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村产业与农村的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农村产城融合评价模型,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广西7家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产城融合度。结果表明:6家示范园产城融合度已达到较高水平,1家示范园产城融合度处于中等水平;产业链、绿色GDP以及农业产值增量3个指标对农村产城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村产城融合度等级较高的示范园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最后,提出了农村产城融合规划策略,并首次提出了村域尺度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乡村田园微城市"的规划构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村产业与农村的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农村产城融合评价模型,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广西7家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产城融合度。结果表明:6家示范园产城融合度已达到较高水平,1家示范园产城融合度处于中等水平;产业链、绿色GDP以及农业产值增量3个指标对农村产城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村产城融合度等级较高的示范园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最后,提出了农村产城融合规划策略,并首次提出了村域尺度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乡村田园微城市"的规划构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推进涪陵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城融合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主要相对于产城分离而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路.产城融合本质上是从功能主义回归人本主义,关键点是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融合,核心上是居住人群与就业人群的结构匹配.就涪陵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涪陵产城融合应走“一体、两翼、三引擎、四共同、五支撑”的发展路径.为此,应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强抓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狠抓产城融合,彰显新型城镇化特色和加强产学研政策协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进行解析;其次,对我国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根据我国开发区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5.
构建人本导向下的区域产城融合发展评价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2008—2017年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7年长三角大部分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并不均衡,其中省会城市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而安徽省绝大部分城市普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良性发展体系尚未形成。各城市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产、城、人三者的关系,以实现产城融合水平的提升。同时,城市间可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京农业》2013,(32):20-21
有些观点认为,"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模式。在此类观点中,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立足于苏北地区相对贫困现状,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视角出发,研究双轮驱动治理路径。结果表明,苏北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可依托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从构建产城融合协作网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均等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解决,这对于防范因疫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及重点园区,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本文在研究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及重点园区发展现状基础上,指出其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与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及重点园区,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本文在研究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及重点园区发展现状基础上,指出其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与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产业园区必须科学规划指导产城融合,通过产业集聚铸就竞争优势,以人为本促进城市发展,生态优化提升环境质量,机制创新推动改革深入,实现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或创新型新城转型。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29-230
全国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即新常态,以往追求规模、追求速度、粗放的城市建设方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理念,产城融合建设正是解决当前城市建设问题的关键。长沙市在此大背景下进行产城融合建设,有改善空间发展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产城融合建设的一些成果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给出了长沙进行产城融合建设可借鉴的模式,希望为其制定措施和出台政策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聚焦产教融合对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发展的作用,介绍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储备现状,分析我国人才振兴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打造“一懂二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农业》2013,(11):20-21
有些观点认为,“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模式。在此类观点中,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正>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承担着培育示范并转移转化农业科技成果、集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农村创新创业、培训职业农民、推动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和农业综合改革的重要角色,具有高度的时代价值。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结构升级、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7,(24):5-6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济源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突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包括优质粮食、高效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种业和休闲观光。尤其是今年济源市建设了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全域规划引领,构建产城融合新格局。依据全市农业产业基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吉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为目标,结合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优势,在找差距、补短板、强保障上下功夫,相继开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等工程,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注入新动能。一、注重问题导向,瞄准统筹城乡发展的薄弱点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由于高职院校对农产品电商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农产品电商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加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农产品电商创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本文针对产教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从高职农产品电商创业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出发,通过采用大量参考文献的分析法、对比法,分析了积极推行大学生农产品电商创业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农产品电商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希望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且在十四五时期迎来新机遇。以北方国际种苗小镇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基础,从全产业链构建、功能体系联动、产城融合共生等领域探索其发展策略,从产业决策、政策支持、系统规划、运营模式和项目落地等方面探讨其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特色小镇的现代化发展可构建全产业链智慧循环、重点产业突出、三产协同发展、产城深度融合的建设体系,并将生态+、文化+、智慧+、健康+等新型产业要素融入,应避免农业小镇功能陷入单一化、同质化困境,通过升级核心支持政策、构建"1+N"多规合一综合体、促进多方合作运营和制定分期行动计划等措施有序推进农业特色小镇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本文总结了"非镇非区"的发展空间平台和建制镇为基础的两种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异同点。研究发现,坚持科学规划、保证强有力领导、强化一二三产融合是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共有特征,而要素禀赋、领导主体、特色产业等差异是导致发展模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对推动农业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