在试管中将巴西牵牛试管苗和甘薯试管苗茎段进行试管微嫁接后在MS0培养基上培养,15天后,与带病毒的甘薯试管苗嫁接的巴西牵牛茎段所带的叶片均表现出黄化、花叶等阳性反应。与不带病毒的甘薯试管苗茎段嫁接的巴西牵牛试管苗茎段所带的叶片都正常生长;用甘薯试管苗的无菌研提汁液感染巴西牵牛试管苗茎段切口后在MS0培养基上培养,15天后,被带病毒甘薯试管苗研提汁液感染的巴西牵牛试管苗茎段所带的叶片都表现出黄化、花叶等阳性反应,继续培养叶片枯死。被不带病毒甘薯试管苗研提汁液侵染的巴西牵牛试管苗茎段所带的叶片都能正常生长;以上2种方法可以替代传统的“巴西牵牛种子苗网室嫁接检测法”检测甘薯组培苗是否带有病毒。具有灵敏度高、检测结果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检测成本低、培养条件可控、不受季节性限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