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于2016-2017年在江苏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进行,引进不同地区的20个地方大蒜品种,研究大蒜苗期农艺性状与青蒜产量的关系,明确影响青蒜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大蒜苗期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达7.02%~36. 81%,以植株鲜质量变异幅度最大,假茎高次之,且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因播期而异。植株鲜质量与株高、假茎高、假茎粗和叶宽极显著正相关,与叶长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假茎高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明确大蒜苗期假茎粗、假茎高和叶宽是影响蒜苗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可作为青蒜品种引进和选育的主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玉米大豆间作是我国多地区常见的耕作制度,研究间作后土壤团聚体的变化,旨在为以玉米大豆为主的间作体系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设置裸地、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3个处理,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在0~20 cm土层,间作和单作的R_(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MWD(平均重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均显著高于裸地,其大小关系表现为单作间作裸地,间作的D(分形维数)相比裸地显著降低2.33%;在20~40 cm土层,间作比单作的R_(0.25)增加10.05%,MWD增加22.45%,GMD增加16.13%,D降低0.40%。不同种植模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在0~20 cm土层,间作2 mm和2~1 mm粒级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比单作显著提高15.15%和14.82%;在20~40 cm土层,间作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单作显著提高31%。【结论】间作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的特征,提高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谷子中后期倒伏对产量和收获的不利影响,解决谷子稳产增产的瓶颈问题,选用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挺立"抗倒酯,在谷子拔节期—抽穗期喷施,观察对谷子产量和倒伏现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抽穗初期喷施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挺立"抗倒酯可以显著降低株高6~9 cm;可以增加茎粗、穗长、穗粒重、出谷率和千粒重,茎粗增加0.4~0.8 cm,穗长增加3~4.1 cm,穗粒重增加1.3~3.8 g,出谷率提高5.7%~9.7%,千粒重增加0.4~1.05 g;显著降低谷子倒伏率,倒伏率降低42~81个百分点,田间倒伏率10%以下。同时具有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7%~22%。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晋红小豆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覆膜和裸地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红小豆株高、产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覆膜种植显著提高红小豆的株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且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的变化与产量变化基本一致,而覆膜种植的小豆株高无显著差异,裸地种植的小豆株高到中后期具有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析表明,在丰水气候年型下,在山西北部使得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覆膜和裸地种植的密度分别为20.0万株/hm~2和13.3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以粤糖6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在田间条件下设置深耕方式、整地方式、种植行距、培土方式、宿根破垄方式共5个因素的8个组合试验,研究不同机械耕作模式对宿根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耕地方式和种植行距对宿根蔗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及蔗糖分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整地方式、培土方式及宿根破垄方式对宿根蔗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及蔗糖分产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不同耕作组合对宿根蔗有效茎数、蔗茎产量、蔗糖分含量及蔗糖分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株高、茎径及单茎重无显著影响;不同耕作组合中,"机械深松50 cm+旋耕+行距1.2m+中型悬挂式培土+平茬破垄施肥盖膜耕作"组合的宿根蔗有效茎数、蔗茎产量、蔗糖分含量及蔗糖分产量最高,分别比其他耕作组合增加5.33%~63.27%、9.43%~68.27%、2.35%~7.99%、13.99%~78.65%,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利于苏北沿海滩涂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绿肥粉垄耦合种植模式,在苏北沿海滩涂设置:裸地+常规深耕(15 cm)(对照)、裸地+粉垄(20 cm)、裸地+粉垄(30 cm)、裸地+粉垄(40 cm)、种植苕子+常规深耕翻压(15 cm)、种植苕子+粉垄翻压(20 cm)、种植苕子+粉垄翻压(30 cm)、种植苕子+粉垄翻压(40 cm) 8种种植模式试验,研究对比8种模式土壤有机碳固定表现以及下季玉米产量。结果表明:粉垄耕作降低了沿海滩涂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2.00 mm、>0.25~2.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数,降低了0.05~0.25 mm、<0.0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百分数。粉垄耕作可使沿海滩涂土壤物理结构,尤其是大团聚体结构得以有效改善。绿肥粉垄耦合模式下,土壤养分及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上升,土壤>2.00 mm、>0.25~2.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数提高,0.05~0.25 mm、<0.0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百分数降低,且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7.
多效唑对夏栽青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喷施多效唑对青蒜苗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云南曲靖白蒜为试材,多效唑15%增效超微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设0.16%、0.24%和0.32%3个处理浓度,研究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夏季栽培青蒜不同生长时期的株高、假茎粗、茎盘粗、单株重、根重和青蒜产量等的影响。[结果]青蒜5叶期,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叶色深绿、株高变矮。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随多效唑浓度升高,各处理假茎粗、茎盘粗、根重和单株干重都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仅处理3(0.32%多效唑)的单株鲜重与对照达显著性差异;青蒜7叶期,各处理农艺性状与5叶期表现一致,仅处理3的单株鲜重、经济产量与对照达显著性差异。[结论]施用0.32%多效唑对云南曲靖青蒜的生长及产量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在广西的适宜种植时间、种植模式,以香蕉主栽品种桂蕉1号为对照,在广西南宁、百色、崇左、钦州、玉林等香蕉主产区蕉园种植桂蕉9号,考察不同种植季节的新植蕉及其宿根蕉的生育期、株高、果实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等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新植桂蕉9号在广西的平均产量为19.8~35.6 kg/株,秋植蕉产量一般为25.0~35.6 kg/株,冬植蕉一般为19.8~23.8 kg/株.秋冬植桂蕉9号的抽蕾时间比桂蕉1号晚7~20 d,生育期比桂蕉1号长15~30 d;春植桂蕉9号的抽蕾时间比桂蕉1号晚20~30 d,果实易受寒害无法正常饱满.新植桂蕉9号株高为190.7~284.0 cm,假茎基围在60.2~86.6 cm,正常发育的果指长度为20.0~24.9 cm,果指粗度在11.3~13.3 cm.可见,新植桂蕉9号表现最好的是秋植蕉,其次是冬植蕉,最差是春植蕉.宿根桂蕉9号单株产量、株高、假茎基围、果指长度、果指粗度等均高于新植蕉.宿根桂蕉9号的株高、果指长度均比宿根桂蕉1号低,假茎基围、果指粗度较宿根桂蕉1号粗;抽蕾与收获时间比宿根桂蕉1号晚7~15 d.病区新植桂蕉9号发病率在5.01%~38.60%之间.其中,轮作后种植桂蕉9号,新植蕉发病率为5.01%~10.35%,宿根蕉发病率0.94%~2.9%;未经轮作直接种植桂蕉9号,新植蕉发病率为13.10%~38.6%,宿根蕉的发病率为3.19%~23.4%.新植一代蕉和宿根蕉果实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桂蕉9号的果实综合品质与主栽品种桂蕉1号相差不明显.建议在广西种植桂蕉9号宜采用秋冬种植;枯萎病区需轮作1年以上其他作物后再种桂蕉9号.  相似文献   

9.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大蒜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行株距种植对大蒜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20 cm+20 cm)种植相比,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栽培增加了小区内大蒜植株的叶宽和假茎粗,蒜薹和鳞茎产量也显著提高;3种株距下,随着株距的加大,叶宽、假茎粗、蒜薹性状(薹长、薹粗、单薹重)和鳞茎性状(鳞茎横径、单头重)均增加,而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下降,虽然在9 cm株距时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较高,但蒜薹较细、较短,鳞茎较小,商品性差;在同样行距种植条件下,株距越小,蒜薹和鳞茎的产量越高,但单株蒜薹和鳞茎质量也越差。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种植、11 cm株距为大蒜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春播青贮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河北省沧州市生态类型区春播青贮玉米的种植模式,通过覆膜宽窄行、露地宽窄行、露地等行(CK)3种种植模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种植模式对玉米抗倒伏性、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宽窄行、露地宽窄行模式分别比CK提高抗倒伏力4.85~7.60N、2.88~3.92N;覆膜宽窄行、露地宽窄行模式分别比CK增加株高9.31%~9.90%、9.19%~9.71%,增加茎粗2.38%~8.54%、1.19%~4.27%;覆膜宽窄行、露地宽窄行模式分别比CK增加产量17.69%~20.27%、9.83%~14.46%,产值效益分别增加2 250~2 450元/hm~2、1 450~2600元/hm~2,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研究表明,覆膜宽窄行种植模式可有效提高青贮玉米的抗倒伏性、株高、茎粗等农艺性状,增产、增值效果显著,在沧州生态类型区春播青贮玉米生产上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植烟地的间作利用,试验开展了烤烟K326分别与4种芳香植物柠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甜罗勒(Ocimum basilicum)、美国薄荷(Monarda didyma)和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间作的研究。采用160 cm烤烟行距中间间作芳香植物的种植模式与传统的110 cm烤烟行距种植模式比较,间作处理的烤烟在农艺性状(打顶株高、叶长、叶宽、茎围、有效叶数)和经济性状(单株产量、中上等烟叶比例)指标都优于单作对照;间作烟地的经济收入也高于单作对照。试验表明,该间作模式虽稍微减少了烤烟产量,却提高了植烟地的经济总产值,为提高植烟地的综合利用、增加烟农收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茎产量和收获株数存在显著差异,其规律与新植蔗的结果相一致;宿根蔗的株高在施肥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宿根蔗茎径差异不显著;株高的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且施肥与否规律相同;生长中后期的叶片N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施肥情况下差异更加明显;蔗汁锤度无显著差异;叶片P和K含量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也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施肥比不施肥,蔗茎产量和株数显著增加;叶片含N、P、K量明显增加;株高的变异系数明显较低;而其他性状则无明显的差异。分析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株数、株高、叶片含氮量、株高整齐度的差异所致,宿根蔗的株数,乃至产量又与新植蔗的有效茎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密度对裸仁南瓜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万刚  王新武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96-96,101
探索三星无壳裸仁南瓜在新疆农八师石河子垦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优化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三星无壳裸仁南瓜株高、茎粗、结瓜节位、总叶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蔓长、茎粗、结瓜节位、总叶数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三星无壳裸仁南瓜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逐渐增加后降低,最高产量达153.46kg/667m2。在新疆农八师石河子垦区三星无壳裸仁南瓜的种植密度以3500~40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最优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和鲁6269共4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设置76 cm等行距(R1)、66 cm+10 cm(R2)、92 cm+60 cm(R3) 3种种植模式,研究各种植模式对不同棉花品种株高、茎粗、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株高均表现为R1 R2 R3,茎粗均表现为R3 R1 R2;品种间株高和茎粗均表现为鲁6269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4个品种均以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籽棉、皮棉产量最高;各处理中,籽棉产量以德棉10号+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皮棉产量以鲁6269+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纤维品质品种间差异较大,以德棉16号和德棉10号表现最优,种植模式对其影响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76 cm等行距(R1)为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鸡腿葱新品种‘莱葱一号’的丰产性、耐寒性、抗病性、耐储性、田间生长发育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葱一号’666.7m2平均产量达4 350.60 kg,比‘莱芜鸡腿葱’增产105.28%;其耐寒性、抗病性、耐储性均优于‘莱芜鸡腿葱’和‘章丘大葱’,适于平原和丘陵地区种植;株高105~110 cm,假茎长30~40 cm,假茎膨大系数1.20~1.40,单株鲜重0.25~0.30 kg。9月份是其产量形成关键期,10月份则是其典型形态特征和假茎产量形成关键期,进入10月,株高及单株重增幅缓慢,趋于稳定,而假茎重持续增高,10月中旬后假茎重占全株重比、假茎膨大系数显著增加,假茎发育成典型的鸡腿状。  相似文献   

16.
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新北蕉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新北蕉春植蕉假茎高254 cm,假茎基部粗77.8 cm、中部粗55.9 cm;叶片较短阔且厚,抽蕾前第6~8片叶近对生;果穗长67 cm,粗126 cm,果梳较密,结构紧凑;果指长为19.5 cm、粗11.3 cm,果柄长2.3cm,果形好;单株产量20.8 kg;生育期410~430天;中抗枯萎病,在枯萎病重病园种植发病率为33.1%~4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求不同颜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东北雨养区春玉米田间地温、耗水量、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挖掘旱作雨养玉米水分生产潜力。【方法】 2016—2018年开展了3种覆盖处理(裸地、透明地膜覆盖和黑色地膜覆盖)和3种种植密度(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 2)的栽培试验,定位监测0—25 cm土壤耕层温度和0—120 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 在生育前期,透明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耕层积温显著高于黑色地膜覆盖处理,黑色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耕层积温显著高于裸地处理;种植密度的增加使得玉米拔节期以后的土壤耕层积温下降;从全生育期耗水量看,黑色地膜和透明地膜覆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裸地处理;无论在平水年还是枯水年,玉米耗水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黑色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平均较透明地膜分别高4.3%和4.6%,较裸地分别高9.2%和13.3%;在相同覆盖处理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密度处理下,地膜覆盖明显提高经济效益,黑色地膜覆盖平均比透明地膜覆盖获得的利润多807.82元/hm 2【结论】 黑色地膜覆盖结合高密度(90 000株/hm 2)栽培模式,在保证玉米高产的基础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本研究可为东北雨养旱作玉米进一步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及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盐碱地膜草覆盖、覆膜、裸地油葵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行走式节水补灌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条件下膜草覆盖、覆膜和裸地油葵的生长规律和地温。结果表明:①膜草覆盖的油葵全生育期为103 d,覆膜的为111 d,裸地的为119 d;②膜草覆盖油葵出苗率为57.0%,覆膜的为50.9%,裸地的为30.1%;③膜草覆盖的油葵株高为112.2 cm,覆膜的为102.0 cm、裸地的为73.0 cm;④膜草覆盖的油葵叶片数为27.0、覆膜的为26.0、裸地的为22.9;⑤在油葵生育前期膜草覆盖地表下0 cm、5 cm、10 cm、15 cm土壤平均温差分别比覆膜、裸地的低1.0℃、1.4℃,0.7℃、2.2℃,0.5℃、1.3℃,0.3℃、0.6℃,在生育后期膜草覆盖增温幅度明显降低;⑥膜草覆盖的产量较覆膜和裸地分别高44.9%和564.3%。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及在不同郁闭度林下栽培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在玉林市六万林场不同郁闭度(0~0.2、>0.2~0.4、>0.4~0.6、>0.6)的八角林林下开展桂及1号白及品种种植试验,分析其不同年龄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郁闭度大于0.2时,随着郁闭度增加,白及叶片叶长增长,叶间距加大,但叶片宽度和地径(茎粗)变小;郁闭度大于0.4时,随着郁闭度增加,叶片SPAD值、氮素含量有所降低,而叶片含水量增加;白及生长4年后收获的假鳞茎鲜产量、干物率、干重产量不同郁闭度之间有一定差异,白及品质指标水分及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在郁闭度大于0.6时,不利于白及产量增加。[结论]品种桂及1号在今后的推广种植中,可在郁闭度小于0.6的林下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不同颜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东北雨养区春玉米田间地温、耗水量、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挖掘旱作雨养玉米水分生产潜力。【方法】2016—2018年开展了3种覆盖处理(裸地、透明地膜覆盖和黑色地膜覆盖)和3种种植密度(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的栽培试验,定位监测0—25 cm土壤耕层温度和0—120 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在生育前期,透明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耕层积温显著高于黑色地膜覆盖处理,黑色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耕层积温显著高于裸地处理;种植密度的增加使得玉米拔节期以后的土壤耕层积温下降;从全生育期耗水量看,黑色地膜和透明地膜覆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裸地处理;无论在平水年还是枯水年,玉米耗水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黑色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平均较透明地膜分别高4.3%和4.6%,较裸地分别高9.2%和13.3%;在相同覆盖处理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密度处理下,地膜覆盖明显提高经济效益,黑色地膜覆盖平均比透明地膜覆盖获得的利润多807.82元/hm~2。【结论】黑色地膜覆盖结合高密度(90 000株/hm~2)栽培模式,在保证玉米高产的基础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本研究可为东北雨养旱作玉米进一步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及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