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有囊膜的DNA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自然感染条件下,非洲猪瘟(ASF)的潜伏期为3~21天,感染猪在潜伏期即可排毒,临床症状出现后可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大量排毒。ASFV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尸体中可存活6个月以上,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数年,在腐败的血液中可存活15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目前常用商品化非洲猪瘟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参考OIE推荐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荧光定量PCR方法合成引物和探针,建立非洲猪瘟病毒qPCR检测方法(OIE-qPCR);并与市面4种ASFV检测试剂盒进行了比较.以人工合成的ASFV p72基因TA克隆重组质粒为阳性标准品,OIE-qPCR可以检测到10~1...  相似文献   

3.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家猪、野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动物传染病,非洲猪瘟病毒对热的耐受性不高,一般60℃即可将其杀灭,一般的消毒剂也能将非洲猪瘟病毒杀灭,非洲猪瘟感染的病猪临床表现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好识别,猪群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最高可达100%。  相似文献   

4.
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而引发,具有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患猪感染之后症状显著,死亡率极高。随着中外贸易的频繁往来,非洲猪瘟这一疫情开始传入我国。文中叙述非洲猪瘟的传播和扩散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本文对生猪屠宰企业如何做好防控非洲猪瘟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强,对猪场周边及内部环境进行监测预警尤为重要。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本文就非洲猪瘟防控中环境样品的监测意义及应用、环境样品的采样方法及技术流程等环节进行论述,为猪场环境样品监测提供技术参考,以期能更有效的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8,(23)
正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目前全球养猪业三大重点疫病之一,也是目前热点动物疫病之一。它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截止到目前人类仅知的病毒基因组为DNA的虫媒型、强传染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动物传染病。其宿主范围囊括了所有的猪科动物;野猪和钝圆软蜱是ASFV感染的自然宿主,而家猪是最易感的宿主;在非洲成年疣猪只表现  相似文献   

8.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应加强非洲猪瘟预防工作,加强场内消毒,做好生物安全防护,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结合实践经验中提出采取分级管理,单元防控,严格申报,全程监管,上下联动,应急处置等一系列建议,与大家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9.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ASFV的分子基础与机体组织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仍不甚清楚。通过观察多例非洲猪瘟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物质沉着部位,结合前人的报道和临床特点,发现免疫器官病变严重程度依次为:脾腹股沟淋巴结肠淋巴结颌下淋巴结扁桃体;其它脏器病变严重程度:肠道肾肝肺心;肠绒毛乳糜管内呈现棕黄色ASFV阳性物质。提示ASFV可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入侵机体。所有组织出血部位、淤血血管内红细胞ASF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反应,说明ASFV易与红细胞结合。推断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或为:ASFV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入侵猪体后,被机体扁桃体、颌下淋巴结或肺脏的巨噬细胞和机体内皮细胞吞噬,介导ASFV接触红细胞并结合,破坏红细胞系统,导致机体大量、广泛出血。  相似文献   

10.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野猪而引发的一种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急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还没有针对ASFV的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控该病的首要任务.本文依据NCBI发布的ASFV毒株VN/QP-ASFV1(2019)的功能基因组信息,总结了主要的已知功能蛋白种类及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对国内外有关ASFV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病原学和免疫学角度对ASFV传统减毒活疫苗与重组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功能基因组学角度分析了ASFV感染与免疫机制.这可为ASF的防控与疫苗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一种快捷高效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ASFV B646L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非洲猪瘟Taqman荧光定量(ASFV-qPCR)检测方法,验证其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与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PCV)、猪细小病毒(PP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均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能检出10拷贝阳性质粒DNA;重复性好,组内和组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5%。本研究为非洲猪瘟快速诊断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进一步开发ASFV多重荧光PCR检测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只感染家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潜伏期4~19d不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世界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我国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猪或野猪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极高、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的动物传染病,是当前严重威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本文就该病的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临床特征等,阐述如何做好该病的防控。1非洲猪瘟(ASF)的发病情况1.1非洲猪瘟(ASF)在国外流行发病情况非洲猪瘟(ASF)首次于1921年在非洲东部国家肯尼亚被确诊发现,近30来年,该病一直流行于非洲以南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而诱发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此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文章从生物安全管理角度出发,注意引种的安全管理、注意喂料的生物安全、严格分区管理降低传播风险、严格场内消毒管理制度等4个关键技术环节,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做要点阐述,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非洲猪瘟疫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没有疫苗和药物可以治疗,猪一旦得病只有死路一条,非洲猪瘟的蔓延带来了极大经济损失。该文通过分析非洲猪瘟的病原学、流行学,提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除了常谈的猪场防控外,还总结了海关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以猪急性发病、高死亡率为典型特征的病毒病,其病原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ASFV)在中国的暴发给中国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p72蛋白是ASFV的主要衣壳蛋白,能够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常被利用于检测试剂盒的备成.[方法]构建了p72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洲猪瘟病毒(ASFV)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本研究构建了类弹性蛋白(ELP)标签与ASFV p35融合表达载体,利用相变循环分离纯化融合蛋白后,用烟草蚀纹病毒蛋白酶(TEVP)切除ELP标签,制备获得无标签p35蛋白,以此为包被抗原,通过一系列的条件摸索和优化,建立ASF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显示,ELP-p35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80 000;制备获得的无标签p35蛋白能够被非洲猪瘟阳性血清所识别;抗原包被最佳质量浓度为2.00μg/ml,待检血清最佳稀释比例为1∶200,二抗最佳稀释比例为1∶10 000,阴性和阳性判定阈值OD450为0.171;与口蹄疫病毒(FMD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和伪狂犬病毒(PRV)等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批内、批间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都小于5.000%,重复性好;可检测400倍稀释的血清,敏感性较高;与商品化检测试剂盒(ING)检测结果的符合率高达100%。结果表明,用本研究制备的A...  相似文献   

18.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源于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所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是以蜱和野猪为天然宿主。ASFV感染能够导致家猪及野猪直接死亡,死亡率近乎100%。目前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均出现大面积爆发,却尚未出现对该病毒进行预防的商业化疫苗。因此,需要对病毒基因组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不同地区发生的ASFV全基因组进行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保守区域检测等,获得与ASFV毒力、进化等相关的基因片段,并研究这些基因片段在不同区域的病毒株中的关系。结果表明:Ⅶ与Ⅱ基因型相比较,后者出现很多大片段基因序列的增加,这些增加的片段主要出现在V110、360、505/530多基因家族中。其中,对多基因家族中MGF 505/530-7R、MGF360-1L基因研究分析表明,不同基因型之间由于这些基因的差异影响巨噬细胞的存活能力、病毒复制强弱与病毒变异和进化有关,结果为研究病毒进化及未来病毒疫苗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抗性,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以防控非洲猪瘟。【方法】通过红细胞吸附试验和qPCR试验验证不同理化因素(包括静置、温度、UVC照射、室内外干燥、阳光暴晒和消毒剂)对ASFV的灭活效果。【结果】UVC照射30 min即可灭活病毒,照射时间越长,ASFV核酸降解越严重;室内干燥2.5 d、室外干燥1.5 d、阳光暴晒30 min均可灭活ASFV,但不能降解ASFV核酸;常见消毒剂对ASFV的杀灭效果良好,各消毒剂按照推荐稀释浓度室温作用15或30 min,除碘酸混合溶液外均能使ASFV完全失活;温度升高(4、25和37℃)会增强消毒剂的消毒作用;有机物FBS的存在会削弱消毒剂的作用,且随FBS体积分数增加(0、10%和30%)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会降低。【结论】本文系统研究了常见的理化因素对ASFV灭活效果的影响,有助于全面了解ASFV生物学特性,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迪  刘迪  刘林  王众  郑宁  郑业鲁 《广东农业科学》2019,46(11):104-11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es,ASFV)引起的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各年龄段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由于ASFV本身的复杂性及对毒力因子和相关保护基因的了解不足,暂无有效疫苗和针对性药物。自2018年8月我国首次报道非洲猪瘟疫情以来,ASF给我国养猪业绿色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对ASF的成功防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快速可靠的实验室诊断、猪群疫情的隔离扑杀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两方面综述了当前非洲猪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普通PCR、荧光定量PCR、数字PCR、等温扩增技术等,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红细胞吸附反应、ELISA、免疫层析试纸条法、免疫印迹等,以期为不同条件下非洲猪瘟诊断提供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