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摘要:选用4个不同类型的冠突散囊菌(冠突散囊菌标准冠突散囊菌(G1)、褶皱冠突散囊菌(G2)、异冠冠突散囊菌(G3)、鹅黄冠突散囊菌(G4))为接种菌,对安化黑毛茶进行人工接种处理得到茯砖散茶,分别比较4个不同类型冠突散囊菌在接种3、7、11天后的EGCG、咖啡碱、茶氨酸、茶多酚、可溶性糖、水浸出物、氟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期寻找能够生产出品质良好且益于健康的优势菌种。结果表明,在分别接种3天、7天和11天后,褶皱冠突散囊菌(G2)接种处理后的茯砖散茶各指标较其它处理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其中, EGCG、茶氨酸、茶多酚含量均高于其它3个处理,且EGCG含量G2与G3、G4存在显著性差异;咖啡碱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略低于其它3个处理。综合来看,褶皱冠突散囊菌(G2)接种后的茯砖散茶表现为最佳,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散茶发花”技术在不同嫩度茶叶原料上的发花情况及发花对各茶叶原料带来的影响,采用2008年一品茯砖茶原料(A)、2008年金湘益茯砖茶原料(B)、边销茶原料(C)以及2008年金湘益茯砖茶原料“快速醇化”后的成品(D)作为“散茶发花”加工原料,考察发花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发花”特征性微生物--冠突散囊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可溶性糖、粗纤维等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多糖的含量有小幅度的增加;在5天的发花期间,冠突散囊菌繁殖增长较快,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随后增长速率逐渐放缓直至发花结束。4种茯茶成品较其对应原料品质均有改善,加工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参与生化成分复杂的变化为品质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多样性的问题,以来自中国3个省份的5种茯砖茶为样品,从中分离出优势微生物金花菌4、16、B1、B3、B7,依托形态学与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这5株菌株均属冠突散囊菌,并且存在着遗传多样性,其中16号菌株的电镜观察结果与其他4株菌株差异明显,且菌株子囊孢子的“赤道”周围存在较多小孔;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中4、B1、B3、B7聚类为一组,16号聚类成另一组,说明冠突散囊菌可能存在亚种,这与形态学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5,(8)
利用阿魏酸乙酯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和液态发酵产酶试验,对冠突散囊菌进行初筛,确定其是否产阿魏酸酯酶。将其对麸皮进行固态发酵,测定其阿魏酸含量,再对其发酵的黑毛茶进行阿魏酸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有产阿魏酸酯酶的特性,发酵麸皮和黑毛茶能产1.8 mg/g阿魏酸。该研究结果对茯砖茶的保健功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加工.学刊》2021,(14)
玫瑰中富含黄酮,其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和癌症的发生。基于玫瑰花中黄酮的强大功效,采用有机溶剂浸润的方法,从丰花玫瑰的花冠茶中提取了黄酮。通过单因素控制法优化得到了黄酮最佳提取工艺:花渣中加入40%乙醇,体积为花渣质量的100倍,在65℃条件下,浸润1 h后可以获得丰花玫瑰最大黄酮提取率5.50%±0.20%,为玫瑰黄酮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对玫瑰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制茶工业正面临着急待提高茶叶品质,加速茶叶新产品开发的严重任务。为保证这个任务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有利时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依靠技术进步,开展茶叶深加工,努力振兴茶叶事业。就此,笔者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是种传统商品,深受人们欢迎。中国绿茶,特别受到西北非人的赏识。从经济效益上看绿茶是换汇率最高的一种茶类。近几年来,由于切细红茶的国际市场价格较低,国际上不少产茶国竭力改制绿茶扩大出口与我国绿茶竞争。如印度在积极仿制中国型绿茶向摩洛哥等地出口,1979年出口摩洛哥就有2万担,到1982年已增加到6万 相似文献
8.
一、茶叶产量质量双跃进的伟大成就 1959年的茶叶生产,不仅产量比大跃进的1958年又增加8%,同时普遍提高了品质,获得了产量质量双跃进的巨大成绩。茶叶品质大大提高了。可是有个别人不承認这个事实,说什么“茶叶品质一年不如一年”、“机械制茶不如手炒品质高”、“双手采茶降低茶叶质量”、“大采秋茶是杀鸡取蛋”等謬論。事实胜于雄辯,建国以来,特別是大跃进以來,广大茶区群众在党的总路綫光辉照耀下,認真地貫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加强茶园培 相似文献
9.
10.
1.工艺流程
苦荞粉(皮粉)→浸泡→煮制(糊化)→干燥→焙烤→包装→入库、贮藏.
2.操作要点
①浸泡,苦荞与水按1∶1.5的比例,防止酸败;②煮制,在60 ℃~90 ℃水浴中煮40 min;③烘干,在50 ℃~55 ℃条件下鼓风烘干;④焙烤,在120 ℃~240 ℃的条件下进行焙烤.
…… 相似文献
11.
探讨利用福鼎大白茶鲜叶生产名优绿茶“方坪香茗”的加工工艺,证明通过合理嫩采、适度摊放、高温杀青、低温做形、中温慢烘等技术措施,能生产出名优绿茶,本文同时介绍了“方坪香茗”茶的品质、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车色是眉茶精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车色,增进眉茶的色泽,从而达到绿润或银灰起霜,并能滚紧条索,对提升外销茶的品质有着积极作用。车色时滚筒转速快,则茶叶与滚筒摩擦机会多,作用强烈,易上色;转速慢则上色困难;但转速过快,茶叶因离心作用而贴吸于筒壁,反而不能上色,转速一旦固定,车色时间长或投叶量少,茶叶易上色,且应将干燥后的茶叶立即趁热滚车,茶叶表面的灰霜才附着牢固,色泽均匀一致、长久不褪。同时在热的状态下。茶身较软,可塑性好,易滚紧条索,断碎茶也较少。本文主要探讨车色速度、车色时间,对滚筒下料(以下简称为转速、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前,采用任何物理检验与化学分析手段,还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茶叶的级别、品质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故世界各国对茶叶品质的评定,都依靠感官审评。它具有准确、快速全面的优点。茶叶感官审评的具体内容包括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但商业上对茶叶感官审评,将外形一项分拆成条索、整碎、净度和色泽四项,与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构成了八个检评项目,简称“八项因子”。采用八项因子评茶,其操作方法与五项因子方法类同,但我从茶叶审评实践中体会“八项因子”评茶缺陷很多,不利于全面评定茶叶品质,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