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旨在探讨牛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感染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后PERK/ATF4/CHOP通路对NLRP3炎性小体的调控作用。在BCG单独感染或与PERK小干扰RNA共处理THP-1细胞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LRP3炎性小体相关分子和PERK/ATF4/CHOP通路标志性分子在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在BCG单独感染或与PERK抑制剂GSK2656157共处理THP-1细胞后,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LRP3炎性小体相关分子和PERK/ATF4/CHOP通路标志性分子在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ELISA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释放量,采用CCK-8方法检测THP-1细胞活率,采用免疫荧光检测NLRP3与ASC的共定位。结果表明:在BCG单独感染THP-1细胞不同时间后,PERK、NLRP3、ASC和Caspase-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升高,且在24 h达到最高(P<0.001),IL-1β和IL-18的释放随时间递增,24 h达到最高(P<0.001)。在BCG单独感染或与PERK小干扰RNA共处理THP-1细胞24 h后,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siNC+BCG感染组NLRP3、ASC、Caspase-1、PERK、ATF4、CHOP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01)上调,而siPERK+BCG感染组与siNC+BCG感染组相比,NLRP3等关键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下调(P<0.01,P<0.001);在BCG单独感染或与GSK2656157共同作用THP-1细胞24 h后,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BCG感染组NLRP3、ASC、Caspase-1、PERK、ATF4、CHOP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IL-1β和IL-18的释放极显著增加(P<0.001),细胞活率极显著下调(P<0.001),而BCG+GSK2656157感染组与BCG单独感染组相比,上述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下调(P<0.01),IL-1β和IL-18的释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减少,细胞活率显著上调(P<0.05),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NLRP3与ASC存在共定位,且GSK2656157可以极显著抑制BCG感染引起的NLRP3和ASC的表达上调(P<0.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ERK/ATF4/CHOP通路对BCG感染巨噬细胞后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猪源E.coli高致病性毒力岛(high pathogenicity island, HPI)对巨噬细胞焦亡的影响,以内毒素(LPS)联合三磷酸腺苷(ATP)建立焦亡阳性对照,使用E.coli WT株(E.coli HPI+)和前期构建的E.coli HPI敲除株(E.coliΔHPI)感染巨噬细胞,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运用PI染色观察细胞膜损伤情况;RT-qPCR测定NLRP3/ASC/Caspase-1焦亡通路中关键因子的mRNA水平;共聚焦观察NLRP3和Caspase-1的炎性复合体的组装;Western blot技术测定GSDMD和cleaved-GSDMD的表达。结果显示,与E.coliΔHPI组相比,E.coli HPI+焦亡通路关键因子NLRP3、ASC、Caspase-1、GSDMD及炎症因子IL-18、IL-1β的mRNA水平均升高;NLRP3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量升高,共聚焦观察到共定位;E.coli HPI+组的GSDMD及其活性形式cleaved-GSDMD的表达水平高于...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对猪血管内皮细胞(PAVECs)的损伤机制。采用ExPEC PPECC042野生株(WT)感染PAVECs 4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随后检测炎症、程序性坏死和焦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ExPEC PPECC042感染PAVECs导致细胞发生皱缩,甚至死亡;ExPEC PPECC042感染PAVECs后,炎症相关基因(IL-8、IL-6、IL-1β)的mRNA表达量均上调(P<0.01或P<0.05);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相关基因(RIP1、MLKL)的mRNA表达量上调(P<0.05);焦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IL-18、GSDMD、NLRP3)的mRNA表达量均上调(P<0.01或P<0.05)。上述结果表明,ExPEC PPECC042可能通过激活炎症、程序性坏死和焦亡信号通路导致PAVECs发生损伤。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索高铜对大鼠肝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试验选取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铜I组、高铜II组、高铜III组和高铜IV组,分别连续每天按体重灌胃0、20、40、80、160 mg·kg-1铜63 d,采集肝组织。使用ICP-MS测定肝组织铜含量,病理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和线粒体自噬小体,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Pink1、Parkin、LCB3、p6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着灌胃铜水平的增加,蓄积在肝组织中的铜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且长期高水平铜暴露会造成明显的肝组织结构破坏;随着铜暴露水平的增加,线粒体自噬和细胞焦亡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高铜Ⅱ组、Ⅲ组中PINK1和LC3II/LC3I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高铜Ⅱ组中p6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铜Ⅲ组NLRP3、Caspase-1、GSDMD、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高铜IV组表现为下调。高铜长期暴露可通过影响线粒体自噬和细胞焦亡诱导大鼠肝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试验用沙门菌刺激IPEC-J2,在特定时间收集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或ELISA检测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炎症反应相关蛋白和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以确定该沙门菌能够引起IPEC-J2损伤,并进一步采用NF-κB抑制剂和小干扰RNA预处理IPEC-J2,分析了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沙门菌引起IPEC-J2损伤中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沙门菌感染组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 mRNA表达量在感染后6和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8的生成量以及LDH释放量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极显著上升(P<0.01),NF-κB p65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1、3和6 h也呈极显著上升(P<0.01);细胞增殖蛋白cyclin D1和c-Myc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6、12和24 h呈显著下降(P<0.05),其转录调控因子β-catenin的mRNA表达在感染后24 h呈极显著下降(P<0.01)。与沙门菌感染组相比,抑制剂+沙门菌感染组ZO-1Occludin的mRNA表达量在12和18 h呈极显著增高(P<0.01),而NF-κB p65、TNF-α和IL-8的表达以及LDH释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siRNA-β-catenin+沙门菌处理组的β-catenincyclin D1和c-Myc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呈极显著降低(P<0.01),LDH释放量在6和12 h均呈极显著增加(P<0.01),但在18 h增加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沙门菌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加重了细胞损伤;同时,沙门菌抑制了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了细胞增殖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影响了细胞修复,从而出现细胞损伤与细胞修复之间的失调,最终呈现出细胞损伤。本试验从NF-κB/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角度揭示了沙门菌引致IPEC-J2损伤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究褪黑素(MT)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海马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40只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ON组)、模型组(LPS组)、褪黑素干预组(LPS+MT组)及褪黑素组(MT组)。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大鼠10 mg·kg-1MT和/或10 mg·kg-1LPS,4 h后,采用旷场试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试验结束称大鼠体重,解剖取海马称重并计算海马体系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切片中海马区域病理变化;RT-PCR技术检测海马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IL-10及TGF-β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组大鼠自主探索行为减少、运动能力下降,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胞质固缩深染、胶质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促炎因子IL-1β、TNF-α及IL-6蛋白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而与LPS组相比,LPS+MT组大鼠自主探索行为增加、运动能力增强,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紧密,未见明显病变,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促炎因子IL-1β、TNF-α及IL-6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此外,MT组与CON组相比,所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MT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海马炎症反应,从而改善LPS造成的大鼠海马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4)在牛分枝杆菌卡介苗(BCG)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对脂肪酸代谢与自噬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敲减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中FABP4的表达,并结合BCG感染,采用免疫印记和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了FABP4蛋白表达、脂肪酸累积、脂肪酸β氧化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BCG感染极显著上调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FABP4的表达(P<0.001)并促进了脂肪酸的累积。FABP4小干扰RNA(siRNA-FABP4)能显著降低BCG感染后巨噬细胞中脂肪酸含量,伴随着肉毒碱棕榈酰移位酶1A(CPT1A)的表达上调(P<0.05),与ATP产量的提升(P<0.05)。同时,siRNA-FABP4极显著下调了自噬调控关键因子AMPK及自噬相关蛋白p-ULK1、ATG5、ATG7、ATG12和LC3B的表达(P<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BCG感染RAW264.7细胞过程中,下调了FABP4的表达,促进了脂肪酸的氧化,减少了巨噬细胞内脂肪酸的含量,并通过AMPK信号通路抑制了细胞自噬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究猴头菇多糖(HEP)预处理RAW264.7细胞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从Toll样受体3/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LR3/TRIF)信号通路解析HEP在调节MDRV所致的雏番鸭机体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机制并提供体外试验参考。试验设空白对照组(BCG)、病毒感染对照组(VCG)、HEP对照组(HCG)和HEP预防病毒感染组(HPG),RAW264.7细胞在MDRV感染12和24 h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TLR3、TRI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蛋白表达量;病毒感染24 h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IL-6、IL-1β、干扰素-β(IFN-β)的含量。TCID50检测结果表明,MDRV病毒的TCID50为103.46。病毒感染后12 h,细胞未出现明显变化;病毒感染后24 h,细胞变圆;病毒感染后36 h,细胞大量死亡。MDRV在RAW264.7细胞中的复制结果显示,在感染病毒12~24 h内,σNS的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在24~36 h,σNS的表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CG组细胞TLR3、TRIF和TRAF6蛋白的表达量在感染后12和24 h均显著升高(P<0.05),HCG组TRIF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HPG组的σNS、TLR3、TRIF和TRAF6蛋白表达量在病毒感染12和24 h均显著降低(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CG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L-1β和IFN-β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HPG组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IFN-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HEP可调节MDRV感染诱导RAW264.7细胞TLR3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抑制TLR3信号转导通路下游产物TNF-α、IL-10、IL-6和IL-1β的过度表达,同时上调IFN-β的表达,从而抑制MDRV在RAW264.7细胞中的复制。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对BCG介导的RAW264.7细胞自噬和促炎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用BODIPY染色和游离脂肪酸定量试剂盒检测BCG感染后RAW264.7细胞中脂滴聚集情况以及脂肪酸含量;Western blot检测BCG感染对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CPT-1A)表达的影响;Etomoxir (100 μmol·L-1)预处理细胞2 h后,BCG感染细胞6 h,检测RAW264.7细胞中BCG存留量,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和溶酶体蛋白(Rab7)的表达情况;用免疫荧光方法和mRFP-GFP-LC3荧光双标腺病毒分别检测自噬小体聚集和自噬流;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情况以及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含量。结果显示,BCG感染促进RAW264.7细胞中脂滴聚集和CPT-1A的表达,而游离脂肪酸含量降低;Etomoxir预处理抑制了细胞中BCG存活,并上调了Beclin1、LC3-II和Rab7表达,且细胞中出现大量自噬小体聚集,自噬流增强,却抑制了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 mRNA表达与分泌。综上表明,抑制FAO可促进BCG感染诱导的RAW264.7细胞自噬,并抑制BCG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究S100A12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PAM)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及吞噬中的作用。PAM细胞接种APP菌株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炎性细胞因子和S100A12的mRNA表达水平;构建S100A12重组蛋白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用MTT法检测其对PAM的细胞毒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0、5、50和500 ng/mL) S100A12重组蛋白对PAM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S100A12干扰质粒,用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干扰效率及其对APP感染PAM后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平板计数法检测S100A12表达对APP的黏附侵袭及其在PAM细胞内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APP感染促进PAM中IL-6、IL-8、IL-18、IL-1β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同时也促进S100A12的表达,且该表达随APP感染剂量增大及时间的延长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P<0.01)。5、50和500 ng/mL重组蛋白S100A12对PAM均没有毒性。5和50 ng/mL的重组蛋白S100A12均可显著促进PAM中IL-6、IL-8、TNF-α、IL-1β、IL-21和IL-5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P<0.05),而高浓度的S100A12重组蛋白则对上述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无影响(P>0.05)。干扰质粒可成功阻断S100A12蛋白的表达,与转染shNC的对照组相比,在APP诱导下转染shS100A12干扰质粒的PAM中细胞因子IL-6、IL-8、IL-1β和IL-5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且细胞凋亡率也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扰PAM中S100A12蛋白的表达可显著增强APP对PAM的黏附侵袭能力及其在PAM内的存活能力(P<0.05),相反,体外添加S100A12重组蛋白则显著抑制APP对PAM细胞的黏附侵袭及其在PAM内的存活(P<0.05)。以上研究表明,S100A12具有增强APP感染后PAM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APP诱导的PAM凋亡和降低APP对PAM的黏附侵袭及其在PAM内存活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APP感染过程中S100A12对PAM调控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对BHK-21悬浮细胞内质网应激及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影响。【方法】将悬浮的乳仓鼠肾细胞(BHK-21)以感染复数(MOI)0.01接种PRV,分别在接毒后12、24、36、48和56 h取样,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按Reed-Muench法检测病毒滴度,筛选病毒接种处理的合适时间;以不接毒细胞作对照组,分别在感染后12、24、36和48 h取样,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UPR的3种感受蛋白(PERK、IRE1、ATF6)相关通路中基因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接种PRV同时分别加入0、0.001、0.005、0.01和0.02 μmol/L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毒胡萝卜素(Tg)和0、20、40、80和160 μmol/L内质网应激抑制剂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48 h收集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和细胞存活率。【结果】PRV感染56 h细胞存活率低于70%,感染48 h时病毒滴度达到最高(8.1 lg TCID50/mL),因此后续试验分别在接毒后12、24、36和48 h取样。与对照组相比,PRV感染36和48 h GRP78转录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PERK通路中,转录激活因子4(ATF4)转录水平在PRV感染36、48 h均极显著升高(P<0.01),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34(GADD34)转录水平在PRV感染36 h显著升高(P<0.05)、48 h极显著升高(P<0.01),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P-eIF2α)蛋白水平在PRV感染36、48 h均极显著升高(P<0.01);IRE1通路中,PRV感染组细胞36 h后多以剪切形式sXBP1存在,同时下游p58IPKmRNA水平在36 h显著增加(P<0.05),p58IPK和EDEM mRNA水平在48 h均极显著增加(P<0.01);ATF6通路中,PRV感染不同时间ERp57、PDI、Calnexin和Calreticulin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0 μmol/L组相比,0.01和0.02 μmol/L Tg极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1),0.005和0.01 μmol/L Tg均极显著增加了PRV病毒滴度(P<0.01)。【结论】PRV感染可以诱导BHK-21悬浮细胞内质网应激,激活UPR的PERK和IRE1信号通路,说明PRV利用内质网应激增强其复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验证黑种草子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究其机制,为其临床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6只3周龄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黑种草子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黑种草子粉剂组及水飞蓟宾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10 mL/kg 60%酒精灌胃,每天1次,连续15 d。第16天,黑种草子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8、4、2 mL/kg黑种草子提取物,每天1次,连续10 d后处死小鼠。计算各组小鼠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制备肝脏石蜡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上升(P<0.05),肝细胞出现明显颗粒变性,水泡变性,核溶解,界限区分不清,肝索消失;血清ALT、AST活力显著上升(P<0.05),SOD、CAT、GSH-Px活力显著下降(P<0.05),说明肝损伤模型建立成功,且肝脏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黑种草子提取物各剂量组血清ALT、AST活力均呈下降趋势,SOD、CAT、GSH-Px活力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剂量组上述各指标均呈显著差异(P<0.05),肝脏组织结构明显改善,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剂量(8 mL/kg)黑种草子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肝损伤小鼠的抗氧化水平,且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而减少IL-1β的合成,从而改善肝脏功能和修复受损的肝脏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芒果苷(mangiferin, Man)对鸭甲型肝炎病毒1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1,DHAV-1)致鸭胚肝细胞(DEHCs)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从14日龄SPF级麻鸭鸭胚肝脏组织分离原代DEHCs,用含不同浓度芒果苷(0、5、10、20、40、80和160μmol/L)的培养液培养48 h后,通过CCK-8法检测其安全浓度范围;用安全浓度的芒果苷培养DEHCs 12、24和48 h后,检测培养液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判定芒果苷对DEHCs的毒性作用。将DEHCs分为对照组(Mock)、模型组(Model)、芒果苷组(Man10、Man20和Man40)和利巴韦林组(Rib),每组3个重复,所有组细胞血清饥饿培养12 h后,Mock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基,Model、Man10、Man20、Man40和Rib组用DHAV-1(MOI=1.0)攻毒2 h后,Model组更换为含10%FBS的DMEM培养基,Man10、Man20、Man40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20和40μmol/L芒果苷,Rib组添加1μm...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Toll样受体(TLRs)介导的信号通路在马链球菌马亚种(S.equi)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的作用,收集S.equi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RAW264.7细胞,提取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Toll样受体1、2、6(TLR1、TLR2、TLR6)、接头蛋白骨髓分化蛋白88(MyD88)及细胞因子IL-1、IL-6、IL-10、IL-12、TNF-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equi感染RAW264.7细胞后6h时,TLR1、TLR2、TLR6与MyD88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感染后12h时,TLR1、TLR2和TLR6mRNA表达量未出现明显上升(P>0.05),而MyD88mRNA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感染后24h时,TLR1、TLR2和TLR6mRNA表达水平出现极显著升高(P<0.01),MyD88mRNA表达没有显著变化(P>0.05),且IL-10和IL-12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IL-1、IL-6和TNF-αmRNA水平均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TLRs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S.equi感染RAW264.7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阐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脂蛋白对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野生株SA113(WT SA113)和SA113 lgt::ermB脂蛋白表达缺失菌株(SA113Δlgt株)体外感染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WT SA113感染组(MOI:3:1)、SA113Δlgt感染组(MOI:3:1)。采用ELISA法检测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趋化因子(RANTES)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脂蛋白对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WT SA113感染组和SA113Δlgt感染组均可显著上调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中TNF-α、RANTES、IL-10分泌量以及WT SA113感染组TLR2、NLRP3基因表达水平(P<0.05),而TLR4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WT SA113感染组相比,SA113Δlgt感染组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中TNF-α、IL-1β、RANTES、IL-10分泌量以及TLR2(12 h除外)、NLRP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1型巨噬细胞对SA113Δlgt株的吞噬作用显著低于对WT SA113株的吞噬作用(P<0.05)。综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脂蛋白在M1型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中主要通过激活TLR2和NLRP3受体,诱导细胞因子TNF-α、IL-1β、RANTES和IL-10的产生和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