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流域在湖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防止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以及保障南水北调水源水质和水量安全,分析了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为该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帮助。  相似文献   

2.
汉江作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水源地,了解汉江水环境现状对汉江流域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及时解决水环境问题以便为汉江流域发展提供优质保障。汉江流域在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致使汉江流域存在不少水环境问题。通过分析汉江水环境现状并作出针对性策略以加强汉江水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工程以后,随着汉江襄阳段崔家营水利枢纽的兴建,汉江水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色各异的乡村旅游资源沿汉江轴线组合形成一个大尺度的线性风光带,使分散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为一体的运河遗产廊道。基于此,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在遗产廊道视野进行了汉江乡村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汉江遗产廊道乡村旅游适宜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四个因子构成。  相似文献   

4.
汉江上游近50多年来气温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60-2011年汉江上游29个气象站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空间插值法及Matlab软件小波分析法对汉江上游近52a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960-2011年间汉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温的增温速率为0.104℃/10a;年均温距平在1997年之后以正值为主,尤其在2000-2007年间气温上升趋势更明显。(2)汉江上游年均温突变点出现在1997年。(3)汉江上游年均温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9a左右的周期振荡最强,为第一主周期。(4)汉江上游多年年均温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南北低中间高,大致呈纬线方向分布。1997年后与1997年前相比,所有县域年均温整体都有上升,但冷暖中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1997年之后暖中心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深,而冷中心范围在不断减小,强度在不断减弱。(5)温度变率方面,年均温较高的中间河谷盆地增温较少或略有降温,而年均温较低的河谷两侧低山区增温明显,增温幅度较大。且1997年前后,增温中心明显由气温较高的汉江上游东部向气温较低的西部移动。  相似文献   

5.
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源解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为明确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其空间分布,运用输出系数法,对2015年汉江流域范围内的13个地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污染负荷量进行估算,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污染评价,再运用GIS软件分析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快速聚类法划分汉江流域各地市的农业面源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5年汉江流域的TN、TP污染负荷量分别为179 127、26 975 t,相应的等标污染负荷量为2.26×10~(11)、1.68×10~(11)m~3;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TN等标污染负荷贡献率最大的污染源是农田化肥,TP等标污染负荷贡献率最大的污染源是畜禽养殖;TN、TP的等标污染负荷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各地市的等标污染负荷仍存在差异,等标污染高负荷区集中在流域中游,TN、TP的等标污染负荷最大值均出现在流域中游的南阳市;基于快速聚类结果确定汉江流域主要有6种污染类型。汉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物污染负荷和空间分布研究为汉江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扩蓄增容肥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为土壤扩蓄增容肥研发和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有机页岩、油渣和无机化肥研制的有机无机复合型土壤扩蓄增容肥为供试肥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以不施肥为对照,比较扩蓄增容肥的不同施用量、扩蓄增容材料和传统施肥(无机化肥)对塿土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等不同形态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传统施肥处理和扩蓄增容肥处理均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氮(DON)、NO-3-N含量,而扩蓄增容肥处理还能够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碳(KMnO4-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以及DOC/SOC。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扩蓄增容肥处理可明显提高土壤SOC和DOC含量。随着扩蓄增容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SOC、TN含量明显升高,KMnO4-C有增加的趋势。所有施肥处理对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以及NH+4-N含量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扩蓄增容肥提高土壤SOC和DOC含量的作用较传统施肥明显,更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且有效减少化肥投入并降低污染环境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汉江中下游湿地资源调查中,3处调查点发现了植物绞杀现象。绞杀植物主要为盒子草(Actinostemma tenerum)和草(Humulus scandens)等。湿地植被中绞杀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还可能破坏整个湿地生态系统。从绞杀植物的形态特征、绞杀方式和结果等方面对汉江中下游湿地植物绞杀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汉江上游流域1961—1990年实测气象数据和CMIP5多模式RCP 2.6、RCP 4.5和RCP 8.5情景下的输出数据集,在对汉江上游流域径流模拟检验的基础上,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响应。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汉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2011—210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汉江上游流域多年平均降水、径流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CP 8.5、RCP 4.5、RCP 2.6,且降水量的增幅大于径流的增幅。3种情景下的多年平均月降水、月径流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枯水期增加幅度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构建汉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对于降低该区域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提高无公害防治率、灾害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和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以及为汉江中下游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模型,以产出与投入作为一级指标,构建了汉江流域湖北境内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汉江流域湖北境内25个县市(区)2000—2019年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行静态数据测度和评估,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运用Malmquist指数进行时空演变趋势。结果显示:2000—2019年湖北汉江流域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值平均在0.6以上,生产要素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说明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仍有较大提高空间,且各县市(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并有空间关联,呈现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运用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成果参照法,对湖北省汉江流域7项生态服务功能(物质生产、供水、气候调节、蒸腾吸热、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科研文化教育功能)进行综合价值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湖北省汉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经济价值为6 016.28亿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668.66亿元,间接使用价值为5 347.62亿元。各生态服务总价值的比例占比重较大的是蒸腾吸热(74.05%)、科研文化教育(9.5%)、物质生产(5.15%)、供水(5.97%),表明湖北省汉江流域生态系统在蒸腾吸热、科研文化教育、物质生产、供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RAPD技术从26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引物对汉江上游汉中段野生鲫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共检测出51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47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67.77%;利用POPGEN软件获得汉江上游汉中段野生鲫鱼群体11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个体间遗传距离(D)在0.008 6~0.535 0,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S)在0.585 6~0.991 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H0)为0.652 5。试验表明,汉江上游汉中段野生鲫鱼群体仍保持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汉江上游水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汉江上游汉中市境内的烈金坝、梁西渡、南柳渡、蒙家渡和黄金峡5个采样点,于2011年1,3,5,7,9,11月份分别采样,统计各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数、细胞密度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周年变化规律。【结果】从汉江上游5个采样点,共鉴定到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隶属于6门43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16属48种;绿藻门次之,共12属23种;蓝藻门6属12种;裸藻门3属10种;甲藻门3属8种;金藻门3属7种。优势种为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x)、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卵形衣藻(Chamydomonas ovalis)、纤细新月藻(Closterium gracile)和棒形鼓藻(Gonatozygon monotaenium)。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周年变化为48.53×104~121.13×104 L-1,Margalef多样性指数周年变化为3.01~4.10。【结论】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属于硅藻型群落,其种类数和细胞密度周年变化动态都呈现单峰型。  相似文献   

14.
猪H-FABP基因PCR-RFLP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RFLP(Hinf 、Hae 和Msp 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汉白猪、八眉猪和野猪等8个猪种,共计265头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Hinf -RFLP位点上,上述猪种和野猪均存在多态性,等位基因H的频率分别为0.7500,0.7188,0.9167,0.3333,0.1250,0.6909,0.1167,0.8500和0.9375;除汉江黑猪(P<0.05)和野猪(P<0.01)外,其余猪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处于Hardy-Weinderg平衡状态(P>0.05);大白猪、八眉猪、汉江黑猪、汉白猪和野猪表现为低度多态性(PIC<0.25),杜洛克猪、长白猪、内江猪和荣昌猪为中度多态性(0.25相似文献   

15.
2010年3~5月对汉江汉中段纤毛虫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68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2目、35属,优势种为钩刺斜管虫(Chilodonella uncinata)、齿楯纤虫(Aspidisca dentata)、有肋楯纤虫(Aspidisca costata)、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珍珠映毛虫(Cinetochilum margaritaceum)、颗粒膜袋虫(Cyclidium granulosum)、单一膜袋虫(Cyclidium singulare)、盘状游仆虫(Euplotespatella)等8种。通过多样性指数、营养类群和污生指数3个指标对水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水质受到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流域浮游植物的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影响藻类种类及数量变动的主要外界因素,于2016年2月~2017年4月分丰水、平水、枯水3个时段对汉江中下游6个监测站点的浮游植物进行鉴定,并监测酸碱度、化学需氧量(COD_(Cr))等水质指标。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共34种藻类,以硅藻门为主,其次是绿藻门,丰水期蓝藻数量剧增并超过绿藻数量;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水体总体上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与2010年比较,汉江中下游藻类种群结构变得更简单、整个水体稳定性结构变差。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影响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酸碱度、化学需氧量(COD_(Cr))和水温。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郑州市农蓄产品中农、蓄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的质量,在工作人员中进行农、蓄药残留速测时不漏检、不误检,确保市民餐桌安全,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根据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和GB/T5009.192-2003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瘦肉精)残留测定的相关规定要求,制定了郑州市农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速测质量保证制度,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涂家婷  周敏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187-193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水足迹理论、模糊机会约束规划(FCCP)和多目标规划模型(MOPM)整合到一个多目标模糊规划框架中,用于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用水管理,并分析其在不同可信度的有效性。该优化框架被应用于汉江流域,结果表明(在γ=0.55),在汉江流域内,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宜种植更多水稻,大部分地区宜减少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汉江流域内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将增加39%。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绿色和蓝色水足迹将增加,西北部地区的灰色水足迹将减少;汉江流域内水生产力将提高12%,灰水足迹将减少11%;在不同的可信度水平下,优化的作物种植结构都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水生产力和污染控制目标,帮助汉江流域实现更好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预测翘嘴鳜(Siniperca chuasti)的生长趋势并选育出生长性能和体质状况良好的翘嘴鳜亲本,对汉江上游不同体型规格的野生和人工养殖翘嘴鳜的年龄、体长(L)、鳃盖骨长(R)、体质量(W)、相对生长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野生翘嘴鳜的年龄主要为1~3龄,人工养殖翘嘴鳜为1~2龄。野生翘嘴鳜体长与鳃盖骨长的回归方程为L=12.953R+3.314 2(R~2=0.820 5),其体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为W=3.96×10~(-2)L~(2.757 7)(R~2=0.951 2),呈幂函数关系,为等速生长型。汉江上游野生翘嘴鳜1~2龄生长较快,其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达到0.259和4.972,2~3龄为0.158和3.984,生长趋于缓慢;人工养殖翘嘴鳜1~2龄的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为0.152和3.678,均低于野生翘嘴鳜。汉江上游野生翘嘴鳜的尿酸和总胆固醇含量分别为324.67μmol/L和4.90 mmol/L,极显著低于人工养殖翘嘴鳜,而肌酐含量为13.50μmol/L,显著低于人工养殖翘嘴鳜。因此,汉江上游野生翘嘴鳜的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比当地人工养殖的翘嘴鳜更优良,能够被选作亲本进行培育和人工繁殖,为汉江上游翘嘴鳜的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完善汉江上游更新世风成黄土成壤特征和气候变化资料,本研究以汉江上游晏家棚段二级阶地黄土-古土壤剖面为材料,进行粒度、磁化率和Rb/Sr的测定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晏家棚剖面自下而上呈现出更新世黄土(L2)-过渡性黄土(Lt)-古土壤(S1)的地层序列,剖面中古土壤(S1)的黏粒、磁化率(χlf)和Rb/Sr值均高于黄土层(Lt、L2),平均粒径(Mz)则低于黄土层,反映了古土壤(S1)风化成壤强度明显高于黄土层的特征。风化成壤特征的变化则进一步指示了古土壤形成时期受东亚夏季风影响,较温暖湿润;黄土形成时期,东亚冬季风增强,转为寒冷干旱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