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种植密度与产量密切相关,是农业生产中重要技术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杂交油葵G101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生物产量、群体生物产量、单盘籽粒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均随密度的升高呈规律性变化,单株生物产量和群体生物产量分别符合W=1/(a bx)和W=x/(a bx)模式,单盘籽粒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分别符合W=ae^bx和W=axe^bx模式。株高、千粒重、盘径、茎粗符合Y=a bx方程,秕粒率符合Y=a bx cx^2的模式。试验得出最高群体生物产量为23691.06kg/hm^2和最大群体籽粒产量为3740.00kg/hm^2,最适密度为65759.19株/hm^2。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1987 ̄1993年肉类产量数据为依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河南主要肉类产量发展的GM(1,1)模型,对2000年肉类产量的发展作出预测,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河南畜牧业的发展,增加肉类产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5个具有超高产(单产超过汕优63)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单株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2)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3)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同步增加正是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Visual Basic6.0编程语言开发了YMapper产量分布图生成软件系统。研究了一种具有粗大误差数据过滤功能的局部平均插值方法,分析了产量分布图生成过程中涉及到的坐标系定义、产量数据分类与统计分析、图形配色与绘制等问题。对谷物和棉花等作物产量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联合收割机测产系统记录的产量数据文件进行处理,通过插值运算将离散分布的产量数据点生成连续的产量分布图;其误差数据过滤功能能够防止产量过低和过高的粗大误差数据点参与插值运算,使产量分布图的精度得到了保证。系统能够按照用户设置的分类和着色方式,将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情况以产量数据点图或产量分布图的形式显示。并且能够对作物的产量水平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12×6个小麦品系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供试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产量配合力与产量因素性状配合力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产量的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近似等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也近似等于生物产量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与收获指数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杂种F_1代的籽粒产量是各组合产量总平均值及其与9种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产量3因素的双亲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乘积相加的产物。此外,还讨论了根据配合力选配强优势组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忠强 《新农村》2009,(5):16-17
近年来,诸多因素影响到了棉花生产的发展,导致产量降低,植棉效益下降。在调查中发现,棉花生产中主要有以下九个问题对产量影响较大,棉农可根据往年的教训,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促进2009年棉花产量有一个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系统研究了种植密度,氨素施量及运筹方式,播种期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产量、1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群体动态等一系列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吨粮系统中各栽培因子的理学分析了产量构成、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与产量的关系,找出了诸项指标的适宜值,实现了栽培措施的定调控。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了河南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通过趋势产量、气象产量的分解与拟合,分析了气象产量的周期波动,并用余弦曲线拟合了气象产量的趋势规律,改进了滑动平均预测法,求出气象产量的拟合值,并估计出随机项产量。最后给出了农作物产量的预测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9.
基于年景变化的施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作物产量预报的研究方法,以现代娄理统计方法为手段,以北京地区30余年小麦产量、气象数据时间序列为材料。通过定性划分作物产量年型,给出了基于年景变化放肥决策的一般方案。这对传统的肥料一作产量施肥模型业说,是一种研究领域上的后宽。  相似文献   

10.
1.2005年水果产量增长幅度有所降低有的地区果品产量是绝对减少的,连续多年产量猛增带来的销售压力弱化,2001~2005年园林水果产量年度增长分别为6.4%,4.8%,8.6%,11.2%。5.3%。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种期对复种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不同播种期复种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复种大豆产量依次递减,以7月6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因此认为,复种大豆应尽可能早播种,一般应在7月10日前播种为宜,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三基基因型棉花在二种密度、三个播期下的植株产量分布。结果表明:植株总的产量截留百分率为34.75,在产量截留中,果枝的产量贡献为65%,营养枝占35%。  相似文献   

13.
对芝麻9个品种9个数量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的关闻度大小顺序为: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始蒴高度>株高>全生育期>分枝数>空稍高度,芝麻产量主要取决于与其关联度较高的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收入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居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福祉,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研究新疆农民收入问题对于新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疆统计年鉴》中2012-2021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新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农产品产量角度探讨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问题。结果表明:粮食产量、特色林果产量、禽蛋类产量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豇豆品种(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个长豇豆品种(系)中,“2078”鲜荚产量最高,折合单产(公顷产量,下同)26107kg,比对照种之豇28-2增产31.7%,达极显水平;种子产量与对照种差异不显;具有荚角长、荚形好、鲜荚采收期长的特点。“2231”种子产量最高,折合单产674.5kg,比对照种增产11.4%,达显水平,其鲜荚产量与对照种差异不显,并具有鲜荚青绿、荚面平整、商品品质好的特点。以上两个品种可在生产上推广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专家大田测产有关资料,对皖麦2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皖麦29的产量变异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引起;皖麦29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贡献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皖麦29每公顷6750kg以上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00~675万/hm2,平均每穗30~33粒,千粒重42~43g。同时指出为达到上述群体结构,皖麦29在高产栽培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水稻旱育秧最适合的移栽秧龄,试验对早稻旱育秧秧龄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35 d 秧龄产量最高,呈现出秧龄越小产量越高、秧龄越大产量越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宁夏水稻育成新品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1年间在农作物所水稻育种试验中参加品种比较及区域试验的262个水稻新品系的388次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熟组、早中熟组及优质米组3组的平均产量及最高产量的差别并不大。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中,千粒重、实际产量较小,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小。每穗实粒敷变化幅度大于收获穗数;从偏相关系数看,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依次是每穗实粒数、收获穗数、千粒重,且都达极显著水平。在通径分析中,晚熟组新品系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则为收获穗数0.6112,每穗饱粒敷0.5451、千粒重0.3282,旱中熟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及收获穗数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338,0.4190,0.6151。  相似文献   

19.
淹水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正交组合试验设计,人工模拟研究了洪涝中各因素对棉花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天数,淹水深度,淹水生育期对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棉花蕾期对淹水最敏感,减产最严重,各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总铃数。  相似文献   

20.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包括每平方米穴数,每穴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各因素是构成产量大小的相互矛盾的统一体,目标产量计划管理栽培模式就是根据高产要求、地块地力和选定的品种的特性,采取农技措施,使各产量构成因素达到目标,从而实现高产的栽培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