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作物栽培学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利用作物栽培学对农民进行科学的技术指导,能有效增强我国的农业种植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基于此,阐述作物栽培科学特点,分析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及新时期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油茶作物栽培非常广泛,提升油茶的产量是技术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产量的提升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望,是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从油茶作物的栽培方式方法入手,探讨提升油茶作物产量的途径,为油茶的种植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业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作物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更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基于此,主要研究了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学专业责任教授——罗兴录 罗兴录,男,1957年生,广西上林人,教授,农学博士,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常务理事,广西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建设负责人,作物栽培与育种教研室主任,广西高等学校精品专业——农学专业建设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5.
翻转课堂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广泛应用于大中小学各类课程中。根据"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现状,试图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以期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和提升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红壤酸化和铝毒现状及防治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吴道铭  傅友强  于智卫  沈宏 《土壤》2013,45(4):577-584
南方红壤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然而,红壤酸化和铝毒导致该区耕地生产力和质量下降.本文整理分析了近5年南方红壤酸化的相关报道和广东主要酸雨区森林土壤的调查结果,发现,红壤酸化面积加大,并且酸化程度和铝毒害日趋严重.本文还详尽阐述了导致南方红壤酸化加快和铝毒加重的主要因素,如酸沉降加剧、化肥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单一化种植.在此基础上,指出控制酸沉降、合理的施肥方式和作物栽培方式,是防治红壤酸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伏生,男,1963年生,湖南祁阳人,教授,博士。现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资源利用(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导师,土壤学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8.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用富硒农产品是人类补充硒元素的有效方法,因此,富硒作物栽培技术不断发展。基于此,从水稻品种选择、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大田管理和科学施用硒肥等方面介绍了应用蛋氨酸硒栽培富硒稻谷的关键技术,为类似自然条件地区发展富硒稻谷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作物生态环境的要素即土壤、雨水、大气等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其对作物生态的影响。同时用生态学的观点提出了作物栽培由化学型向生态型模式转变,开展病虫草综合防治,加强法制管理,正确处理经济、环境、生态关系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试验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研究农业持续发展的途径,历经12年,建设了林果草多元生态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套水土资源管理、机械化的农林作物栽培、农区畜牧业的技术,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抗灾防灾能力,改变了中低产面貌,农民生活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探索》2008,(5):F0003-F0003
王龙俊男,汉族,1965年4月出生,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现任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是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产业专业委员会、大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也是经国务院批准亭受2002年度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第六届(2000年)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333工程”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2.
针对试验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经研究农业持续途径,历经12年,建设了农林果草多元生态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套水土资源管理、机械化的农林作物栽培、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抗灾能力,改变了中低产面貌,农民生活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3.
宁夏半干旱地区梯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平梯田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旱作区农业高产与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我国梯田建设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分析和总结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彭阳县水平梯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定点观测,分析,阐述梯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的4个时期和垂直变化的3个层次变化规律。提出了不同时期梯田的水分情况为作物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总结了作者近 10多年来在水土保持和作物栽培中所做的研究工作 ,在分析研究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既有益于水土保持 ,又能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 ,对今后如何协调川中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精准奶业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调研了华北产区345个奶农对国际上水平较高的4种精准奶业技术的采用情况,结果表明自动脱杯、自动识别、产奶量自动记录和自动发情监测4种精准奶业技术的采用率分别为64.9%、57.7%、56.2%和37.7%。而未采用任何一种技术的88个奶农的调研结果显示,技术前期投资成本太高,无法承担费用(占比71.9%)是未采用这些技术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有26个奶农表示接下来打算使用。调研的11种因素中,有7种因素至少对1种技术的采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3种因素即奶农受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和日均产奶量对4种技术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其他4种因素至少对2种技术的采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4种技术中,自动脱杯受养殖规模、政府补贴、技术培训的影响最小。自动识别受收入满意程度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作用最大。产奶量自动记录受日均产奶量、政府补贴的影响最大,不受技术培训的影响。自动发情监测受教育程度、日均产奶量的影响最低,受养殖规模和技术培训的影响最高,不受政府补贴的影响。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为政府和企业针对4种技术制定推广应用措施提供依据,如针对自动脱杯技术,由于养殖规模对其影响最小,应将推广重点放在小规模养殖场上。而自动发情监测技术的推广重点应放在大规模养殖场上,并利用技术培训提高奶农认知水平和数据管理技能。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新平县者竜乡农业粮食生产种植中,玉米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玉米产量,也是者竜乡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分析了者竜乡的基本情况,结合者竜乡哀牢山区作物栽培现状提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烟地免耕直播套种秋玉米栽培,并对哀牢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真正获得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广西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于2000年12月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2001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经过“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人。20  相似文献   

18.
篱架式栽培葡萄株间除草机自动避障机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针对篱架式栽培葡萄株间自动避障除草机作业时需要避开葡萄藤的要求,该文设计了一种自动避障机构,分析了自动避障机构躲避葡萄藤的工作原理。自动避障机构包括平行四连杆机构和避障触发机构,避障触发机构的关键部件是触杆,触杆由两段直线及连接两者的圆弧部分构成。在ADAMS中建立了参数化除草机模型,以触杆较长直线部分的长度L、中间过渡圆弧的角度θ和触杆与除草部件边缘的3个距离d1、d2、d3的组合D为试验因素,以作业后未除杂草面积S3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出D为显著因素。以D作为优化变量,对S3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当D为225、300、212 mm时,S3取得最优值。田间试验表明,优化后平均除草作业覆盖率比优化前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除草作业覆盖率的标准差降低,作业稳定性较好,可为篱架式栽培葡萄株间自动避障除草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黑地膜不但具有普通地膜保温、保墒促进作物生长、防止地表土壤板结的作用特性,而且具有保肥、杀草作用,结合沙质海岸防护林造林和农业大田作物应用试验研究,探讨了黑地膜覆盖作用机理和试验效果,对从事农作物栽培和林业困难立地沙质海岸的沙地造林、荒漠化干旱造林、节水造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业机器人是现代农业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未来发展趋势,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中导航是完成自动作业的关键,也是制约农业机器人发展的最大瓶颈。在长期的农业机器人自动导航研究中,经历路标、气味、机器视觉及星基导航等多种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视觉和星基导航逐渐成为当前导航研究的主要内容,星基导航以其成本低、系统结构简单、控制灵活等特点,必将在未来机器人导航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