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院校的首要任务。通过检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提出了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学产研"紧密合作、校间学分互认、奖学金激励机制,以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2.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要选择。为了突出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以运城学院为例,基于协同理论,构建校内外协同培养基地,实施校校、校所、校企多元协同培养,探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模式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食品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从食品产业需求角度分析食品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基于食品产业需求导向,对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高校中研究生培养方式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从培养方案、导师制度、课程设计、育人机制、研究生评价方式5个角度加强对食品学科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与实践,以动态适应培养需求,实现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单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长和多样化质量标准要求,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主体,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亟待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结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代表科技前沿、体现创新水平的SCI论文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期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科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培养形式,其在国内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但目前的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食品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依据食品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情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应用创新能力以及学位论文要求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改革完善当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提出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原则,介绍了江南大学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做法,同时通过理论教学-科研训练-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健全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功能,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把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2种培养模式。食品工程学科面向食品产业实践,有着典型的工程应用特征。基于工程应用的人才特点和需求,分析了现阶段以食品工程为代表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紧密结合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类型、培养过程及方式等方面,借鉴模块化教学思想,从学科专业出发,提出工程应用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同时,针对该模式的架构、模块化规则和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围绕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展开探讨,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教学内容设计、授课形式、考核模式及结合研究生具体研究课题对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综述式和Seminar教学法进行了阐述。这2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分子生物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且能够增强硕士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达到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江南大学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做法。通过紧贴食品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资格培训为途径,推行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构建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丰富食品工程研究生教育内涵、强化与企业联合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培养高质量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加快学科建设的发展,从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导师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食品酶学专题”课程研究生双语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酶学专题"课程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是当前面临的问题。针对当前"食品酶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根据当代研究生培养要求,该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经验,提出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科学合理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要求,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导师选择制度和创建多样性实践平台4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计划,以期为培养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和专业硕士点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包括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的多个领域,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河南科技大学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区域优势,对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团队简介:茶树栽培创新由王家伦研究员领衔,共有8名研究成员,其中高级职称4人,硕士2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后备人才1人,贵州省第九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对象1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1人、贵州省"甲秀之光"访问学者指导老师1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人,培养"甲秀之光"访问学者2人。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了培养食品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对学校的食品类本科生开展"团队式"培养模式。通过对食品类本科生"团队式"培养,本科生的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研究生在带队过程中自身的各项能力也有了提高,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植保资讯     
<正>中比合作项目"挥发物及免疫诱抗剂协同防控小麦病虫害合作研究"2015年学术交流会召开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北京组织召开中比合作项目"挥发物及免疫诱抗剂协同防控小麦病虫害合作研究"2015年学术交流会,副所长邱德文与会并致辞。邱德文在致辞中强调,中比合作在本所国际合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托合作项目不仅提升了双方的科研水平,而且通过专家互访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进一步推动了中科院植保所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产学研结合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对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专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提高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为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高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泉州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紧密对接泉州区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找准自身专业定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构建"基础同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课程体系,实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泉州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及建设区域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按照"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并按照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的模式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训练,整个课程体系突出了教、学、做并行的特点,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