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连续4年的田间试验, 比较了2次机采、重度机采、轻度机采和不机采对照等4个处理对白露毛尖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2次机采和重度机采处理显著增加秋季茶芽密度和1芽1叶初展鲜叶产量, 显著降低单个芽头的平均重量、长度及符合加工白露毛尖茶芽大小标准的茶芽合格率; 符合加工白露毛尖茶芽大小标准的1芽1叶初展鲜叶产量轻度机采处理最高; 内含成分分析表明, 4个处理秋季1芽1叶初展鲜叶均适宜加工白露毛尖茶, 以不机采对照处理感官品质最好.试验表明适度机采可提高秋季白露毛尖茶鲜叶产量, 不机采或轻度机采可获得更多优质的白露毛尖茶鲜叶原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兴安六垌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白茶加工方法,设置不同萎凋方式(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复式萎凋)和不同萎凋时间处理(萎凋48 h、萎凋60 h、萎凋72 h)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探索适合兴安六垌茶加工白茶的萎凋技术。结果表明:不同萎凋方式处理兴安六垌茶鲜叶后,白茶成茶品质各异,其中室内自然萎凋所得白茶汤色杏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品质表现最优;不同萎凋时间处理中,萎凋60 h时,茶多酚得到适度氧化,氨基酸含量比鲜叶时增加47.8%,水浸出物含量未明显减少,品质表现为汤色杏黄亮,毫香显,滋味鲜爽,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夏秋季针形名茶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针对茶叶生产中夏秋季大宗茶产品性价比倒挂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夏秋季针形名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鲜叶摊放处理改善夏秋季茶苦涩味重和鲜爽度较差等品质问题.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夏秋季名茶生产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4.
便携式茶鲜叶品质光谱检测装置研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品质监测对茶鲜叶适时采摘和茶叶加工品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了便携式茶鲜叶品质无损检测装置。该装置分为主机和手柄2部分,主机大小约240 mm×250 mm×240 mm,包括光谱仪、光源、可充电锂电池、稳压板和散热风扇;手柄大小约130 mm×100 mm×30 mm,包括光纤探头、金属灯杯、白参考板和外触发按钮。基于该设备,采集了茶鲜叶500~900 nm范围内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比了归一化(Normalize,NOR)、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FD)、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Transformation,SNV)和概率商归一化(Probabilistic Quotient Normalization,PQNOR)等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茶叶光谱的处理结果,建立了茶鲜叶干物质含量、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的偏最小二乘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PQNOR预处理后建立的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精度最好,干物质、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预测模型在验证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5、0.896和0.74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56%、0.559%和0.549%。在茶园对装置的精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单片茶鲜叶检测时间约为1 s,干物质、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预测值与测量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03%、0.634%和0.551%。该装置可以实现茶鲜叶光谱原位采集和干物质含量、水浸出物、茶多酚的定量分析,对及时掌握茶树生长情况、辅助决策采茶方案和保障茶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风味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在控温除湿环境中以基于静态摊晾于水筛加工而成的白茶为对照,在不同茶鲜叶减重率(65%、70%和75%)时对在制品进行并筛或堆青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制成的白茶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感官品质特征,但堆青处理相较并筛处理及对照茶样的香气鲜度下降而滋味甜度提高。在并筛处理中以在减重率为70%时并筛略优于在减重率为65%时并筛的白茶品质,且二者均以薄并筛处理较优于对照茶样。在减重率达75%时对在制品进行相同时长不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方式:2~6筛并1筐)以厚堆处理的白茶品质较优,而不同时长相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时长:2~6 d)则以短时堆青的白茶品质为佳。不同摊青处理白茶的儿茶素类、生物碱和主要氨基酸组分无明显规律性差异。相较静态/并筛工艺组,堆青工艺组茶样中呈甜味的脯氨酸和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等花果香成分显著降低(P<0.05)。基于茶样生化组成的模式识别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静态/并筛工艺组与堆青工艺组2种类群。堆青处理可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增加烷烃类、降异戊二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来有效调节白茶样品的生化组成;橙花醇、橙花醛和香草醛等23种化合物可视为其与静态/并筛工艺组茶样相互区分的主要特征标识物(群)。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摊青方式的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高山乌龙茶区生态环境好,生产出的茶鲜叶品质优,无污染,市场销售佳,前景好。提高茶叶初制技术和优质率是提高效益的关键,针对粤北高山乌龙茶的生产技术进行研究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验比较了3个碱洗浓度洗茶鲜叶后对茶叶内含成分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洗浓度的增加,鲜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均呈增加的趋势,氨基酸、水浸出物分别呈先降后增、先增后降的趋势;成茶中,氨基酸含量呈增加,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呈减少,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呈先增后降、先降后增的趋势。色泽上,碱洗处理对鲜叶叶绿素a、b含量有所影响,但对鲜叶总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对成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影响。感官品质上,碱洗鲜叶后对各审评因子的影响有所趋势,其中,碱洗浓度变化对干茶色泽影响不大,对茶叶滋味中涩味有所减缓,但香气中栗香逐渐减弱,叶底逐渐由绿变黄,综合得分对照最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茶鲜叶工厂化生产的技术需求,从短穗扦插技术、环境条件控制技术、机采装备研发、加工工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进行了论述,并对今后茶鲜叶工厂化生产研究的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银杏叶不同加工工艺及银杏叶茶与绿茶配比对银杏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叶茶品质以鲜叶放置于0.2%盐水中浸泡48 h后再加工较好,此时样品中总黄酮含量高达1.3%;当银杏叶与绿茶拼配比例为3∶7时,银杏绿茶的感官品质达到最佳,品质表现为香气浓郁持久,滋味协调、甜醇。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机采鲜叶品质等级参差不齐的问题,实现优质茶叶的机采机制,该文以新型鲜叶分级机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筛孔筛板组合、振动频率等对机采鲜叶的分级效果,系统分析了分级鲜叶分类加工茶产品的感官品质和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鲜叶分级机的多块筛板组合采用椭圆孔筛板(a=1.8 cm,b=2.2 cm)+圆孔筛板(D=2.0 cm)+圆孔筛板(D=2.6cm)的方式较佳,能够较好分离出碎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以上等不同嫩度级别的鲜叶;振动频率采用50 HZ较为适宜,可获得较佳的作业流畅性和分级效果,且筛板共振现象较小;分级叶所制产品的感官品质与手采叶较为接近,较未分级样有较大提升,综合效益较机采叶直接加工每kg鲜叶可提高1.22元。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茶鲜叶中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方法。将茶鲜叶样品搅碎混匀,以超纯水作为萃取溶剂,在90℃水浴下浸提20 min,以6-氨基喹啉-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氨基甲酸酯为衍生剂柱前衍生化,使用Symmetry C18色谱柱梯度洗脱。以3倍信噪比计算方法的检出限,18种氨基酸的检出限为0.05~1.27μmol·L~(-1)。应用该方法检测了2个碧螺春茶鲜叶中18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靠。  相似文献   

12.
辐照降解绿茶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Coγ射线辐照降解茶叶中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经5kGy辐照后,分别喷施过2种农药的茶鲜叶中,甲氰菊酯的降解率为7.3%,溴氰菊酯为14.7%;加工为成茶后的绿茶中甲氰菊酯的降解率为2.2%,溴氰菊酯为12.1%。甲氰菊酯在茶鲜叶中的辐照降解率比在绿茶中高5.1%,溴氰菊酯在茶鲜叶中的辐照降解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智能红茶发酵机在桂香红美人茶生产加工中的应用,为红茶的智能发酵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无公害茶园中金萱茶树品种被小绿叶蝉刺吸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采用智能红茶发酵机控制发酵的温度和时间,设置3个温度处理,分别是28℃、30℃、32℃,设置4个发酵时间处理,分别是2.5 h、3 h、3.5 h、4 h。【结果】采用智能红茶发酵机进行发酵,在空气湿度为95%,发酵机室内温度为32℃的情况下,发酵3.5 h,桂香红美人茶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金萱茶树品种被小绿叶蝉为害的一芽一叶鲜叶按照创新工艺研制桂香红美人茶,探讨不同晒青程度对桂香红美人茶品质的影响,通过试验及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桂香红美人茶晒青鲜叶失水率在6%~10%,鲜叶失水量适合,干茶滋味醇厚、甜香浓长,肉桂香明显。经过晒青的鲜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的含量都比未经过晒青的鲜叶含量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本研究对福建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中的主要滋味和香气品质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和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基于茶叶主要滋味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3种类群:Ⅰ型: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Ⅱ型:乌龙茶和中、小开面2~4叶鲜叶样;Ⅲ型:红茶。采用偏最小二乘增强判别分析(PLS-EDA)可进一步放大不同类群茶样的组间差异,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有较高含量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s),而红茶中多酚类(TPs)和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相对较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二维散点视图可作为茶叶分类识别的一种重要判别工具。4种茶类以乌龙茶的香型种类最为丰富,绿茶与鲜叶原料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较为接近,白茶与红茶香气组成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特征。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苯乙腈、4-乙基苯甲酸-2-苯基乙酯类似物、反式-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等可视为乌龙茶有别于其他3种茶类(绿茶、白茶和红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化学分类及其工艺品质的目标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施肥是保证茶树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证。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均能够对茶叶产量、茶产品品质及土壤肥力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隐患,如土壤酸化、氮素损失严重和茶鲜叶产量降低等。因此,在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基础上结合新型肥料和新型施肥技术体系,如硒肥、炭基水溶肥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是茶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述了无机肥、有机肥、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3种施肥模式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茶叶品质、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茶园新型肥料和施肥技术,从多方位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为实现茶园合理施肥、生产高产优质茶叶和提升茶园土壤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福鼎大白茶有性系群体为材料,经单株选择系统育种,育成了茶树新品种渝茶4号。经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属特早生种;适制绿茶、红茶,品质优异;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40.3%;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树冠微域环境对茶树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树冠微域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改善植物树冠环境可提升收获对象的品质。因此茶树的生长特别是其碳氮代谢及茶叶品质可能会受到树冠微域环境影响,本文拟通过覆盖遮荫的方式人为改变茶树树冠微域环境,以探明树冠微域环境对茶树碳氮代谢等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在茶树树冠面上分别覆盖光热透过性能不同的三种遮荫材料,人为改变茶树树冠面的微域环境,以不覆盖为对照,比较不同树冠微域环境条件下树冠面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光合速率等的差异,并通过氨基酸组分分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不同季节茶树新梢中碳氮初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以比较树冠微域环境变化对茶树碳氮代谢及茶鲜叶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茶树树冠面经三种光热透过性能不同的遮阳网在蓬面直接覆盖后,茶树新梢的生长小环境及碳氮代谢均发生了变化: 1)树冠面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及叶片温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覆盖隔热网的降温效果最好,降温幅度最高可达3.1℃;覆盖银色网在早晚有较好的降温效果,降温幅度可达1.6℃,但在12时、14时和16时未有明显的降温效果。而覆盖黑网后早晨的树冠面空气温度与叶片温度却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且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黑网下的两种温度与不覆盖比表现出了波动现象。2)茶树被覆盖后,其净光合速率表现出显著的降低趋势,其中黑网覆盖处理与不覆盖处理均在中午12点左右出现一个低谷,出现了午睡现象,而银色网与隔热网覆盖处理没有表现出午睡现象;覆盖后茶树叶片胞间CO2浓度较不覆盖表现出升高趋势,其中以隔热网处理为最高。3)在高温强光季节对茶树进行适度遮荫覆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茶树氮代谢,减弱茶树碳代谢,改善各季茶树新梢的品质。主要表现为茶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氨基酸组分如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也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茶新梢中总碳含量及茶多酚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总碳、C/N、茶多酚含量等显著降低,儿茶素组分降低但儿茶素品质指数增加、苦涩味指数降低;三种茶树微域环境中,隔热网覆盖的树冠环境对茶叶品质提升方面效果最明显。4)与不覆盖相比,茶树新梢产量表现出了降低的趋势。【结论】通过遮荫覆盖等方式调控茶树树冠微域环境会影响茶树碳氮代谢等生理活动、提高茶鲜叶品质,但茶鲜叶的产量表现出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改善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茶树机采鲜叶为原料,选配、改装和组建了茶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并跟踪加工工序中茶坯理化成分的动态变化,以同一原料所制的传统炒青工艺为对照,比较新设备和新工艺对机采卷曲形绿茶色泽和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的生产线在杀青、二青、做形和提香等关键工序中,集成应用了电磁加热耦合热风、热管余热回收和流化床干燥技术,提高了茶叶的滋味和色泽品质,所制卷曲形绿茶的感官得分比传统炒青绿茶高2分,酚氨比相对较低(P0.05),干茶的色相值、茶汤、叶底的亮度和色相值相对更好(P0.01);相比传统单机加工设备,该生产线可日均生产绿茶1 750 kg,产能提高了37.5%,能耗成本为4.6~4.8元/kg干茶;热效率提高100%,用工成本减少50%。机采卷曲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扩大了茶叶加工产能,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卷曲形绿茶品质,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探索六堡茶初制过程中不同堆闷程度处理对毛茶香气组成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堆闷程度处理的毛茶在香气组成和感官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重度堆闷处理的六堡茶毛茶在陈香物质积累最多,在感官表现上最优。本研究结果可为六堡茶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