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3个方面,选取9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湖南省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看,1949-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出阶段性上升趋势。根据其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波动增长(1949-1963)-快速增长(1964-1977)-持续增长(1978-1999)-缓慢增长(2000-2009年)"4个阶段。2从空间看,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均值呈现出"洞庭湖地区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空间格局。3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耕指数是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产值、耕地有效灌溉率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DPSIR模型的湖南省生态安全评价及安全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通过构建湖南省生态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系统研究了1989-2012年间湖南省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探讨诱发其变化的各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湖南省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从安全状态降为轻度预警状态的趋势,生态安全指数由0.550降至0.420,其中驱动力指数由0.140降至0.052,压力指数由0.204降至0.007,状态指数由0.092降至0.044,影响指数由0.074上升至0.220,响应指数由0.057上升至0.098。就安全格局而言,处于轻度预警状态的城市比例增大,13个城市中处于轻度预警状态的城市达9个,湘中、湘南与湘西地区生态安全度要高于长株潭地区与湘北平原湖区。生态安全状况的变化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城市扩张、工农业污染、自然灾害及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是影响湖南省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针对当前生态安全现状,从城市规划,耕地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矿山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提升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sc PDSI),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突变检验法、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EOF)对湖南省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09年,湖南省发生干旱的频率为8.2%;(2)整体上,湖南省年际、春季、秋季变湿趋势显著,且均以1988年为突变点,但是在进入2000年代后进入相对干旱的时期;夏季呈现由干变湿的显著趋势,并在1990年发生突变;冬季呈现显著变干趋势,并在2004年发生突变;(3)整体来看,湖南省处于正常状态,其中湘西北小面积处于轻微湿润,湘中小面积和湘西南小面积处于轻微干旱状态;(4)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得到的前4个EOF空间模态,将湖南省划分为4个干湿特征区域,分别为湘南地区、湘西北地区、湘东北地区和湘中地区,其中湘东北和湘中地区变湿趋势显著,湘南和湘西北区域变干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4.
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通过构建湖南省生态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系统研究了1989-2012年间湖南省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探讨诱发其变化的各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湖南省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从安全状态降为轻度预警状态的趋势,生态安全指数由0.550降至0.420,其中驱动力指数由0.140降至0.052,压力指数由0.204降至0.007,状态指数由0.092降至0.044,影响指数由0.074上升至0.220,响应指数由0.057上升至0.098。就安全格局而言,处于轻度预警状态的城市比例增大,13个城市中处于轻度预警状态的城市达9个,湘中、湘南与湘西地区生态安全度要高于长株潭地区与湘北平原湖区。生态安全状况的变化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城市扩张、工农业污染、自然灾害及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是影响湖南省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针对当前生态安全现状,从城市规划,耕地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矿山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提升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各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基础上,运用GIS、线性回归和泰尔指数系统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差异,并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和东北递减,但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位次整体下降,中部和西部则上升,东北相对稳定;⑵由泰尔指数可知,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⑶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受耕地资源状况(如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的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发达地区要注重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而欠发达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1999—2014年人粮关系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人粮关系变化研究为切入点,从省域层面对河南省1999—2014年的人粮关系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地市层面对人粮关系时空变化及原因进行研究,为全省及时调整和制定粮食生产战略、有针对性地制定耕地保护对策提供了基础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的耕地承载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1999—2014年耕地承载率由0.87降低为0.69,全省粮食仍然自给有余,对国家粮食的贡献率并未降低且有所提高;(2)区域层面人粮关系差异显著,平顶山、济源、洛阳、三门峡、郑州5个地市的粮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其他13个地市粮食自给有余。总体来看,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总体处于安全状态,对国家粮食的贡献率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对承载率增大的地市应加强耕地保护,以遏制人粮关系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化率指数、均衡度指数模型、空间聚类、功能识别等多种方法,对湖南省耕地多种功能值、综合强度以及均衡度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辨识归纳多功能典型融合模式及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996~2017年洞庭湖区与湘中南地区耕地经济贡献功能明显增加,长株潭地区受城镇化、工业化的影响,经济贡献功能下降;58%的县域单元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增加,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的演变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研究末期下降区县超过89%。耕地多功能综合强度变化较平稳,但区域差异较显著,高值区主要在湘中南和洞庭湖区,低值区分布于湘西和湘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均衡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在不断上升,在空间上经历了由分散向局部集中演变的过程。各县市功能融合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共有8种融合模式,但大部分的地域单元在转向功能融合模式,除了生态优先发展模式,其它单一功能主导型的地域单元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调控的重要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2006至201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利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构造绩效评价函数,计算出14个地级市(州)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效用值。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2006年至2010年间,娄底市的耕地保护政策的效用值最高,株洲市最低。根据结论,提出了加强湖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县域耕地质量安全动态变化,结合生态学理论,选择人地关系、耕地条件、耕地利用投入水平、农业生产力、人文社会响应等指标,构建了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卢龙县为评价单元,对耕地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对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进行分级和评价。由安全界限的划分结果可知,2007—2010年卢龙县耕地质量处于非常安全状态,2001年处于较安全状态,2005年、2006年均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而2002—2004年耕地质量状况表现为不安全。2001—2003年卢龙县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于2003年开始逐渐上升,至2007年耕地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析山东省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及匹配状况,本研究利用基尼系数、基于统计法的单位耕地面积所拥有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分析山东省17 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分布与匹配程度,并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当量系数评价2016年山东省水土资源的短缺程度。结果表明:1)引入农业水土资源当量系数,对2016年山东省17 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及耕地资源的短缺程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14 个地级市处于水资源短缺状态,而且山东省农业水土资源处于较为不平衡状态,水资源的供给量不能满足耕地资源的需求量;2)2007—2016年山东省的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呈现“西北多,东中部少”的分布格局,山东省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0.21 万m3/hm2,不到全国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的一半。2007—2016年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说明17 个地级市的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开始变差。水土资源匹配呈现西部优于东部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省为例,选取了经济、人口、农业和城市化中的12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湖南省2005~2016年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耕地变化的作用机制;其次运用土地利用弹性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其中2008~2009年间增幅最大。(2)在耕地变化的12个影响因子中,灰色关联度值最高的是农业人口。(3)自2009年后湖南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4)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长沙、湘潭、岳阳3个城市区位熵值介于0~1之间,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为例,选取了经济、人口、农业和城市化中的12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湖南省2005~2016年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耕地变化的作用机制;其次运用土地利用弹性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其中2008~2009年间增幅最大。(2)在耕地变化的12个影响因子中,灰色关联度值最高的是农业人口。(3)自2009年后湖南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4)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长沙、湘潭、岳阳3个城市区位熵值介于0~1之间,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发达地区江苏省为研究案例地,构建县域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DEA模型来测度2000—2015年江苏县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结合ESDA分析模型,从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视角上分析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现提升态势,且技术效率变动是主导驱动。(2)全局上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表现高(低)-高(低)空间集聚模式;局部上效率H-H形成"苏州-无锡"核心区县(市)空间集聚,L-L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县(市)。(3)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及受灾面积等是影响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的主要因素。(4)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科技投入及强化耕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优化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有48个贫困县域,推进贫困县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湖南省率先在中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避开的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内容,围绕这五个方面设立了20个二级评价指标,并对湖南省48个贫困县域在2010~2017年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贫困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有序推进,但总体进程较慢,区域之间进程差异大,促进贫困县域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是贫困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借鉴生态安全研究思路,构建了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对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其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安全平均值为0.685 5,碳排放安全最高的是张家界市(0.771 7),最低的是娄底市(0.533 3);从安全等级上看,处于临界安全状态的是湘潭市(0.622 4)和娄底市(0.533 3),其余各市均处于亚安全状态,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整体上并未表现出极其明显的空间差异;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压力-响应模型的拟合分析表明,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娄底市和吉首市等6个地级市为高压力高响应状态;郴州市、衡阳市、邵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永州市和怀化市等8个地级市为低压力低响应状态。说明在新时期湖南省应充分考虑单位GDP能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人均生态用地面积等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湖南省各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具体特征,采取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碳排放优化方式进而推动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湖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也面临着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选取湖南省14个地市(州)作为样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并结合理论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综合评价了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的耕地保护绩效。结果显示,2010~2013年湖南省耕地保护的整体绩效较好,但地市(州)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长沙、株洲等8个城市连续四年有效,郴州和怀化保护绩效较低。对耕地保护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提高湖南省耕地保护绩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化肥投入强度、使用效率和安全阈值的概念,利用农田化肥使用的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浙江省1978—2017年农用化肥情况.结果表明:浙江农用化肥总量和耕地化肥使用强度从1978年到2017年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2017年,浙江省农用化肥风险指数为0.69,处于中度风险,其中钾肥使用处于低风险...  相似文献   

18.
《天津农业科学》2016,(5):140-147
从开发强度指数和供给能力指数两个方面构建了新疆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全疆大部分地州(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不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开发强度指数较小。(2)全疆大部分地州(市)具有较强的供给能力,土地开发利用的空间和潜力较大。(3)绝大数地州建设用地处于开发不足、严重开发不足的状态,极少数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4)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处于失衡的地州占多数,处于均衡状态的占少数。为此,新疆应在协调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配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外生环境因素对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外生因素的影响,建立耕地利用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近10年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的变化及地区差异。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三阶段DEA)对2001—2013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此外,考虑到环境因素变量的影响,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调整投入要素,从而更准确地计算耕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浙江省耕地利用率总体水平较高,各地区耕地利用率在空间上具有差异。嘉兴市、湖州市的要素投入和使用已达最佳水平,其他9个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值均较高,农民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对耕地管理较好,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并可继续扩大规模以增加收益,建议各地政府根据其耕地利用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基于山东省16个地级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对2006—2018年山东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分解与分析,结果显示:从超效率DEA模型来看,山东省所有地级市均处于DEA有效状态,但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从Malmquist指数的地区比较和动态分析来看,山东省农业TFP整体呈现增长状态,对于农业TFP的增长,技术进步起主要作用,技术效率的贡献很小甚至起负向作用,是典型的技术进步诱导型增长模式;山东省各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处于上升状态,各地级市间存在横向差异。最后,提出了推动山东省农业生产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