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四倍体。精子遗传失活采用紫外线照射法,紫外线照射时间1 min、紫外线照射剂量1 500-W.cm-2。诱导雌核发育四倍体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诱导持续时间(A)设35,45,55 min;处理起始时间(B)10,15,20 min;6-DMAP浓度(C)设300,450,600μmol.L-1等三水平,试验重复二次。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检查采用染色体计数法。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处理起始时间15 min、6-DMAP浓度450μmo.L-1、诱导持续时间45 min;三因素主次顺序:6-DMAP浓度→处理起始时间→诱导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
首先采用酸法提取纯化鲤鱼过敏原(胶原蛋白),依据美国药典提供的模拟胃液、肠液配方,分别利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对纯化的胶原蛋白进行酶解消化,以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测定纯化的胶原蛋白在体外模拟胃液、肠液中的消化稳定性及免疫原性.结果表明,鲤鱼胶原蛋白经模拟胃液(胃蛋白酶)消化15min出现较为明显的降解,消化1h的产物仍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经模拟肠液(胰蛋白酶)消化30min出现较为明显的降解,消化3h的产物仍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经模拟肠液(胰凝乳蛋白酶)消化1~4h均未出现明显降解,其消化产物仍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结果提示,鲤鱼胶原蛋白的耐消化性及免疫原性可能是导致食物性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采用细胞松弛素B(CB)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CB浓度为0.25mg/L,处理时间约20分钟,诱导三倍体的倍化率可达75%,至D型幼虫的孵化率为40-50%。1992-1996年其培育出三倍体贝苗1846.4万枚。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诱导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采用细胞松弛素B(CB)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CB浓度为0.25mg/L,处理时间约20分钟,诱导三倍体的倍化率可达75%,至D型幼虫的孵化率为40-50%。1992-1996年其培育出三倍体贝苗1846.4万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草鱼模拟肠液配方。[方法]根据草鱼成鱼的肠道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pH以及钠离子环境,研制了一套草鱼成鱼的模拟肠液配方,并研究其在仿生消化仪上的应用。[结果]利用配制的草鱼模拟肠液进行体外仿生消化试验,发现饲料中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与真实值的绝对差值均在10%左右,达到仿生消化的目的与要求。此外,经过仿生消化,外源植酸酶能够显著提高干物质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和代谢能值,促进植酸磷的释放。[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草鱼的体外模拟消化提供更可靠的试验数据,并为水产其他动物模拟肠液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酸酶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饲料酶制剂之一,明确其在动物消化道环境中的稳定性对于其应用及作用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体外建立了胃、肠两种模拟消化体系,取不同消化时间的样品进行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在模拟胃液中植酸酶蛋白经60 min处理未被消化,而在模拟肠液中处理15 min内被全部消化,表明转植酸酶玉米种子中的植酸酶蛋白在模拟胃液中极难被消化,可稳定存在,在模拟肠液中可被消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捕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品贮藏稳定性,牡蛎(体质量为102.3 g±5.1 g)经海上采捕、陆地运输、运抵实验室后,研究了其贮藏(4℃,4 d)过程中干藏及复水对其生化特性的影响,贮藏分为干藏组和干藏-复水处理组,试验分析了牡蛎闭壳肌中ATP及其关联物含量、腺苷酸能荷(AEC)值、K值、pH值的变化,以及软体组织中蛋白质、糖原、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捕后淡水冰降温及干藏(0~6 h)导致软体部分的糖原、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从25.6、10.0 mg/g降至17.3、 7.5 mg/g,闭壳肌中的ATP含量也发生损失;运抵实验室进行了海水处理后,干藏过程中(6~24 h)糖原和甘油三酯含量分别恢复至24.2、 10.9 mg/g,24 h后又呈逐渐下降趋势,ATP含量也从0.76 nmol/g恢复到1.15 nmol/g,干藏-复水组的AEC值更稳定,肌肉pH值变化更小。研究表明,捕后淡水冰降温及干藏对牡蛎的贮藏稳定性影响较大,但在干藏过程中增加复水处理,有利于提高牡蛎活品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牡蛎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精子遗传失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紫外线照射法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进行不同照射剂量和照射时间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精子与正常的太平洋牡蛎的卵进行授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精子厚度为1mm时,紫外线的最佳照射时间为1min、最佳照射剂量为1500μW/cm^2,受精率为87.74%,早期胚胎成活率为92.97%,单倍体率为96.24%。实验中,在担轮幼虫期利用染色体计数和流式细胞仪测定单倍体率,并从早期胚胎存活率上观察到“Hertwig”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分析比较了鲢鱼在0和4℃下冷藏14 d过程中肌肉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种温度下冷藏,肌浆蛋白降解均不显著,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肌球蛋白重链在0℃下冷藏14 d,4℃下冷藏11 d后发生明显降解;α-辅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在2种温度下冷藏均呈逐渐降解的趋势,且在4℃下冷藏降解更为显著;原肌球蛋白在0和4℃下冷藏2 d后均开始降解,此后于0℃冷藏蛋白无明显变化,但于4℃冷藏11 d后降解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虾原肌球蛋白和卵清蛋白分别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肺上皮损伤,以同等剂量的虾原肌球蛋白(虾原肌球蛋白、虾原肌球蛋白含佐剂)或卵清蛋白(卵清蛋白、卵清蛋白含佐剂)每周腹腔注射致敏小鼠1次,连续3周,再进行持续7 d的抗原滴鼻激发诱导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测定肺指数,采用天狼星红染色法观察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PAS染色法观察肺组织支气管黏膜上皮增生和分泌黏液情况;q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上皮源性相关因子Tslp和IL-25,以及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Ocln和Cldn18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虾原肌球蛋白组(虾原肌球蛋白、虾原肌球蛋白含佐剂)、卵清蛋白含佐剂组均能诱导出明显的肺指数升高,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支气管黏膜细胞高分泌,肺组织上皮源性相关因子Tslp和Il-25的mRNA水平上调,上皮屏障紧密连接蛋白Zo-1、Ocln和Cldn18表达下调,但卵清蛋白组未见明显改变。在含佐剂组,虾原肌球蛋白组与卵清蛋白组相比,其诱导的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肺组织Tslp和Il-25 mRNA水平上调和Zo-1 mRNA水平下调更明显。这一研究提示虾原肌球蛋白能诱...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长牡蛎四体诱导的新技术。采用长牡蛎二倍体卵子与精子授精,用1.5mg/dm^3CB在受精后4min处理受精卵40min抑制第一和第二极体排放诱导四倍体,获得稚贝(1-3mm)2000粒,其中四倍体占85%,三倍体占5%,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占10%。本文首次报道可存活的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稚贝。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长牡蛎四体诱导的新技术。采用长牡蛎二倍体卵子与精子授精,用1.5mg/dm^3CB在受精后4min处理受精卵40min抑制第一和第二极体排放诱导四倍体,获得稚贝(1-3mm)2000粒,其中四倍体占85%,三倍体占5%,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占10%。本文首次报道可存活的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稚贝。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外观、组织切片、蛋白质和糖元含量等方面分析了长特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外套膜的差异。与二倍体相比,三倍体外套膜厚、不透明、呈乳白色、结弱组织较厚,糖原含量高3.9倍。  相似文献   

14.
长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外套膜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外观、组织切片、蛋白质和糖元含量等方面分析了长特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外套膜的差异。与二倍体相比,三倍体外套膜厚、不透明、呈乳白色、结弱组织较厚,糖原含量高3.9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获得制备牡蛎多糖的最佳分离工艺。[方法]利用超滤膜对牡蛎多糖进行分离,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牡蛎多糖通过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分子量分布并优化超滤膜分离工艺。[结果]试验表明,选择截留分子量10 kD的超滤膜分离牡蛎多糖,膜通量较好,截留液中牡蛎多糖的分子量为1.2×10~3kD,透过液中的分子量为4.4 kD。正交试验表明,影响膜通量的主要因素是料液温度,其次是膜分离操作压力,pH影响较弱。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及膜的使用寿命等多方因素,超滤膜分离最佳工艺为料液温度30℃、压力0.04 MPa、pH 7.0。[结论]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牡蛎多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试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规格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3n)和二倍体(2n)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试验设12、18、24、30℃4个温度水平,并根据牡蛎倍性、规格分别设3n-L、3n-M、3n-S、2n-L、2n-M、2n-S 6个组别。结果表明:在12~24℃条件下,牡蛎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在24℃时达最大值,之后,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n和2n牡蛎软体部干重(W)与耗氧率(R)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R=aWb-1,3n的a值为1.532~1.737,b值为0.728~0.887,2n的a值为1.197~2.173,b值为0.823~0.854。牡蛎软体部干重(W)与排氨率(N)的关系符合幂函数N=c Wd-1,2n的c平均值为194.992,d平均值为0.669;3n的c平均值为251.746,d平均值为0.611。以体重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引起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倍性效应引起排氨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3n的排氨率大于2n,倍性效应引起的耗氧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影响太平洋牡蛎人工苗种培育的主要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太平洋牡蛎苗种培育期间,亲贝产卵与授精,幼虫密度,饵料类别,固着基处理及投放等主要生态因子对幼虫孵化,生长发育与变态固着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把握好上述因子及参数,可提高幼虫的成活率及变态率,确保稳定的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激活蛋白激酶的活性提高羊肉肌原纤维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分析磷酸化水平的提高对羊肉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收缩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蛋白质磷酸化对羊肉肌肉嫩化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添加蛋白激酶A激活剂Forskolin、蛋白激酶C激活剂佛波酯(PMA),提高蛋白激酶的活性,改变羊肉肌原纤维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比较激活剂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条带降解程度、肌节长度等指标的差异,确定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对羊肉肌肉收缩和肌肉降解的影响。【结果】将羊肉样品在蛋白激酶溶液中培养24 h,在培养结束后1、2和4 h,PMA处理组(PKC激活组)的蛋白激酶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在培养后1和4 h,Forskolin处理组(PKA激活组)的蛋白激酶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MA处理组和Forskolin处理组的最高蛋白激酶活性出现在培养后1 h。Forskolin和PMA通过提高激酶活性显著提高肌联蛋白(Titin)、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osin binding protein C)、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肌球蛋白轻链2(Myosin light chain 2)等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没有显著变化,Forskolin组和PMA组的蛋白质降解程度及肌节长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肌原纤维蛋白磷酸化水平提高不利于羊肉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另一方面,磷酸化水平可能通过对肌球蛋白轻链2的作用增强羊肉肌肉的收缩作用力,通过促进相邻原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促进肌细丝收缩,影响肉的僵直进程和嫩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加热对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结构与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加热温度对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和凝胶特性的影响,并探讨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与凝胶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活AA鸡20只(40日龄)屠宰,取鸡胸肉在-18℃下储存,用于提取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用圆二色谱(CD)研究加热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的变化;使用流变仪测定加热温度对肌原纤维蛋白的流变性质参数储能模量G’和相位角正切值 (Tanδ)的影响;将肌原纤维蛋白在不同温度下制备成凝胶,运用质构仪研究成胶温度对凝胶硬度和弹性的影响;用低场核磁共振仪(NMR)测定不同加热温度下成胶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弛豫时间T2,以此研究不同温度下制得凝胶的水分布特性。利用SPSS17.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等处理,以便阐明加热温度与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及其凝胶特性的关系。【结果】加热温度显著影响肌原纤维蛋白的二级结构。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逐渐降低。在30℃时α-螺旋含量为95.77%,加热温度在30-40℃以及70-80℃之间时α-螺旋含量变化很小,在40-70℃之间显著下降(P<0.05),到80℃时下降到45.05%。 β-折叠含量在30-45℃之间随温度上升缓慢增加,在40-70℃之间显著增加(P<0.05),超过70℃后含量仅略有增加;在30-80℃加热范围内,β-折叠含量从0.20%增加到12.65%。α-螺旋含量降低代表蛋白质分子展开程度增加,而β-折叠含量增加代表蛋白质分子间聚集程度增加。加热温度影响肌原纤维蛋白的流变性、质构特性和水分布特性。G’开始增加时的温度为42℃,表明肌原纤维蛋白在此温度下开始胶凝。在42-50℃之间,G’迅速增加到峰值177 Pa,之后G’迅速下降 (50-55℃),在55-75℃范围内G’再次快速增加;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硬度在40-75℃内随温度上升而显著增大,在75℃时硬度达到最大值51.4 g。凝胶弹性在55℃达到弹性最大值0.754;在NMR图谱中T2有 3个峰,其中T22表示不可移动水,肌原纤维蛋白成胶温度在40-60℃内的凝胶T22值随加热温度上升从403.7 ms降到265.6 ms,即T22向快弛豫方向移动,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移动性降低。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加热温度、β-折叠含量与凝胶G’和凝胶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均高于0.849,说明加热引起了蛋白质分子展开、聚集、并导致蛋白质分子胶凝、凝胶的G’及硬度显著变化。α-螺旋、β-折叠含量与凝胶的弹性和T22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加热温度对α-螺旋含量、β-折叠含量和G’的影响,发现加热温度超过40℃时,加热同时导致肌原纤维分子展开、分子间聚集和胶凝;并发现展开后的肌原纤维蛋白分子部分重排成β-折叠结构是导致凝胶G’增加的关键因素;分析加热温度对β-折叠含量和凝胶硬度的影响,发现β-折叠结构含量增加也是导致凝胶硬度增加的关键因素。【结论】肌原纤维蛋白从30℃加热到80℃时,其α-螺旋含量显著下降,β-折叠含量显著提高,加热引起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肌原纤维蛋白在42℃开始胶凝。凝胶硬度在75℃时达最大值51.4 g。加热温度、β-折叠含量与凝胶的G’和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加热过程中β-折叠含量增加是导致凝胶G’和硬度增加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