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织叶野螟幼虫有7龄与8龄,以7龄为主,占82.98%。7龄组幼虫期为26.81d,8龄组30.99d;各龄幼虫头壳宽相差明显,幼虫头壳宽对数回归直线方程式,7龄组为logy=0.3188x-0.1313、8龄组为logy=0.3164x-0.1575。幼虫食叶量7龄组为91.34±2.42cm~2、8龄组为116.85±8.48cm~2,5龄至老熟幼虫食叶量占全期食叶量96%以上;幼虫食叶量对数回归直线方程式,7龄组为logy=0.4604x-1.5030、8龄组为logy=0.4002x-1.3636。幼虫期食叶量的多少与幼虫发育羽化为成虫,在雌、雄性方面无关。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双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桃红颈天牛幼虫作管氏肿腿蜂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其中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均能成功的繁育出管氏肿腿蜂,但在寄生成功率和单管出蜂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温度25℃、相对湿度30%~60%繁育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最高为100%,其次为家茸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为90%。平均单管出蜂量方面每头双条杉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131头,每头家茸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80头。综合天牛幼虫获取时间和出蜂量,双条杉天牛幼虫和家茸天牛均可成为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3.
红脂大小蠹取食量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红脂大小蠹成、幼虫取食量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发现幼虫取食量远较成虫为剧,其危害以幼虫为主,因此防治应在幼虫期前实施。  相似文献   

4.
弧目大蚕蛾幼虫取食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弧目大蚕蛾Neoris haraldi Schawerda幼虫5龄,平均龄期29.67 d。1龄幼虫取食量较少,平均日取食叶面积为4.25 mm2,2龄幼虫平均日取食叶面积为7.00 mm2,3龄幼虫取食量猛增,平均日取食叶面积为83.06 mm2,4龄幼虫平均日取食叶面积为231.90 mm2,5龄幼虫平均日取食叶面积为278.86 mm2。2龄以前幼虫食量较小,仅占全部食量的1.19%;3龄后幼虫食量占全部食量的98.81%。5龄幼虫日均食量较多,取食天数也达到8 d,占总取食量的52.35%,危害也较2龄以前的幼虫严重。弧目大蚕蛾幼虫头宽、体长、体重、取食量与龄期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幼虫的行为学特征,促进黄野螟无公害防治,以4龄黄野螟幼虫为研究对象,分析幼虫的取食偏好,利用野外及室内饲养观察分析黄野螟幼虫期的行为特征,采取不同温度条件分析幼虫在不同条件下的耐饥饿指数,采用浸叶法分析药剂对幼虫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黄野螟幼虫在防卫和化蛹时存在吐丝行为;偏好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嫩叶,取食嫩叶幼虫的相对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大于取食老叶幼虫。在10℃温度下,幼虫存活率最高;在25和30℃温度下,幼虫存活率较低。乙基多杀菌素和乙多·甲氧酰肼对黄野螟幼虫具有显著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海南凹鸠蛾1龄、4龄、5龄幼虫和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结果表明,1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分别为(-20.26±0.54)℃和(-19.03±1.29)℃,显著低于4龄幼虫和5龄幼虫和蛹;其他各虫态过冷却点顺序由低到高分别为蛹<5龄幼虫<4龄幼虫,冰点各虫态由低到高顺序为蛹<4龄幼虫<5龄幼虫。4龄幼虫与5龄幼虫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但其冰点差异显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南凹鸠蛾在我国的适生性区域。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结果表明 :刚竹毒蛾在福建省 1年发生 3代 ,越冬幼虫翌年 3月开始活动 ,6月中、下旬为第 1代幼虫初孵高峰期 ,8月中、下旬为第 2代幼虫初孵化盛期 ,11月上旬开始出现第 3代幼虫 ,下旬以幼虫越冬。根据其生活史运用期证法可进行预测预报 ;应用“74 1”敌马和“74 1”DDV烟剂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黄缘阿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在赫章危害华山松.该虫1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夏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始见成虫并产卵,4月中旬幼虫孵化,5月下旬幼虫开始下树入土,进入越夏越冬状态.4月中旬为成虫羽化、产卵盛期,4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4月中、下旬为防治幼虫最佳时期.采用30%氯马乳油1500倍液树冠喷药,12 h虫口死亡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在松林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在水平及垂直两个空间维度上的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水平区域空间格局研究中,马尾松毛虫在松林间均呈现为聚集分布,1~2龄幼虫主要聚集于林缘区域、3~4龄幼虫普遍分布于各个区域,聚集呈现点状现象;5~6龄幼虫普遍聚集于林中区域(中部和中心);各个垂直区段空间格局研究中,1~2龄幼虫主要聚集分布于3~5轮枝条上;3~4龄幼虫趋向均匀分布;5~6龄幼虫危害时,1~4轮枝条上幼虫呈现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5~7轮枝条上呈现聚集分布,该幼虫在整片林地分布为聚集分布,且主要聚集于1~2轮枝条上。结果可应用于马尾松毛虫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0.
在惠州选取4 个桉树林区,对油桐尺蠖Buasra suppressaria 幼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油桐尺蠖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不同高度层、不同方位,尺蠖幼虫数量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尺蠖数量分布最多的为中部,中部尺蠖幼虫占各层尺蠖总量平均达55.97%~65.34%,最高的可占尺蠖幼虫总数的67.74%;同时,在不同方位上,尺蠖种群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位,其次为东、西两方位,分别占幼虫总数的34.59%、22.56% 24.81%。因此,进行该虫监测与防控时,应合理利用尺蠖种群在不同方位与高度的分布差异,重点防范中部层与南方位枝条并重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