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放流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6~1995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的97948万尾中国对虾种苗材料,研究了移植放流虾在放流海区及福宁湾海区的分布和移动规律,阐明了中国对虾已在东海南部福宁湾海区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然的生殖群体。此外,还分析了不同规格苗种的放流效益比较,得出在东吾洋放流平均体长在10mm的虾苗,其年均回捕率可达5.26%的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2.
东吾洋中国对虾的移植放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1990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种苗70919万尾,其中96.2%是末经中间培育,体长为8~15mm 的仔虾。共回捕对虾917t,年平均回捕率5.02%,优化了东吾洋对虾种类结构和数量组成。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性放流增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探讨了东吾洋中国对虾的放流时间、海区和增殖前景。 相似文献
3.
4.
5.
对虾放流增殖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放流增殖是我国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增殖工程,它符合于水产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生命力。实践证明,对虾放流增殖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深受公认和欢迎。邓景跃(1989)在对虾放流增殖的效果分析中指出:1985年—1987年海洋岛 相似文献
6.
分3个阶段总结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苗增殖效果,第一阶段(1985~1988年)放流效果好,回捕率高,平均投苗量7.6亿尾,平均捕捞产量2200吨,平均回捕率约11.6%,第二阶段(1989~1992年)放流数量多,但回捕率低,平均投苗量16.70亿尾,平均回捕率约6.7%,第三阶段(1993~1995年)平均投苗量7.18亿尾,平均回捕率约2.33%,回捕效果极差,下降原因:一是客观原因造成,如污染 相似文献
7.
自1984年山东省实施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工作以来,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几年的放流增殖验收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地区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苗种中间培育的好,有的中间培育差一些,其原因是还没 相似文献
8.
9.
10.
为提高海洋岛渔场中国对虾的回捕率,我们在黄海北部石城岛海域进行了放流中国对虾仔虾(体长10mm)的试验。测定了运输途中死亡率和突然死亡率,并进行了3次海上跟踪调查,估测放流后的相对资源量。本文报导了这次试验结果,并探讨了当前提高放流对虾回捕率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5~1992年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幼虾放流前后相对资源量资料,估算放流虾在混合虾群中占的平均比例约为92%,平均回捕率92%。放流量(X)与放流后相对资源量(Y)的关系为Y=2410X-1003X2,R=0898。经F—检验相关显著。结果表明:中等放流量才能获最好增殖效果;与最大渔获量相应的放流量约16亿尾;与最大相对资源量相应的放流量约12亿尾。描述了放流虾的死亡特征,并估算了各类死亡值。用Cohort分析方法估算了放流虾到开捕时(8月15日)的存活数量,平均占放流量的105%。渔汛的捕捞死亡率约082,自然死亡率011,其余007游出黄海北部去越冬场 相似文献
12.
浙江沿海没有中国对虾的自然分布。七十年代初引种南移至池塘获得成功。把中国对虾的南移从人工控制下的有限水体中向自然海域扩大,即进行人工放流与移植,是提高近海生产力的一个好途径。这对改变生态结构也有积极意义。了解、掌握放流移植虾群在港内的移动、分布、集群与出港规律是本项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移植虾群的移动和分布规律既显示出与它的发源地黄渤海相似的共性,又由于港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显示出自身的地理群特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闽东海区中国对虾放流虾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同渤海的中国对虾一样,放流虾也表现出雌雄生长差异。雄性体生长较快,而雌性虾体可达到更大的个体:在相同体长条件下,放流虾体重比渤海野生虾大;体重生长拐点在102日龄左右。据此,笔者认为在7月中旬开始捕捞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根据增殖对虾标志放流重捕和生产回捕的渔场统计资料、海洋水文及跟踪监测虾群的资料,对放流增殖对虾洄游分布和中心渔场变动进行了研究。据之分析表明:研究期内,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放流入海的幼对虾,主要生活在放流的湾内河口浅水区,并逐步向周围扩散索饵;8月上、中旬,主群陆续游出湾内的低盐高温区(盐度为28—30‰,温度为25—29℃),洄游分布在湾外5—15米水域;随时间推移,虾群逐渐趋向20米以深的高盐低温区(盐度为31—32.5‰,温度为20—23℃)索饵;10月下旬(底层水温18—19℃)为交尾盛期,11月上旬交尾结束,虾群分散进入越冬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病变的中国对虾溞状幼体组织学切片观察发现,病虾的肠粘膜、肌肉、神经索、心脏等组织器官普遍坏死。明显的特征是,角质层皮下组织的细胞核内有巨大嗜伊红染料的包涵体。故推论此病是由细小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对虾在池塘中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池养对虾生长情况的现场测量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求得体长及体重的生长方程式分别为:Lt=14.0733[1-e^-0.1403(t-0.8350)]和Wt=33.4479[1-e^-0.1403(t-0.8350)]^3,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t'=8.7。对虾在池塘中的实际生长速度由于受池塘生态环境及鲜活饵料供应的季节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分别在7月上旬、8月上旬及9月中旬出现三次生长高峰。适当减少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