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相对减少,依靠传统作业的农民被剥离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以河南省鹿邑县柏木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情况为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调查发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就业岗位不足、人力资本素质低、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小等现实问题。对症下药,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城乡对接;加强技能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等是合理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耕地土地资源缺乏,大量的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增收缓慢,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本文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与新农村建设这一课题,在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3种途径的前提下,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汤福霞  徐惠 《农业考古》2007,(6):354-357
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过大,加上我国城市化滞后,农村中非农产业受阻,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现行的制度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其现状,并提出了转移的途径: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拓宽劳动力国外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陕西省为例,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既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还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西安咸阳城市圈建设,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5.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6.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7.
农业特色经济带动农村就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也更加注重了对农村的建设,把"三农"问题看作是中国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农村就业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中国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促进农村就业,提出农业特色经济的农村就业战略3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可以在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更多就业途径和岗位2个方面促进农村的就业.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有着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良好条件,对这些条件加以利用再配合相关的政策的支持能使农业经济得到很好地发展、农村就业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王周火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3006-3008
以欠发达地区湖南省邵阳市为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从政策上提供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陕南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高建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31-132,141
陕南是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山地面积大,耕地少,农业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本文在对陕南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陕南发展,提出了解决陕南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加快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引领和关键动力所在。现阶段农村农地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两大来源,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将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和农户收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分析在当前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以及农地流转速度滞缓、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促进农地规范有序流转、充分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进而使农户合理配置农地和家庭劳动力等资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升级存在互动关系,劳动力的思想意识、技术素养对其从业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排挤和吸纳的双重影响。浙江省目前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第二产业在产业升级中占比过大,造成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全非农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又能切实推动产业化升级进程。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契机.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存在,且转移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转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转移整体环境与国家社会政策逐渐改善,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转移积极性下降、转移成本高、转移劳动力无法实现优质就业、乡镇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转移就业风险大等问题,要走出这个困境需要在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教育培训、转移空间、社保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海南省文昌市通过实施阳光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两大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技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尤其是向特色产业转移。据了解,文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3个渠道实现劳动就业转移。首先是向特色产业转移,大批剩余农村劳动力分别从事文昌鸡饲养、西瓜种养、海淡水养殖和椰子产业加工;其次是向港澳在粤创办企业和文昌人在粤企业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并将之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其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各地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从认清原因,积极探寻找有效出路;整合资源,构建就业培训体系;完善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等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行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打破体制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种人口流动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这些劳动力将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能够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推行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打破体制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充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就业的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积极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全方位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9.
正记者从北京市农委了解到,2018年,北京市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将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本市农村劳动力试点岗位,由公交、环卫、地铁向停车管理、物业服务等领域拓展,同时统筹用好用足"岗补""社补"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项政策,2018年实现新增农村转移就业4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20.
马爱艳  蒋志辉  王香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93-6894,6896
比较了新疆与全国农民收入差异,从地理、观念和经济3个方面讨论了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增收的深层困境,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并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增收的路径:强化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发展非农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转移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