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为了比较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实施效果,在中国三大稻区安排了机械插秧、机械直播、机械钵苗行栽3种种植方式与常规育秧手工插秧方式比较试验,试验的品种为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6个品种,采集了不同试验方式的各项成本,测定了水稻产量指标和作业环节消耗工时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南方一季稻区优选种植方式的排序为:机械插秧、机械直播和手工插秧;南方双季稻区机械插秧方式优于手工插秧;北方稻区机械钵苗行栽方式优于手工插秧.其中机械插秧方式平均增产7.53%、平均省工41.44%,平均增加效益46.78%;机械直播方式产量平均下降6.34%,平均省工31.30%,而对效益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机械钵苗行栽方式平均增产8.95%、省工64.29%,增加效益22.57%.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水稻的产量,是长期以来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施肥量的不同会对水稻产量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本试验将测土配方施肥地区与普通施肥地区的水稻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施肥相比,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的增产增收效果较为显著。在遂溪县中等地力条件下,要使每667 m~2产量为450~500 kg,建议水稻施肥量为纯N施用10.1 kg,P_2O_5施用4.8 kg,K_2O施用9.6 kg。  相似文献   

3.
通过毛竹林不同施肥方式对立竹质量、竹林产量以及竹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伐桩施肥与沟施、撒施相比肥料损失少,输送迅速,并能加速竹蔸腐烂,具有显著的生长效应,是培育丰产毛竹林一种较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4.
华南双季稻区水稻不同机械化栽植方式对比试验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探索不同机械化栽植方式对华南双季稻区的适应性及其影响机理,2011-2014年连续4 a在广东省肇庆市和江门市,以钵体苗人工手插为对照,安排了钵体毯状苗机插、毯状苗机插和毯状苗窄行机插3种机械化栽植方式的对比试验。应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AMMI)模型对影响水稻产量的栽植方式、环境和二者的互作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不同栽植方式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栽植方式水稻产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机械化栽植方式对常规稻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替代人工手插大面积推广使用;而杂交稻各次试验中3种机插秧栽植方式的产量都低于人工手插,杂交稻机插秧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AMMI分析中,栽植方式平方和、环境平方和及二者的互作平方和分别占处理平方和的6.39%、85.29%和8.31%,都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AMMI模型的交互效应主成分(interac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IPCA)前2个达到显著水平,两项累计解释了互作平方和的92.99%;残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的值为49.34 kg/hm2,占总均值的0.71%,表明AMMI2模型对试验的数据结构进行了很好的拟合。适应性评价显示,人工手插的平均产量最高,与环境存在较大正互作,是目前杂交稻种植中最好的栽植方式,但稳定性欠佳;毯状苗机插的平均产量最低,与环境的互作最小,是一种稳定性较好的栽植方式;钵体毯状苗机插的稳定性不及毯状苗机插,但平均产量高于毯状苗机插,与毯状苗机插相比平均增产约-2%~6%;毯状苗窄行机插的稳定性不及钵体毯状苗机插,但平均产量与钵体毯状苗机插相差不大,在杂交晚稻种植中常常高于钵体毯状苗机插。研究结论对推进华南双季稻区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参果是一种水果兼茄果类蔬菜,它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氨基酸及钾、钼、铁、钙和硒等多种营养元素,特别是钙和硒的含量极高。为扩大生产,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育苗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种子育苗苗期长,品质不良。因此,多采用扦插育苗。为培育生长良好的人参果苗,以侧枝的人参果苗为供试材料,比较不同育苗方式对人参果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露地育苗的生长率最好。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发根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剪根水培和3H核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不同生育阶段发根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根力指标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单峰曲线,单株根长、根数和根重均在孕穗期达到峰值;3种种植方式中,常耕插秧处理的植株在拔节至抽穗期发根力最强,而免耕留茬抛秧处理的发根力最低。抽穗后10d,免耕留茬抛秧处理的新根重、新根3H-同化物比活度、总活度和分配比例均最高。新根干重与新根的3H-同化物分配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的3H-同化物分配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水稻生产不同栽植方式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械化种植是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瓶颈之一。为探索不同栽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人工直播与机械直播、人工插秧与机械插秧、人工抛秧等不同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同条件下,不同栽植方式的产量差异不大;机械栽植能确保稳产,与手工栽植方式相比不减产,并能减少成本、增加工效;机械直播是当前实现“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一种重要栽植方式。  相似文献   

8.
水稻配方施肥是决定水稻种植效益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水稻配方施肥方法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方面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其获得的种植效益,最后,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了改进水稻配方施肥方法效果的建议意见,希望对促进水稻配方施肥方法的科学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水稻常规拉绳宽窄行、厢式丢秧和常规抛秧3种不同移栽方式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3种栽培方式中,厢式丢秧产量最高(677.4kg/667m2),产值1415.8元/667m2,纯收入684.8元/667m2;其次是常规抛秧(662.4kg/667m2),产值1384.4元/667m2,纯收入652.4元/667m2;常规拉绳宽窄行移栽产量最低(627.3kg/667m2),产值1311.1元/667m2,纯收入552.1元/667m2。经济效益厢式丢秧最好,纯收入684.8元/667m2,比常规拉绳宽窄行移栽增收132.7元,增效24%,减少用工0.7个/667m2;其次是常规抛秧纯收入652.4元/667m2,比常规拉绳宽窄行移栽增收100.3元,增效18.2%,减少用工0.67个/667m2。同时丢秧和抛秧降低了劳动强度,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建议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厢式丢秧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肥力和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冈优22、Ⅱ优162和K优047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肥力、根系特征、根系伤流液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处理促进了土壤肥力提高,水稻成熟期其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钾均高于常耕插秧、常耕抛秧和移栽前的基础肥力,同时速效氮、钾含量也有明显提高。免耕高留茬抛秧前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量均较低,拔节期总根长和根数均大大低于常耕插秧,也低于常耕抛秧。但免耕高留茬抛秧延缓了后期根系和地上部衰老,抽穗后30d根系伤流液强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耕抛秧和插秧。  相似文献   

11.
在临夏高寒阴湿区对蚕豆新品种临蚕8号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蚕豆有效分枝数、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等指标优化明显,增产效果明显。其中以全膜覆盖平作种植折合产量最高,为5 934.0 kg/hm2,较对照露地宽窄行种植增产21.6%,且综合性状最优,可在临夏高寒阴湿区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不同品种水稻株型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不同品种水稻株型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籼粳交水稻(甬优2640和甬优1640)、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武运粳27)和杂交籼稻(新两优6380和II优084)共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高产栽培模式下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方式对水稻叶形、叶姿、穗型、秆型及植株抗倒性能的影响,初步研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下水稻株型特征与抗倒伏能力及差异。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最高,毯苗机插水稻产量其次,机械直播水稻产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使水稻上三叶叶长增长,比叶重增大,叶基角和披垂度减小,使水稻群体高效叶叶面积增加,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协同增加,穗型变大,粒叶比提高,并且使水稻株高增高,秆长增长,穗下节间增长(P0.05)。水稻基部1~3节间于钵苗机插方式下,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长度缩短、茎秆变粗、茎壁增厚、节间干质量增加、充实度变好、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增大、倒伏指数降低(P0.05)。因此,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地区,钵苗机插能改善水稻株型,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提升水稻抗倒性能,是实现水稻丰产、高产且低倒伏风险的较优机械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节3’为供试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磷肥不同施量对水稻株高、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磷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通过T1、T2和T3处理与对照相比,每667 m2产量分别增加114.16%,152.47%和153.22%。进一步对磷肥施用量和产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当施磷施用量为10.345 kg/667 m2时,水稻产量达到最高,为658.32 kg/667 m2,之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磷肥对水稻有增产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667 m2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促进产量的形成,但过量使用磷肥,不能起到显著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怀宁县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加快,种植大户因品种、茬口以及气候等原因,很难把握单季稻适宜的播种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主要以当地主栽品种两优688设置5种不同播种期机插试验,以探索不同播期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从而为今后水稻生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提供依据。试验表明,5月10日播种的水稻产量最高,可以作为当地单季稻适宜的播种期。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分析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相比于常规农业的优势及特点,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和有机农业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有机、常规水稻种植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开展了不同年限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调查。指标体系以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作为评价要素,共包含18个评价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有机种植由于较低的生物产量导致其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上的得分普遍低于常规种植。但在水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评价要素上,有机种植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种植。总体来看,小于3 a的有机水稻种植样本资源利用评价得分为0.867,与常规种植得分相当(0.857);但随着有机种植年限的增加,其评价得分逐渐提高(3~6 a有机种植样本评价得分为0.927),当有机种植6 a时评价得分为0.976,比常规种植得分提高14%。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常规农业,但这种差异在有机种植前期并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不断延长有机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以齐黄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2 845.57 kg/hm2,较露地点播增产75.6%;全膜覆土穴播次之,为2 678.97 kg/hm2,较露地点播增产65.3%;全膜双垄沟侧播排第3,为2 548.40 kg/hm2,较露地点播增产57.2%。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产量优于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模式和全膜双垄沟侧播种植模式,推荐为大豆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在农业方面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其产生污染的原因在于农村种植水稻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氮、磷的大量流失,使其对土壤及水稻造成了污染。针对不同种植方式对氮、磷流失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调查研究对常见种植模式、有机种植模式及绿色蛙稻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3种种植方法对生态系统条件下氮、磷的影响及造成的产量上的差异大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种植方法对水稻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主要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对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水稻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与我国粮食产量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目前,水稻种植方式有机械插秧、机械条直播、机械喷直播、人工播种等方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是一类新式种植技术,基于此,分析水稻精量穴直播种植方式是否较原有种植方式具有优势,是否适应我国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逐渐下降,限制了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活化态磷肥不仅可以提高磷肥使用率,达到增产的效果,而且相比传统磷肥,生产成本低,因此在水稻种植中被广泛应用。现将水稻应用土壤磷素活化态磷肥试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水稻种植大国,水稻种植的面积占据世界首位。我国同样是人口大国,需要充足的粮食作为保障。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各种高产杂交水稻逐渐得到开发与种植,我国目前水稻种植现状及发展形势较好。我国在追求水稻高产的基础上,也注重绿色环保的理念,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提出不仅要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要重视水稻种植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就水稻清洁种植技术的推广进行研究,为我国水稻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