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地力常新、多种经营、生态平衡等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其中地力常新论是中国传统农学中最辉煌的思想之一。中国历代人民通过对这一思想理论的实践,把大量条件恶劣的荒地改造为良田,以保持地力的长盛不衰,从而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分析了培肥利地的思想起源、地力常新论在历代农业中的实践及影响、对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并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以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建议,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豆主产区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地力评价是通过对耕地资源的科学评价,了解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通过对中国大豆区域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情况、不同区域大豆施肥情况以及大豆施肥技术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耕地质量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大豆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过多的施用化肥不仅造成土质恶化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利用有机肥料 ,较好地解决了培肥地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两难问题。古农书保存了大量的有关有机肥的种类、积制、施用方法及施肥原则等记载。吸收利用这些宝贵的农业遗产对于今天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古代农田施肥理论的形成过程展开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珍贵遗产对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之所以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还能保持地力长久不衰,除了精耕细作和合理的轮作倒茬之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深刻认识到施肥是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土壤环境的重要措施。"惜粪如惜金,用粪如用药",通过施加肥料补偿地力,提高土壤肥沃性,实现稳产增产的目的。宋代的《陈旉农书》里总结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中积累的大量智慧经验和实践技能,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力常新壮"论,驳斥了"田土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利用模式: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中的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利用地力评价系统提供的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数据和空间数据,扩大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智能化程度;利用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的施肥数学模型,地力评价系统可对规划的农作物进行目标产量的估算,提高了地力评价系统评价内容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农业的现代承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作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在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以铁制农具、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后,与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结合发展起来的近代农业又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为中心的三次革命,佳世界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西方的农业现代化是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石油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农业施肥的不足及现代农业施肥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农业生产中随意施肥行为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日趋严重,这将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并从精准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两方面讨论现代农业生产中肥料和施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头号问题,现在的三农问题却不同于传统的三农问题。就农业问题而言,传统意义上是一个短缺问题,尤其是粮食短缺,现在这一问题基本解决了。目前我国的粮食从长期短缺转变为相对过剩。虽然关于粮食安全问题不可掉以轻心,但是粮食归粮食,农业归农业,粮食问  相似文献   

11.
耕地地力评价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数据,通过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县域耕地隶属函数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而进行的地力评价。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耕地资源状况,提高土地生产力和耕地利用效率的基础性工作。对促进和指导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农业来说,它是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再加上这些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促使农业发展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本文主要对从中国农业发展史看农业的传统与现代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8,(1):95-100
天地人“三才”是传统哲学一种思维范式,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天地人宇宙系统论。天地人整体思维影响了传统农业的运作方式,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天时”、“地利”、“人力(和)”,形成了天、地、人、物农业巨系统。天地人物和谐统一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由三大要素系统构成,一是生物有机体(动、植物、微生物)系统,二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天和地)系统;三是人的社会生产劳动系统。农业生产实践就是通过人的社会生产劳动协调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条件(天和地)的关系,三大要素系统的协调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保证。中国传统农业是生态化的抑或生态趋向的农业,几乎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某种共识。对此,必须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农业与现代的生态农业概念虽然有着相通之处,但也不尽完全相同。传统农业借鉴哲学上的天、地、人的整体思维倾向,融人动植物的“物”,形成天、地、人、物的农业生态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深化拓展,构建了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地区玉米产量对基础地力和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明确西南地区土壤基础地力与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玉米种植区土壤培肥以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6年以来在西南地区布置的508个玉米田间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分析了西南地区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特征、玉米施肥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玉米种植区土壤基础地力与玉米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关系;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状况对施肥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西南地区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在3.9-4.7 t·hm~(-2)(平均为4.4 t·hm~(-2));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肥(NPK)区平均产量为7.7 t·hm~(-2),比基础地力产量平均增产3.3 t·hm~(-2),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四川、贵州的施肥高产潜力分别为11.5、12.7、12.6 t·hm~(-2)(平均为11.7 t·hm~(-2))。玉米产量的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平均分别为57.1%和42.9%;玉米地力贡献率随着基础地力产量的提升而增加。西南地区肥料对玉米的增产效果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重庆、四川、贵州及整个西南地区玉米现实生产力与基础地力拟合直线决定系数分别达0.356、0.393、0.448和0.434(P0.0001);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玉米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在西南地区,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可以提升玉米的施肥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产量差,减少玉米对肥料的依赖性,促进西南地区玉米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循环观与农业精耕细作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2,(1):31-35,91
循环观念来源于古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循环是一种普遍的生态机制和社会人事的运作规律,它在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农耕文明及政治经济条件下,演变、提升成为一种社会化的观念,蕴涵着先民对自然社会的深刻领悟及其生存智慧,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长盛不衰,源远流长,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受到这种普遍的生态化的循环观念的导引。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其经营……  相似文献   

16.
农科教结合与中国农村社区传统农业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走农科教结合之路,是中国农村社区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趋势,在阐述农科教结合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探讨了中国农村社区农科教结合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并针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旌德县振兴农业经济,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其重要措施之一是消除土壤限制因子,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力。进而分析了旌德县土壤限制因子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消除土壤限制因子培肥地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业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农业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性和务实性,持久性和稳定性;多样性和地域性。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因为它是以伦理意识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基础,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一把钥匙,它构甩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了解农业文化才能把握我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传统"乐学"思想今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至今,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乐学"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它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快乐教学"的思想.古代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对它有许多精辟论述,儒家在这一领域更是有过许多宝贵建树,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于今,对"乐学"思想进行历史性考察,并辩证分析其利弊得失,对我们实施快乐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