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在明代,茶果已成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帝王,中至官僚,下至平民,均常以茶果为食。茶果与礼仪发生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茶果待客、以茶果馈赠、以茶果祭祀、以茶果作为婚姻的彩礼。茶果之"果",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果肉、果仁之"果",二是水果、点心之"果"。  相似文献   

2.
蔡定益 《农业考古》2015,(2):161-168
清代民歌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清代民歌反映,茶在日常饮食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常以茶、饭,茶、酒或茶、烟并称;茶与礼仪发生密切关系,以茶表敬意;茶与情爱产生紧密联系,女子向男子献茶是一种情爱的表达,男女共饮茶是情感的交流,清代民歌常用茶作为情爱的比喻;茶也是婚姻的符号,女子订婚被称为吃茶;清代茶区流行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亦多有反映。丰富多彩的清代民歌,提供了透视清代社会特殊面貌的另一个角度;以茶为视角,很大程度上也是试图从一般民众切身的似乎琐细之物着手,去讨论清代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
李精耕  陆坤 《农业考古》2015,(2):117-122
欧阳修是名副其实的"醉翁",同时也是造诣精深的"茶人",茶在他生活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心灵的调适剂和诗歌创作的题材。酒之浓烈张扬与茶之平淡冷静,体现着他不同时期、不同处境的身心状况与精神面貌,早年的爱酒过茶到晚年的转而向茶,流露出他独特的处世心态与人生风度。  相似文献   

4.
"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饮品之一,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提到"八件事",分别指柴、米、油、盐、酒、酱、醋、茶,茶是其中之一[1];元人多称"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仍是其中必不可少之一,如贾仲明《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杨景贤  相似文献   

5.
据说,乾隆皇帝不嗜烟,不好酒,却是一个爱茶如命的“茶君子”。在一天生活中,饮茶是乾隆帝第一需要,每天早晨当洗漱后,他第一件事就是饮茶作诗。所以乾隆帝爱茶,不仅满朝文武皆知,而且连国外也有耳闻。相传,在全国众多名茶中,乾隆帝独爱徽州名茶,每年都要徽州知府进贡大量徽州名茶供他品尝。为何隆帝偏爱徽州名茶呢?说起来还有三件秘闻。  相似文献   

6.
茶花酒酿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茶花洒酿造工艺参数的选择、冷热处理对茶花酒透明度的影响以及普洱茶对茶花酒品质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茶花配比为6%,酵母繁殖旺盛时加入茶花、冷浸提7d以上时产品品质较高:茶花在用冷浸提且洒不加热的处理条件下能有效防止产品出现浑浊现象;茶花酒发酵过程中加入少量普洱茶能起到明显的增效作用.最后总结出茶花酒最佳酿造工艺流程,并对茶花洒产品品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284-285
中国茶道文化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并盛于宋代,人们在饮茶中创造并不断完善了以泡茶饮茶为根本的茶道礼仪文化。古人给予了茶多个词汇以体现茶的精神内涵,其中以"和、清、俭、敬"较为突出。唐朝的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将中国茶道文化传递到了国门以外的地区,将其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茶道文化蕴藏了极其深厚的为人与处世的哲学道理,即使是在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今社会,优秀的传统茶道文化也没有失去往日的色彩,它仍然对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以茶育人,以茶醒己,以茶明志应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该深刻理解并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8.
香茗胜美酒     
明代祝允明认为:唐诗激情,宋词冷静,故唐诗中自然景物是夕阳,宋词则暮雨;唐诗中劝酒多,而宋词中则咏茶多。那么元曲怎么样?或曰:元曲多离别乡愁与叹世,但元曲中也见民间饮茶之风亦盛。由于元代仍以茶饼供市,而茶饼碾末煮饮,费事麻烦,一般人宁可上茶馆茗饮。从而茶肆处处,当时有一位被称为“词林英杰”的李乘(德载),竞留有十首赠茶肆的《喜春来》,以为茶肆作高雅广告,且录两首如下:其一,茶烟一缕累累荡,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其二,金尊满劝羊羔酒,不似灵芽泛玉瓯。声名喧满岳阳楼,夸…  相似文献   

9.
在圆悟克勤评唱的《碧岩录》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吃茶(去)"的禅语,而且圆悟克勤在灵泉禅院驻锡期间,手书"禅茶一味",奠定了夹山禅茶祖庭的地位。在其评唱的著作《碧岩录》中出现的"吃茶(去)"语汇,一方面是出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典故,另一方面也是禅门世俗化的应接语言。与此同时,在禅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具有宗教仪轨程式的"吃茶"礼仪。笔者以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具有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即凡即圣意味,而禅门形成的"吃茶"礼仪则具有凸显的宗教神圣性质。笔者将从即凡即圣的角度来讨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与禅门茶礼仪关系中的宗教性向度。  相似文献   

10.
大茶 《农业考古》2012,(2):132-133
南茶北酒,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古往今来,茶与酒仿佛一双欢喜冤家,演绎了数不清的奇闻韵事。晚唐卢仝《七碗茶歌》流芳百世,但据史料载,这位与陆羽齐名的玉川子嗜酒更甚于痴茶,经常烂醉如泥,是个十足的酒  相似文献   

11.
李靓 《农业考古》2019,(2):103-107
一直以来,东南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海上丝路的重要站点,在中国茶对外贸易与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也在与中国的不断交往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茶文化习俗,并传承至今。本文通过梳理茶叶传入东南亚的历史进程,探索东南亚饮茶之根源,再现了茶在东南亚普及的过程,以期为茶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茶在风俗相、方言相通的台湾和闽南、粤东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称茶为“茶米”。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并且有约定俗成的茶礼:客来敬茶不论你走进富裕之家还是贫困之户,茶对于来客是必不可少的。“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是当地人的口头禅。斟七分茶斟茶时,手要放得很低,茶壶伸到杯中几乎近杯底,谓之“高冲低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茶杯斟满,到七分满就行,名曰“七分茶,八分酒”。如斟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会烫伤茶客的手。摆三杯茶品茶时,茶盘只摆三只茶杯,叠起可含口中而不露。当地有句俗语:“茶…  相似文献   

13.
茶与戏     
"茶"代表着优雅、沉寂、隐逸,"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位列雅的品位范畴;"戏"代表世俗、喧闹,不入流的"小道",属于俗文化.一雅一俗,二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又如何扯上关系的? 其实,茶文化与戏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关系还极有其渊源.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节     
在民俗文化研究中,有人把酒、茶等等上升为文化来研究,多有议论。把节日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恐怕已经没有什么不同意见。这里就我掌握的资料和当农民的感受,来说说农民的节。当然,我不想也没有能力去系统探讨农民的节的文化性并作出个什么结论。春节———三大传统节...  相似文献   

15.
以小麦、大米和夏秋茶为原料,茶酒曲和母曲作为发酵剂,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技术发酵,酿造一种具有独特茶香、保留传统酒香特色且酒体清澈透明的白酒。探讨不同茶叶含量酒曲酒醅中游离氨基酸以及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比较发酵茶酒之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所酿造的茶香型白酒风味独特,酒醅中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30%茶酒曲的酒醅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样品总量;其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酮醛类、含氮化合物、芳香族、酸类等78种化合物,其中添加茶酒曲酿造的白酒中总酯含量高于母曲酿造的白酒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即茶宴,一种茶会礼仪)一直因史料不足而无法复原.现存的史料中,特别是寺院清规等文献中明确记载有“茶礼”,但却没有具体的形式.本文根据文史资料仅从文字上复原了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  相似文献   

17.
钱大宇 《农业考古》2003,(4):96-98,100
“现代人 ,喝酒还是饮茶 ?”江西《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2 0 0 0年 2期 )刊登了在大千茶艺馆讨论这个话题的文章 ,不免有酒厂经理与茶艺馆主各说短长的争论的感觉。酒与茶的争论也自古而然 ,但从酒和茶的文化角度而言 ,今天再来议论一下还是很有意义的事。酒和茶在我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长期以来它们各以自己不同的性格和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也以各自的优势和人们的喜与忧、激昂与恬静紧密相联 ,因此必然会出现人们对酒与茶的不同社会评价 ,会衍化为人格化的酒与茶的争功的故事。在古人笔记中曾有不少两者争功的事 ,如茶骄傲地…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茶宴是以茶宴请宾客,或是以茶会客、交友的一种饮茶方式,以举办和参加者分主要有宫廷茶宴、文人茶宴、禅寺茶宴三种;以形式和影响分主要有酒席茶宴、礼仪茶会和斗茶宴会三种,宋代的茶宴促进了饮茶文学、中华茶艺和日本茶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太阳从五指山峰顶的云雾中露出来,水满乡广场2019中国(海南)早春茶开采季启动仪式现场一片明媚。海南省18家知名茶业品牌、五指山茶农,以及茶业、旅游界300人共同参加了活动仪式。海南春早茶先知,好山好水出好茶。海南春茶,在行业内称为中国早春第一茶,是中国为数不多能在春节之前上市的春茶。"尝尝海南春天的味道",已经成为海南春茶的宣传口号,而  相似文献   

20.
"东坡肉"是杭州的一道传统名菜。许多到杭州旅游的人,都想品尝一下正宗传统菜肴"东坡肉"。据说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出任杭州地方官时,曾发动数万民工疏竣西湖。春节来临时,杭州百姓送来了许多猪肉、绍酒慰劳民工。喜爱烹调的苏东坡吩咐家人烧好猪肉,同酒一起赠与民工。家人误以为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一时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