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义平 《植物保护》1982,8(4):35-35
吐鲁番盆地风沙较大,每年有8—10级大风30余次,10级以上大风4—5次,葡萄、长绒棉和哈密瓜所以能年年增产,全靠农田防风林挡住风沙的危害,但近几年双尾舟蛾(Dicranuraerminea sp.)为害防风林,尤以杨树叶片受害较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2—28毫米,翅展65—72毫米,左右翅基片毛各有两个黑点,颈板后方  相似文献   

2.
<正>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干旱风沙地区的盐池县,自然生态环境严酷,造林成活率低,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草场退化,严重威胁着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1983年后,重点推广盐池县城郊地区万亩治沙样板林科研成果,贯彻以灌为主的造林方向,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选用适生灌木;采用先整地后造林,雨季抢墒直播造林,大力发展柠条  相似文献   

3.
流沙上乔木状沙拐枣的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乌兰布和沙漠吉兰太试验区进行的造林田间试验,以根系沙层含水量,风蚀沙埋状况作为影响造林成活和保存的分析因子,得知,(l)乔木状沙拐枣裸沙造林的适宜根系沙层含水量应大于3%造林时可使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2)当沙层含水量为2.5~3%时,在控制风蚀,加大造林密度的前提下,也可达造林目的。(3)吉兰太试验区自然沙体含水量多数在2.5%以下,少数可达2.5%~3%,所以此区种植乔木状沙拐枣治理流沙,应进行灌溉,冬春灌水皆可。(4)风蚀明显降低乔木状沙拐枣的造林成活率,但灌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抑制风蚀危害的作用;沙埋对造林成活率没有影响。(5)从造林成活率和翌年保存率看,乔木状沙拐枣抗风蚀沙埋的能力远较梭梭和花棒为高。试验表明,乔木状沙拐枣是吉兰太试验区比较适宜的固沙先锋灌木树种。  相似文献   

4.
构建沙区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道路风沙灾害防治重点区的划定及减灾对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文中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灾害形成过程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三者的作用机制,提出孕灾环境对灾害形成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的思想;在分析道路风沙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科尔沁沙地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轻度危险路段417km,中偏轻度危险路段657km,中度危险路段798km,中偏重度危险路段453km,重度危险路段150km,极度危险路段30km。  相似文献   

5.
针对春季农作物风沙灾害监测快速、准确的要求,提出了农作物风沙灾害的遥感监测方法。以2009年4月阿克苏市风沙灾害为例,基于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对阿克苏市农作物风沙灾害前后和恢复期的NDVI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利用同时期正常年份的NDVI变化确定农作物受灾阈值,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受灾农作物的面积。结果显示:阿克苏市农作物风沙灾害前后和恢复期,农作物NDVI最大值从0.36增大到0.73,占农作物总面积比例最大的NDVI值从0.08增大到0.11;阿克苏市受灾农作物面积12697.07hm2,负向-正向型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35.16%,正向-负向型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63.06%,负向-负向型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1.78%。该方法对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提取精度为98.24%,是一种方便、高效和实用的农作物风沙灾害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技术措施对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别于2009年、2010年春季,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取了迎风坡、丘间平地、背风坡作为研究样地,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保水剂、生根粉和液体地膜)进行梭梭免灌造林试验,以确定这些技术措施是否能有效提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免灌造林成活率。结果表明:实施这些措施后,不同立地条件之间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水分是限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的关键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对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三种造林措施对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新疆近45年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象灾害不仅给新疆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成为影响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利用1960-2004年的气象资料,就新疆近45年来发生的洪旱灾害、大风及沙尘暴灾害、冰雹灾害等变化情况,通过时间序列进行了线性拟合,以图表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描绘,指出这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一些长远和近期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参数组合时田面坡度对灌水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面坡度是影响畦灌灌水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田面坡度对灌水性能的影响时,要结合灌水定额、平整精度、田面糙率和单宽流量等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对常规平地技术条件下多组合灌溉参数模拟分析得出:不同灌水定额、平整精度、田面糙率和单宽流量组合对应不同的最佳田面坡度,当灌水定额为60.00 mm,平整精度为4.25 cm,田面糙率为0...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顶尼纶网栅栏防沙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高窟顶风沙灾害严重,多年来,一直未能有效地阻止流沙的危害。作者通过现场风沙观测,基本摸清了风沙危害的方式,并因害设立了“A字型”的防沙体系。首次采用尼纶网作为栅栏材料,经过两个风季效益观测,效果较好。本项目的研究为尼纶网栅栏的运用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全新世风沙活动历史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活动记录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气候环境变迁有着重要意义。风成砂层的稳定出露可以作为风沙活动及沙漠形成的最直接证据,因而通过对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地层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即可还原地质历史时期风沙活动历史与环境演化。通过对比青藏高原南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等地区风成沉积剖面的岩性变化,结合14C测年、热释光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全新世以来风沙活动演化历史。青藏高原全新世在11.0kaBP左右开始进入全新世,环境逐渐转向暖湿;9.0kaBP左右出现了一次强烈的风沙活动事件;7.7~4.6ka BP14C大部分地区为暖湿环境,而藏南地区有较大范围风成砂沉积,风沙活动强烈。全新世晚期区域性差异较大,但整体环境恶化,风沙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1.
风沙灾害对我国西北交通要道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文中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易损性三个方面构建路域风沙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为了实现客观评价,指标除选取风速、降水、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等风沙危害评估因子外,在承灾体易损性方面,引入区域的路网密度、路域沙尘含量等指标因子;同时采用AHP-CRITIC组合赋权法计算各评估指标权重;最后,对我国西北重要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域沿线交通要道建立2km×2km格网单元,评估了2019年逐月的路域风沙危害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综合机制下,较高风险月份主要分布在4-7月份;较低风险月份主要分布在1-3月份、10-12月份。2)空间分布格局上,高风险路域主要分布在沙源丰富的中部腹地,而南部绿洲荒漠带,水土较好,路域遭受风沙灾害威胁程度低。3)通过影响因素探究结果显示,土壤沙物质供给量、风速、地表温度与地表潜在蒸散发量是造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路域风沙灾害时空格局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南疆铁路风沙流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疆铁路戈壁风沙流进行现场观测研究,提出了关于风沙流密度的计算方法,将大风所携沙粒定量化,解决了风沙运动研究中如何利用现场定时观测研究风沙流动态变化的技术难题.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分析,揭示了南疆铁路风沙流密度随高度和风速的变化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风沙流密度随高度变化显现斜"L"形,以3m高为分界点;而相对的风沙流密...  相似文献   

13.
半荒漠地区灌木饲料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半荒漠地区灌木饲料林的树种选择、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给出了花棒、杨柴、柠条、沙柳、毛条、毛柳、白沙蒿、油蒿8个半荒漠地区灌木饲料林树种的造林适宜立地类型、最适造林季节、最佳造林密度、最适收获期以及最佳平茬年龄。  相似文献   

14.
保障沙区湖泊(水库)安全对构建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可持续水系统具有积极意义。根据灾害系统理论,分析沙区湖泊风沙灾害系统结构与功能体系,构建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归纳出局地致灾因子(植被)-湖泊位置距离模式,提出综合评价模型。对内蒙古沙区湖泊风沙灾害危险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全湖泊占7.3%,轻度危险占22.5%,中度危险占24.7%,重度危险占25.4%,强度危险占9.1%,极度危险占11%,湖泊安全形势严峻。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湖泊风沙灾害的"工程治理圈-围封繁育圈-自然恢复圈"结构的"三圈"模式与安全对策。该研究可为我国北方沙区湖泊风沙灾害防治与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论述了奈曼旗沙漠化现状与成因,以及在沙漠化环境下风沙、干旱等天气灾害发生的气候特点、根据奈曼旗多年产量资料,气象资料、农业受害记录,并运用干旱型的划分方法,探讨了风沙、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针对天气灾害的气候特点及本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提出了一些减轻灾害、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微喷灌和漫灌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华北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为冬小麦合理浇水管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依据。设置微喷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微喷和漫灌分别设置4个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组合处理,微喷处理灌水量分别为90、120、150 mm和180 mm,漫灌处理灌水量分别为83、130、201 mm和205 mm,对冬小麦产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LAI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小麦生育期灌水量≤120 mm时,微喷方式较漫灌方式能显著提高小麦子粒产量和WUE,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大;灌水量≥180 mm时,微喷方式产量和WUE均低于漫灌方式。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微喷处理均高于漫灌处理,蒸腾速率除拔节期微喷灌水量120 mm、灌溉4次处理(SI2)外,微喷处理亦均高于漫灌处理;微喷、漫灌两种方式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微喷和漫灌方式均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LAI逐渐增大,主茎绿叶片数逐渐减少;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微喷处理小麦LAI大于漫灌处理,而主茎绿叶片数小于漫灌处理。2012—2013年度冬小麦生育期灌水量较小情况下微喷方式增产增效显著,而灌水次数多、灌水量较大时,微喷方式由于小麦LAI过高,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反而不利于产量和WUE的提高。微喷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SI2,漫灌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灌水量205 mm、灌溉4次(FI4)。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1949-1990年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自然灾害以洪灾、暴雨灾害、风灾及雹灾发生较为频繁。在年际分布上,各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总体上呈较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并且灾次的频发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在年内分布上,灾害频发期多出现在春、夏季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灾害次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空间上主要呈条带状或块状的分布格局。从行政区划上看,塔里木盆地有2个自然灾害频发区,分别是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总的分布特点是:山区多,山区与盆地交界地带多,盆地内部较少;灾害发生频次以盆地北部最为集中,表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测沙区两种土壤类型春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单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对全生育期不同灌溉量、灌溉次数和土壤含水量处理(单次灌溉量)的响应,分析该区春小麦稳产、高产的最佳经济灌溉量。结果表明:(1)干旱沙区全生育期总灌溉量、灌溉次数及土壤含水量处理与春小麦产量和产量各构成因素间有强正相关关系(P<0.01);(2)风沙土春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溉量约为4312m3/hm2,单次灌水定额相当于30.8mm水层厚,总灌水次数约以14次最佳;(3)灌淤土春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溉量为4590m3/hm2,单次灌水定额相当于45.9mm水层厚,总灌水次数以11次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9.
准葛尔盆地南缘沙尘暴、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53~2006年准葛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3个地面观测站的资料,对比分析了沙尘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沙尘暴和大风之间的关系及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和最小风速指标。结果表明:准葛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沙尘暴与大风的地理分布刚好相反,沙尘暴多的地方大风较少,北部莫索湾沙漠边缘一带为沙尘暴高发区;但有着基本一致的气候变化趋势。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为西北风,引起沙尘暴的最小风速指标大于10m/s。  相似文献   

20.
基于塔里木盆地32个气象站点1964—2022年观测数据,采用Sen+M-K趋势分析、重心移动模型、标准化回归系数和空间聚类方法,从空间特征角度着重分析塔里木盆地不同类型沙尘年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移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盆地以浮尘为主,其次是扬沙、沙尘暴,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具有显著下降趋势。(2)盆地不同类型沙尘日数的重心呈向东南部移动的趋势,其中沙尘暴重心移动幅度最大。(3)气温升高、风速降低和大风日数减少是塔里木盆地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影响最小。(4)降水量对沙尘变化的贡献率高值聚集在盆地西部,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分别在盆地南部和西部,而大风日数和平均风速分别在盆地西北部和东南部。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盆地有针对性的制定区域适用性防风固沙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