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蓖麻蚕的饲养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及孟加拉地区。该地高温多湿(每年平均温度在18℃以上,年雨量达三千毫米),蓖麻为多年生,蓖麻蚕虽生活在野外,也不至绝种。这样,经过长年累月的驯化,使蓖麻蚕具有较强的终年生长发育无休眠期的多化性的遗传保守性.蓖麻的适应性虽大,在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到处均可种植。但各地气温不同,蓖麻的生长也有很大变化。在福建南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岛、台湾以及西南部份地区,表现为多年生的灌  相似文献   

2.
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 Boisduval)原是纯多化性昆虫。我们研究的连续三代定向驯化法,可将这种纯多化性的蓖麻蚕改变成为以蛹态兼休眠能越冬的新类型。为了探索环境因子诱发蓖麻蚕休眠的规律,给生产上控制化性提供依据,从1964—1979年以驯化型蓖麻蚕为主要材料,较系统地研究了环境因子(温、光、湿)作用于蚕的各发育阶段(卵、稚蚕、壮蚕、前嫩蛹期)与休眠的关系。本文就此加以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蓖麻蚕茧是一种有价值的绢纺原料;蓖麻蚕卵是繁殖赤眼蜂比较理想的中间寄主卵,一粒蚕卵可以繁殖20多头生活力强的赤眼蜂,比国外用麦蛾卵繁蜂提高好几倍。但蓖麻蚕原产印度热带性气候的阿萨姆地区,是无滞育期的多化性昆虫,在我国大部份冬季蓖麻落叶地区存在着越冬保种的饲料困难。应用蓖麻蚕卵繁育赤眼蜂的技术,国内不少单  相似文献   

4.
<正> 桑蚕、柞蚕、蓖麻蚕是当今被人工完全驯化成功利用的三种吐丝类经济昆虫。蓖麻蚕主食蓖麻叶,具有发育快、龄期短、蚕体健、易饲养、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饲养1盒蓖麻蚕卵(约1万粒)可收茧25千克,除茧壳作为丝织品原料外,还有鲜蛹18千克、蚕沙100千克均可综合利用。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广种蓖麻、多养蓖麻蚕大有发展前途。其饲养技术是。一、准备  相似文献   

5.
蓖麻蚕,大蚕蛾科樗蚕的1个亚种,又称印度蚕.它原是野外生长的野蚕,食蓖麻叶,也食木薯叶、臭椿叶和乌桕叶,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食性蚕,现在已开始在室内人工饲养.饲养蓖麻蚕好处多,蚕茧精炼后,可成为绢纺的优良工业原料;饲养蓖麻蚕还能得到优质的有机肥料蚕沙;此外,蚕蛹营养丰富,可食用,还可炸油、制皂,蛹渣还是鱼类的精饲料.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术界对蚕业起源及中国蚕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正在方兴未艾。其中较著名的如东京大学吉武成美教授,他曾征集包括有日本一化性种、日本二化性种、中国一化性种、中国二化性种、印度多化性种和欧洲一化性种共250个家蚕品种,根据同功酶的研究,从其酶型来调查其类缘性。吉武根据实验所得结果,并以瓦维洛夫的群体遗传学理论,提出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一化性种;现在全世界家蚕的各种地理品种都是由中国一化性种分化出来的,它南下适应了高温环境而成为中国二化性种,中国的二化性种一方面南下形成印度多化性种,另一方面分化出日本二化性种北上后形成了日本一化性种;又从中国一化性种分化出欧洲一化性种和朝鲜一化性种。但吉武成美这一论点被我国学者蒋猷龙(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副研究员)所否定,蒋氏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撰写了“家蚕的起源和分化”一文,该文针对吉武的实验论点提出的相反看法是:野蚕到家蚕的驯化是在不同地带各自形成,他推断认为有三个地区,其一中国温带多化性种,其二中国热带多化性种,其三南亚热带多化性种;这三个起源地的多化性种,以后逐渐分化(进化)成二化性、一化性。他否定了吉武的“一元论”而主张“多元论”。由此对吉武引用的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论也给予了批评。蒋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蚕业学术界人士较强的反应。在国内,安徽农学院蚕桑系段佑云教授撰写了“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发祥地”(刊《蚕业科学》83年一期)一文,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在国外,不久前日本蚕史研究会第七次会议上,吉武成美和布目顺郎二教授又针对蒋猷龙先生的文章提出了反批评。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开展学术争鸣,现将吉武成美和布目顺郎教授的文章译载如下。欢迎蒋猷龙先生和其他学者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印度蓖麻蚕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成就,以期对中国蓖麻蚕产业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方法】采用文献检索与实地调研等方法,研究近年来印度蓖麻蚕茧产量持续稳定增加的原因和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我国蓖麻蚕产业与印度的差距以及衰退的原因,提出我国发展蓖麻蚕产业建议。【结果】印度国内有着悠久的蓖麻蚕饲养传统和强劲的蚕产品消费需求,产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落后的饲养模式和较差的基础设施,制约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中国的蓖麻蚕产业社会需求少,比较效益低,规模较小,失去了政府的扶持引导,产业已进入衰退期。【启示】建议中国蓖麻蚕产业依托现代科技,实施产业转型,在食品、饲料、医药、生物等领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运用全产业链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将蓖麻及蓖麻蚕系列产品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才能实现蓖麻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1、蓖麻蚕的经济性状及饲养效益 蓖麻蚕是野蚕经过人工长期驯化而家养的品种,具有明显的野蚕特性,表现出生长发育快、全龄经过短、体质强健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蓖麻蚕的原产地在印度阿萨姆山区,那里气温高(年平均气温超过18.5℃)、湿度大(相对湿度80—100%)、雨量多(年雨量大于1000毫米),它所生长的蓖麻系多年生,冬季不落叶,终年均具备蓖麻蚕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自然驯化,形成了蓖  相似文献   

10.
蓖麻蚕因食蓖麻叶而得名。茧呈榧子形 ,顶有孔 ,色白 ,是绢纺的原料。饲养蓖麻蚕的优点 :一是可以把饲养蓖麻蚕与种植篦麻籽结合起来 ,促进篦麻籽的生产 ;二是蓖麻蚕除食蓖麻叶外 ,也可食木薯、臭椿等树叶 ,饲料丰富 ;三是蓖麻蚕的饲养时间短 ,从孵化到结茧 ,只要 18天左右 ,1年可连续饲养多次 ;四是蓖麻蚕一生需饲料少 ,每条蚕一生只吃不足 5 g蓖麻叶 ;五是蓖麻蚕的生活力强 ,不易染病 ,管理简单。因此 ,蓖麻蚕的饲养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孵化出蚕的温度蓖麻蚕卵 ,怕干燥闷热 ,一般在 2 2~ 2 8℃时孵化出蚕最适宜。如果温度过高 ,…  相似文献   

11.
安徽农学院先后与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从一九五六年开始,进行蓖麻蚕自然过冬试验。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掌握蓖麻蚕自然过冬的规律性。以自然过冬方法,控制蓖麻蚕化性,把蓖麻蚕蛹期从20天延长到110—150天,达  相似文献   

12.
蓖麻蚕(木薯蚕)饲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蓖麻蚕饲养过程中的选用良种、蚕种催青、收蚁、合理给叶、消毒防病、小蚕的饲养、大蚕的饲养、眠起蚕管理、上簇采茧等技术进行总结及对农户饲养蓖麻蚕的经济效益和蓖麻蚕茧皮回收加工进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3.
鹧鸪俗称“花鸡”,分类上属鸟纲、雉科、石鸡属(或鹧鸪属)。原为野生,30年代经驯化,成为家养珍禽。目前人工饲养的鹧鸪大多为美国驯化印度种后代的良种鹧鸪。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种植蓖麻的地方,可合理采叶喂养蓖麻蚕,做到叶果兼顾。蓖麻蚕具有饲养容易、抗高温多湿、蚕期短(一般23~28℃适温下为16~18天)等特点。饲养方法大致同桑蚕,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蓖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特种油料作物,叶片是蓖麻蚕的主要饲料。它具有耐酸、碱地,根深保持水土,种植技术简单易行的特点。蓖麻种籽、蓖麻蚕茧可开发利用的产品达200多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战略中,广种蓖麻  相似文献   

16.
安徽古代家禽家畜——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鸭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鸭肉细腻鲜美,鸭蛋营养丰富,鸭毛加工绒装、绒被,鸭的形态还以各种精致美雅的造型在人们生活中显示出来。家鸭是从野鸭驯化而来。达尔文在仔细研究赫维特的实验后得出结论:“野鸭几乎无可怀疑地是普通家养鸭的种类祖先。”我国是家鸭最早的驯化地。相传伏羲氏发明网罟、捕鱼捉鸟,绿头鸭即是捕来众多野鸟的一种,经过人们长时间的饲养才被驯化为家鸭。但此鸭在人工饲养下不易繁殖,但是可以把野鸭蛋由家鸡来代孵,孵出来的雏鸭也能在家鸡的哺育下生活。……  相似文献   

17.
据资料报导:柞蚕一化性品种在苏联、朝鲜、亚热带的印度及在北部海拨高的地区均有培育柞蚕一化种.国内的山东、河南、贵州都已有柞蚕一化品种,并继续研究培育发展生产.二化性地区的辽宁、内蒙古也有柞蚕一化性材料,其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孔雀是一种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都较高的特禽,饲养与驯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场址选择、饲养管理、驯化和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孔雀属鸟纲、鸡形目、雉科,是世界上价值极高的珍禽之一。目前世界已定名的孔雀仅有两种:印度孔雀(亦称蓝孔雀)、爪哇孔雀(亦称绿孔雀)。另外还有白孔雀,是蓝孔雀的白化种。饲养孔雀是一项设备简单、养殖容易、投入少、产出多、增值快,集观赏、食用、保健于一体,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种新兴养禽业。一、场址和设备饲养场地宜建在树多荫大、地势倾斜、半沙半土的半山坡上,环境要僻静。种灌木,植牧草,使活动之地绿草成片,尽量模拟野生环境,以利孔雀的驯化及饲养。孔雀可按雄雌比为1:5同笼饲养,也可大范围内放养,但需要…  相似文献   

20.
蓝孔雀的饲养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雀俗称凤凰、越鸟、南客等.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孔雀可分为绿孔雀(爪哇孔雀)、蓝孔雀(印度孔雀)以及它的两个变种即白孔雀和黑孔雀,在我国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受到破坏,野生的绿孔雀分布越来越少,因而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但经过人工驯化的蓝孔雀除其特殊的观赏价值之外,还是一种肉质鲜美、很有发展前景的肉食禽类.蓝孔雀分布于东南亚沿海地区,属于非保护动物,可以饲养食用.孔雀的经济价值很高,产肉多,全净膛屠宰率达80%,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28%,脂肪1%,富含10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