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防反结合反窃电方案充分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实时监控用户的用电信息,监测到异常后,自动生成异常清单并告警;建立多种窃电手法的预判模型,分析异常信息,智能判别窃电方式类别,指导反窃电工作人员现场开展针对性检查。基于聚类算法,对窃电历史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建立窃电行为特征知识库,并据此研发出防窃电设备;基于GIS分析生成窃电热点分布图,进行分类别、分区域精准布防。1精准布防利用窃电特征知识库进行二次分析,根据不同窃  相似文献   

2.
<正>客户用电行为的窃电概率预警分析可以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积累的大量客户用电信息,综合考虑各种窃电因素,建立客户窃电概率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实时对窃电嫌疑客户进行概率推测和预警,精准识别重大疑似窃电户,建立预警、排查和处理的闭环工作机制,加大反窃电的查处惩治力度,维护正常的供用电秩序。1研究思路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客户用电行为信息来区分  相似文献   

3.
正窃电手段五花八门,导致线损居高不下,窃电行为给供电企业、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侵害守法用户权益。利用营销系统数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升反窃电诊断能力。应用反窃电监测终端、智能化反窃电现场作业和取证设备,固化窃电证据,大大提升了反窃查违专项行动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眼下正是冬季用电的高峰期,同时也是窃电的高发期。各地供电部门都在大张旗鼓地开展冬季反窃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们在打击反窃电的同时,忽视了对临时用电的反窃电稽查。随着冬季冰冻的影响,一些临时建筑工地相继停工,反窃电人员就认为反正是临时用电,现在已经停工,也没设备用电.不再怀疑有窃电的可能,稽查中也就绕道而行。  相似文献   

5.
<正>窃电行为的产生,不仅会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人们的日常用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电力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性和限制性。因此,展开用电检查反窃电工作非常必要。用电检查反窃电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不确定窃电行为在窃电行为发生后,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定期进行检查,无法及时发现窃电行为。同时,在用电检查反窃电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工作中,反窃电工作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要求用电检查人员不断提升反窃电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自身反窃电工作能力。1提升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1)学习电力法律法规。为打击偷窃电、杜绝违章违约用电,维护正常的供用电秩序,用电检查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下简称《电力法》)《用电检查管理办法》《供电营业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2)掌握反窃电技术。针对破坏计量装置、更改二  相似文献   

7.
电能是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能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出售给用户。窃电行为不仅影响供电公司经营效益,还会带来人身、电网的安全隐患,所以,反窃电技术是供电公司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反窃电主要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监测线损和用户表计电流、电压及电量情况,发现异常后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排查,这种方法实时性差、工作量大,对一些专业性窃电会束手无策。结合用户档案数据,对用户用电行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发现电数据异常用户,再经缜密分析找出窃电用户,从而提升反窃电工作质效。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提升疑似窃电用户的定位准确度,提升窃电查处效率,挽回国家和电力公司的经济损失。文章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配贯通系统等平台为支撑,以台区线损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了一套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反窃电精准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整合分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配贯通系统和营销系统中的台区线损数据、表计告警记录、台区供售电量、用户用电量和电压电流等用户行为数据和轨迹,制定系列数据比对和校验规则,总结归纳出"五步法"反窃电精准定位方法,使窃电嫌疑用户定位的准确度大幅提升,提高现场查处窃电的效率,对于威慑窃电不法分子、提升台区线损管理水平、挽回经济损失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国网浙江嘉善县供电公司魏塘供电所积极落实公司反窃电工作要求,有力打击窃电及违约用电行为,挽回了经济损失,营造了良好的供用电秩序。1窃电案例2020年6月,某台区线损率持续大于7%,通过用电信息分享和逐户排查,最终锁定一客户有窃电嫌疑。现场检查发现,使用万用表测量的电能表进线电流与表计显示电流存在差异,开盖检查发现电能表相线被短接,属窃电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反窃电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供电公司作为实施用电检查工作的主体,为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应加大力度研究有针对性的反窃电技术,以保证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查处窃电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现行法制环境下,供电企业不具备用电监察行政执法职能,这就使反窃电工作困难重重。窃电现场查证难。在进行正常的用电检鱼时,被检查单位的不配合,给检查窃电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北京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河北省电力公司及所属各县公司开展了"抓普查、反窃电、强管理、增效益"为主题的反窃电和营业普查工作.随着工作的开展,查出了一定数量的违约用电和窃电的行为.在对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进行处理时,如何正确核算和收取违约使用电费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用电客户数量不断增加,用电检查人员很难做到对高、低压用电客户检查的全覆盖,因此建立客户用电行为分析模型,开展基于客户用电行为的窃电概率预警分析,对提高用电检查效率十分必要。客户用电行为的窃电概率预警分析可以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积累的大量客户用电信息,综合考虑各种窃电因素,建立客户窃电概率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实时对窃电嫌疑户进行概率推测和预警,精准识别疑似窃电户,建立预警、排  相似文献   

13.
正窃电及违约用电,极大地扰乱正常的供用电秩序,严重损害供电企业的正常经营。2019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国网青海化隆县供电公司加大反窃电和查处违约用电力度,查获窃电7起、处理违约用电27起,挽回经济损失22.65万元。强化反窃查违工作,笔者总结了几条做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1反窃电的合法性长期以来,反窃电的职能一般由电力管理部门行使。从法律上来讲,供电企业已经是单纯的企业,既失去了行政执法的权力,也失去了安全用电的管理权,查处窃电的权威性受到了直接挑战。一些不法窃电分子  相似文献   

15.
陈柯  段锴  张帆 《农村电工》2024,(2):53-54
现今窃电已经表现出手段专业化、行为更加隐蔽、实施规模更大、从事者越发职业化、宣传方式转向网络化等新的发展趋势,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用电营销管理和服务水平,现有反窃电业务管理更多都是事后管控,业务过程中存在一些管控盲区。针对反窃查违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发现线索难、现场排查难”等难点,本文认真分析各类窃电行为,整合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反窃电移动作业等多个系统数据,采用分层筛查、多模型复合应用的建设思路,建立窃电行为与电网数据的关系,构建基于事件数据和用户用电行为数据的手印式窃电模型,及时发现用户用电异常,为窃电提供可靠线索。结合已查处确认的案例,建立窃电案例数据库,收集窃电案例3万余件,持续动态调优现有模型阈值,推动新模型研发,实现高价值数据资产的可持续积累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反窃电是营销管理中法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之一,尤其是窃电证据稍纵即逝、查电现场存在风险等特点使然,倒逼供电企业需构建内部协调顺畅、警企联动有力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反窃电闭环管理,从而营造供用电双方依法用电、合法维权的良好工作氛围,以确保反窃电工作取得实效。加强内部协作反窃电人员组成。基层企业要建立以用电检查人员为主力军,线损管理、电能计量、电能量实时采集系统等多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分工协作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窃电和违约用电行为日趋智能化、隐蔽化,窃电分子往往通过在计量回路中改变电压、电流或者相位角达到少计或者不计电能量的目的,所以反窃查违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维护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笔者从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电能表的检查阐述10kV专用变压器用户计量装置的反窃检查和常见问题处理,旨在帮助用电检查人员在反窃查违工作中及时、准确地识别窃电及违约用电行为,提升反窃查违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8.
<正>用电检查是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窃电又是用电检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用电检查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当行为,将导致不能将窃电者绳之以法,给企业造成损失。在法制化环境下,用电  相似文献   

19.
<正>反窃电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常规化的工作,供电企业通过用电检查,对用电异常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对窃电违法行为人予以及时打击,维护正常供用电秩序,避免企业在运营与发展中遭受经济损失。在对窃电者进行审查、处罚、实施教育的同时,向广大群众普及依法用电的相关知识。1违章用电和窃电现状分析1.1窃电主体扩大,范围蔓延相关调查显示,违章用电与窃电等违法行为从没有间断过,近几年这种现象还在不断地增加,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窃电主体不断扩大,窃电范围不断蔓延,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供电企业在用电检查过程中,由于检查程序不规范造成不少纠纷,因而影响了反窃电执法的严肃性和执法效率.为了避免因供电企业自身用电检查程序不合法而影响反窃电,笔者咨询了有关法律部门,就有关用电检查序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