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进水稻新品种在德宏芒市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引进水稻新品种福农优105、万9A/2664、花香357、宜香优1448、蓉优340、F优498、陕农优287、82A/R3461、德优12号、川优6778、内香7584、蓉3A/R567、广8A/R573和香优1152在德宏芒市进行比较试验,以筛选出适合芒市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为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广8A/R573、F优498、川优6778、香优1152四个品种的株型紧凑整齐、长势旺盛、粒多而重、产量较高,适合在芒市扩大示范推广,尤其是广8A/R573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四川南部冬水田区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品种的产量穗粒构成,本试验以近年通过国家长江上游区试和四川省区试审定的36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于2018—2020年在有代表性的江安、富顺、隆昌、泸县、南溪5个生态点,统一采用目前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了高产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两季产量11 000 kg·hm-2以上品种有内5优907、内香优138、内香优103等16个品种。头季稻穗粒性状对其产量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F值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再生稻产量多元回归分析F值极显著(F值为22.18,n=180),且与两季总产量的关系极显著(F值为14.65,n=180)。选择头季稻、再生稻、两季总产分别高于10 000 kg·hm-2、4 000 kg·hm-2和13 500 kg·hm-2的43组高产数据,分析发现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y=12 161-0.867 6x,r=0.557 2)。由此可知,大穗型品种表现出头季稻高产、再生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穗数型品种则具有再生力强和两季总产量较高的优势,两季总产量高的头季稻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230.72~257.85万·hm-2、穗粒数167.50~194.44粒、结实率78.80%~90.79%、千粒重22.60~29.33 g。本研究结果为川南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大面积生产的高产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12种水稻品种的生育进程、经济性状和产量等,结果表明‘川香优178’、‘内5优39’、‘陵优2号’、‘丰两优4号’、‘内5优5399’、‘D优128’产量高于对照‘渝香203’的597 kg,适宜在渝东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机插秧模式下肥料配置对稻米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用超级稻德香4103、Q优8号、II优602进行机插秧,总氮为195 kg·hm-2,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机插秧传统型、改进型、优化型肥料配置对稻米主要品质的影响,为制定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稻米主要品质在品种和肥料配置间的差异极显著,并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肥料配置能够有效改善米质;不同品种对肥料配置响应存在差异。德香4103采用改进型肥料配置,延长胶稠度7 mm,降低直链淀粉含量5.5个百分点,垩白度、垩白粒率提高;Q优8号采用传统型肥料配置,分别降低垩白度、垩白粒率及直链淀粉含量4.3、15及0.4个百分点,延长胶稠度11mm;II优602采用优化型肥料配置,提高蛋白质0.5个百分点,分别降低垩白度、垩白粒率1.9、5个百分点,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米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农业信息探索》2008,(1):38-39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9品种名称:泸香615(区试代号:泸香91A/泸恢615)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品种来源:泸香91A×泸恢615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每667m^2有效穗数17.6万穗,株高112.5cm,穗长25.2cm,每穗总粒数160.7粒,结实率74.2%,千粒重30.1g。  相似文献   

6.
以2014年、2015年三峡库区大面积应用的4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搭棚盖膜人工模拟高温胁迫处理(7月5日至8月5日9:30—14:30,35~43℃),研究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品种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高温胁迫指数评价,耐热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有13个:Y两优1号、Y两优646、准两优893、深两优5814、C两优1146、Y两优2号、宜香2079、宜香5979、Q优6号、川农优528、川优6028、花香7号和Ⅱ优7号;热敏感型杂交水稻品种有6个:两优1198、丰两优4号、荆楚优37、川谷优56、T优023和丰优1号;其余杂交水稻品种的耐热性较弱。花期高温胁迫致使杂交水稻品种的结实率下降、空壳率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7.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千粒重和每穗粒数有一定差异的7个冬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2个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和每穗粒数的遗传。结果表明,扬麦11千粒重和宁麦9号每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且宁麦9号具有控制每穗粒数较多的显性基因。千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每穗粒数的遗传符合加...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晒田强度和穗期氮素运筹对不同氮效率水稻生育中后期根系、叶片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德香4103(氮高效品种)和宜香3724(氮低效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晒田强度:W_1,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53.60±5.00)%;W_2,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0.20±5.00)%;W_3,0—20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26.80±5.00)%和3种穗期氮素运筹:N_1,晒田复水后第1天施用穗肥;N_2,晒田复水后第8天施用穗肥;N_3,晒田复水后第15天施用穗肥。测定水稻抽穗期和齐穗后15天的根系形态特征、根系干重、叶面积指数、剑叶光合速率、叶片干重、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1)德香4103稻谷产量比宜香3724平均高11.57%。(2)两类品种的产量均与抽穗期LAI和叶片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德香4103产量与抽穗期和齐穗后15天单株根重和根冠比呈显著正相关,宜香3724产量与抽穗期和齐穗后15天的单株根重呈显著正相关。(3)德香4103氮肥生理利用率与抽穗期单株根重和叶面积指数、齐穗后15天单株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宜香3724氮肥生理利用率与齐穗后15天单株根重呈显著正相关。(4)W_1和W_2处理中,施氮处理N_2和N_3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抽穗期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无显著差异,氮高效品种齐穗后15天的总根长小于氮低效品种;W_3处理中,N_1和N_2中抽穗期氮低效品种单株总根长和单株根表面积大于氮高效品种,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齐穗后15天根重和根冠比无显著差异。(5)氮低效品种成熟期的叶片干重和LAI均高于氮高效品种,抽穗期至成熟期氮高效品种的叶面积衰减率大于氮低效品种。(6)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采用W_1N_3处理,能增加抽穗至成熟期总根长,降低叶面积衰减速率,提高抽穗后叶片光合速率,提高稻谷产量;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以W_2N_2为最佳处理。综上所述,晒田程度和穗期氮素运筹能够显著影响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生育中后期的根系和叶片特征。通过优化晒田程度和穗期氮素运筹组合,为两类品种构建合理的根系指标和叶片体系,促进根系对氮素养分的吸收,提高灌浆结实期叶片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最终提高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9.
小麦产量构成的三个要素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就穗粒数多少而言主要取决于每穗分化的小花数和小花结实率的高低。小花分化的数量一般每穗可达150~180朵,但结实率很低,多穗型品种约为25—30粒,大穗型品种一般不超过35—45粒。影响小花分化的数量及其结实率高低的因素除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之外,外界环境因素——水、肥、光、温等显然有重要的意义。对水、肥、温度与穗粒数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本文主要就光照强度对小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孕穗期气象条件对水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气象条件变化对超级稻协优9308及常规稻绍糯119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主要气象因子,在抽穗前25—21d,每穗总粒数与气温呈“倒抛物线”关系,结实率与气温呈“抛物线”关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随气温变化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是二者形成过程中对外界气象条件要求不同造成的。幼穗分化期处在气温为28.5~32℃的晴好天气下,可获得大穗和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1.
对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一个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进行精细定位研究。针对前期定位的RM587-RM6119区域,应用在目标区间内杂合片段呈交叉排列的3个剩余杂合体,自交后获得3套F2∶3群体,对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进行QTL分析。在3套群体中均检测到控制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的QTL,其遗传作用均以加性作用为主,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母本珍汕97B,且QTL的效应在各群体间相近。因此,该目标区间存在一个共同的QTL,通过控制每穗粒数来调控单株产量。通过比较3个剩余杂合体共有的杂合区间,最终将控制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的QTL定位于RM3414-RM19417之间约96.4kb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2.
以大穗型水稻品种BL006和R-农白为试验材料,中穗型品种黄华占为对照,在大田栽培条件下,比较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灌浆动态、群体干物质积累、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输导组织特征及产量性状,探讨大穗型水稻品种的灌浆结实特性及源-流-库特性。结果表明:(1)大穗型水稻品种BL006和R-农白灌浆起步早、前期灌浆速率快,最终粒重高,不同部位籽粒的灌浆动态基本一致,部位间互为同步灌浆。(2)与中穗型水稻品种相比,大穗型水稻品种BL006和R-农白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升高16.83%、33.75%和13.19%、10.07%,谷粒充实率无显著差异,每穴有效穗数及R-农白的受精率分别降低39.48%、31.24%和10.78%;大穗型水稻品种BL006(全生育期)和R-农白(齐穗期后)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升高36.06%和6.59%;灌浆期间茎鞘NSC含量升高99.03%和70.32%;穗颈维管束数量、面积和枝梗维管束的面积显著增加。总之,大穗型水稻品种BL006和R-农白的灌浆速率高、灌浆耗时短、粒重高,其中,BL006的受精率更高,籽粒灌浆更优。灌浆期间,两个大穗型水稻品种“源”足、“流”畅,通过适当减少有效穗数,实现了籽粒的优异灌浆充实,这为探明大穗型水稻品种的灌浆特性及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的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水分利用和稻谷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品种:‘德香4103’和‘金农丝苗’,副区因素为3种灌溉方式:浅水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副副区因素为4个施氮量:0 kg(N)·hm~(-2)、120 kg(N)·hm~(-2)、180 kg(N)·hm~(-2)、240kg(N)·hm~(-2),分析测定直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与浅水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德香4103’和‘金农丝苗’抽穗期剑叶净光合速率、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结实期茎叶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积累量、氮素农艺效率和氮肥回收效率显著增加;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茎叶氮素积累量显著降低。施氮量对‘德香4103’和‘金农丝苗’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浅水灌溉处理中,与无氮相比,‘德香4103’和‘金农丝苗’施氮后产量分别提高31.79%~48.77%和29.72%~45.36%;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德香4103’的产量显著下降,而‘金农丝苗’相应指标却无显著变化。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中,与无氮相比,‘德香4103’和‘金农丝苗’施氮后产量分别提高32.58%~61.10%和36.49%~48.45%;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德香4103’的产量无显著变化,氮肥回收效率、氮素农艺效率均显著下降,‘金农丝苗’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中,与无氮相比,‘德香4103’和‘金农丝苗’施氮后产量分别提高37.01%~42.88%和30.11%~42.63%;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德香4103’和‘金农丝苗’的产量无显著变化;但‘德香4103’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金农丝苗’氮素积累量却无显著增加,两个品种氮素农艺效率均显著降低。综上所述,轻干湿交替灌溉更适合于直播稻高产、节水、高效栽培,其中‘德香4103’产量在轻干湿交替灌溉下施纯氮240 kg·hm~(-2)处理最高,‘金农丝苗’产量在轻干湿交替灌溉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两优8106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7-47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5品种名称:两优8106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1892S×YRl06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5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7天。株高116.0cm。穗长24.7cm,每667m2有效穗数15.6万穗.每穗总粒数164.6粒,结实率83.9%,千粒重30.1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升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1%,长宽比2.7,垩白粒率61.0%,垩白度12.5%.胶稠度83mm,直链淀粉含量13.8%。  相似文献   

15.
运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 ,研究迟熟品种苏农 90 5 2的 3 6个早熟突变系的 8个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和各自的遗传参数 ,以及高产基因型特征。结果表明 :1 生育期较亲本提早的幅度为 2~ 1 3d,产量性状的突变范围较大 ;2 生育期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遗传相关 ;3 影响单株产量的因子 ,按直接作用大小排列为 :单株有效穗 >千粒重 >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即早熟突变系高产基因型特征首先是多穗 ,其次是大粒 ,早熟高产品种的选育必须采取两高 (穗数、粒重 )一低 (粒数 )育种策略 ;4 早熟突变系的千粒重和生育期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广义遗传力较小 ,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产量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同地种植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的202个株系,利用含149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检测到23个产量性状QTLs,包括每株穗数2个、每穗实粒数4个、每穗总粒数6个、结实率5个、千粒重4个和单株产量2个;有9个QTLs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东乡野生稻,包括每株穗数2个、每穗实粒数1个、每穗总粒数5个和千粒重1个,其中6个与前人应用野栽群体检测到的产量性状QTLs位于相似区间。这23个QTLs分布于除第11染色体外的所有水稻染色体中,其中18个形成8个QTL簇,含增效等位基因来自野生稻的2个、来自协青早B的4个,以及效应方向发生变化的2个。这些结果为东乡野生稻增产等位基因的发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水稻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获得高产,但不同杂交组合是否适应尚无研究报道。为此,本文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方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产量及库源结构的互作效应。【方法】在冬水田高产栽培条件下,试验设前氮后移(底肥:促花肥:保花肥=6:2:2)与重底早追(底:蘖=7:3)两种施氮方式,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方式为主处理,杂交组合为副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对两种施氮方式的产量差值与各施氮方式下产量性状间进行了相关、 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2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两种施氮方式下的产量相关性状均达极显著,方差分析F值8.89~149.08(P<0.01)。两种施氮方式下,20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及粒叶比的成对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前氮后移处理的有效穗数比重底早追显著降低,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最高苗数、 穗粒数和粒叶比在两种施氮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杂交组合在两种施氮方式间的产量表现不尽相同。20个杂交组合前氮后移平均产量8981.90 kg/hm2,比重底早追增产1.62%;前氮后移处理中,内5优306、 蓉18优447、 内5优317和川谷优7329四个组合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均分别比重底早追法极显著增产。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的增产效果与两种施氮方式下杂交组合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70和-0.7986(P<0.01)。其原因在于,穗粒数较少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强,在前氮后移情况下,仍能确保较多的有效穗数,而且穗粒数和结实率因施用穗肥有一定提高,最终表现为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法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而穗粒数过大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弱,在前氮后移前期施氮量较少情况下,因最高苗数明显不够,有效穗数显著下降,加之穗粒数有所降低而减产。【结论】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 y =2607.9-11.02x (R2=0.6308)。大面积生产中,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组合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优质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筛选出适宜重庆市渝北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2018年3—8月,以宜香优2115为对照,开展了神农优228、恒丰优珍丝苗等8个品种(系)的筛选试验。分析比较参试品种在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神农优228从产量、有效穗、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等方面综合表现较好,建议在渝北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恒丰优珍丝苗、宜香优2115建议在渝北区不同区域示范推广;野香优2998产量较高,但该品种尚未通过重庆市审定,必须经过进一步试验、示范,通过重庆市审定后再示范推广;野香优油丝、神9优28、野香优丝苗、野香优莉丝等4个品种在试验区域没有增产优势,建议在渝北其他地区开展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C两优9号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6-4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3;品种名称:C两优9号;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C815S×70124;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0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株高116.2cm.穗长24.8cm,每667m。有效穗数17.3万穗,每穗总粒数186.6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4.6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自度1.8%,胶稠度81mrn,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