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阐述了大兴安岭林区湿地特征和生态水环境失调机理,指出该区大气转暖期的温室效应增加,原始森林被砍伐,湿地排水造林,三者相互制约,促使降水径流加速,冻结滞水层融深和融水量加大,地面蒸发作用增强,并人为加大湿地及其流域内地表积水和地下径流向山地河谷排泄,导致湿地生态水环境失调,由此造成大兴安岭针叶森林、冻结滞水层分布区向北和高海拔退缩,森林生态水环境随之失调恶化。 相似文献
2.
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和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和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 717.74万、1 573.03万、3 808.19万和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 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 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的3.53倍.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合理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确定各生态单元保护的优先度提供参考,选择以森林为主要资源的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对该区域森林采伐前后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未采伐时,年土壤侵蚀总量为485万8658.55t,采伐后为1亿4109万9989.4t,高达采伐前的29倍,采伐前所有林业局的土壤侵蚀模数,均小于200t/(km2·a)的允许土壤流失量,采伐后所有林业局的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允许土壤流失量。其中,呼中林业局最高为3849.57t/(km2 ·a),属于强度侵蚀。这充分表明,该区域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十分明显,采伐前后土壤侵蚀模数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西部区明显高于东部区,与该区域的坡度变化格局相似,说明在该区植被覆盖是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坡度则是造成土壤侵蚀空间差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湿地生态资源整治保护、合理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鉴于我省湿地生态系统机能的加剧退化和丧失,提出湿地生态整治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重要性和意义,建立我省湿地生态整治保护,合理利用实验、示范、保护区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效益。 相似文献
5.
6.
7.
8.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个气象站1971—2010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法、曼—肯德尔检验(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近40年年降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该地区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年降水量整体在波动中呈微弱下降的趋势,倾向率为-7.4mm/10a,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降水气候倾向率具有很强的区域特点,整体经历了丰—枯—丰—枯的变化过程;结合累积距平分析与曼—肯德尔检验(Mann-Kendall)法两种方法判断出降水量发生突变的大致时间为1975—1979年与1999年;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年降水量包含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其中27a左右的周期振荡最为强烈,对降水作用最为显著,且在2014—2020年可能出现降水偏多期。 相似文献
9.
以大兴安岭林区不同发育阶段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林地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组成、土壤酸度指标及其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各主成分特征贡献率为权重,加权计算各林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土壤有酸化的迹象;全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有机质、水解氮、胡敏酸和胡敏素含量在近熟林略有升高,但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肥力评价结果为:天然林>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即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林地凋落物分解缓慢。因此,建议通过适度提高林地抚育强度,调整群落结构,增加林地光照,诱导天然阔叶树种进入,形成针阔混交林的调控措施,调节落叶松人工纯林凋落物分解与积累的矛盾,以维持地力平衡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土壤通报》2010,(4)
冻融作用通过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分有效性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有机质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在两个温度梯度(10℃和20℃)下,分析在不同冻融作用处理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湿地泥炭分解排放二氧化碳的特征。总的泥炭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变化范围为27.27~85.50 mg g-1。结果表明,虽然温度仍是决定泥炭分解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子,但随着冻融循环处理次数的增加,泥炭分解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降低,冻融作用对泥炭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冻融作用存在着激发效应,可刺激冻融处理第一天的泥炭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回归方程很好地反映了泥炭分解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变化(P0.001),经过冻融作用处理的泥炭与未经过冻融作用处理的泥炭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率变化趋势一致,在短期内,冻融作用不会加快泥炭的分解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湿地是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备受各个国家和管理部门的关注。为此,荔浦县林业局对于湿地资源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为此提出了应对问题的相应管理对策,并且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湖区湿地面积2698 km^2,其生态环境对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鄱阳湖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在分析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