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交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实验种群对水稻的致害性,F1群体正反交结果一致,性状均表现为亲本TN1种群的特性,回交BF1与F2的性状呈多元化趋势。其致害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式,且控制褐飞虱致害性的有效因子数为3。由此推断,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褐飞虱不存在真正的“生物型”。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生物型的监测及其对鉴别品种致害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各调查点的褐飞虱生物型监测结果表明,云南思茅以孟加拉型为优势种群,成都优势种群已由生物型Ⅰ转为生物型Ⅱ,其余各点均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该虫孟加拉型在广西南宁、灵川,江苏江浦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成都尚未发现该型。在抗生物型Ⅱ的品种中,孟加拉型所占的比例上升。模糊聚类结果表明,该虫可分为两大类:云南思茅为一类,广西南宁、灵川、龙州,广东新会、四川成都、湖北九宫山、监利,安徽怀宁、江苏江浦等为一类。 相似文献
3.
稻褐飞虱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祝小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1(4):353-354
本文采用苗期群体抗性鉴定和抗生性鉴定法,鉴定了四川省秀山县稻褐飞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秀山县稻褐飞虱属生物型I。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生物型鉴别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褐稻虱生物型的鉴定,比较分析标准苗期致害性鉴定法,蜜露量测定和成株期致害性鉴定法的结果,以标准苗期致害性鉴定法最为简便、准确,建议以该方法为主,若虫存活率测定为辅,作为褐稻虱生物型研究的统一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5.
6.
我国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初报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我国为褐飞虱迁入地带,田间褐飞虱种群是由具有不同致害性的生物型个体所组成的混合体。所以,一个田间种群的生物型属性即为该种群优势个体的致害性。根据我们自1981-1991年逐年系统监测结果,浙江省田间褐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在年度间有波动,但自1989年开始其致害性已稳定地属生物2。浙江省褐飞虱由生物型1转变为生物型2的过程,落后于南方的海南和广西省(区),比热带虫源地更迟。 相似文献
7.
8.
9.
广西水稻新品种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鉴定1993-1997年广西水我试新品种及苗头材料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性表现,国粳4号,桂引901,90-572和恢77等12份材料抗至中抗稻褐飞虱田间种群和室内生物型Ⅱ。其中恢77和90-572还中抗孟加拉型。国粳4号和桂引901两个品种抗目前我国主要稻区稻褐飞虱田间优势种群生物型Ⅱ,而且产量高,抗性稳定,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几种农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和麦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吡蚜酮及毒死蜱与其他3种农药混配对褐飞虱和麦蚜的毒力。结果表明,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48 h的LC50分别为3.261 1、1.012 9、5.220 2、2.292 7 mg/L,对麦蚜24 h的LC50分别为1.250 5、2.513 6、9.043 8、34.431 6 mg/L。用共毒系数法评价药剂的联合作用,毒死蜱与杀虫单按2∶3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对麦蚜表现为增效作用;毒死蜱与吡虫啉按3∶2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表现为相加作用,对麦蚜表现为增效作用;而毒死蜱与吡蚜酮按3∶1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和麦蚜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第五代褐飞虱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晚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1974~2005年的32年中,大发生就有9年。所以加强预测预报,提早发布病虫情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褐飞虱的危害,对夺取晚稻丰收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该区1974~1986年晚稻第五代褐飞虱的发生量,结合气象资料,用简易多级判别法建立了预报模型。对1974~1986年13年历史资料进行回报检验,拟合率几乎为100%。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4个中籼稻不育系、8个中籼稻恢复系及由此配制的10个杂交稻F1代糙米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杂交稻F1稻米各组合间氨基酸含量有一定差异,10个F1中,以明两优6号、绿敏S/4HZ021和绿敏S/凤恢3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绿敏S/4HZ021赖氨酸含量最高,明两优6号亮氨酸含量最高;F1代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色氨酸未测)均高于双亲含量;母本中以绿敏S为好,用此母本选配的杂交组合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绿102S为母本的组合在所有组合中最低;父本对F1代氨基酸含量影响受母本所控制,需考虑配合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不同地区灰飞虱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楚雄,沈阳,东京三地区灰飞虱群体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间的灰飞虱都有一定的差别,楚雄群体内灰飞虱个体间的差异最大,东京最小,三个不同地区间的灰飞必也存在差别,其中东京与楚雄两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上述这些差异的出现,可能与灰飞虱的迁移和地理隔离有关,促进三个群体之间的差异与群体个体间的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